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编辑:原源 | 2019.07.16 14:30

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建筑学学生,汤桦不断在实践和教学中探索和实现自己的建筑理想。他在1982年便已获得设计大奖,也自那年起,一直在重庆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2002年,于深圳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本文为汤桦近日于谢菲尔德大学的演讲实录,此次演讲是谢菲尔德大学为纪念Peter Blundell Jones教授而组织的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六期。讲座中,汤桦以中文演说,汤孟禅以英文翻译,本文由谢菲尔德大学虞卓尔记录。

 

“从某种意义上说,汤桦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固执地坚守着一种古典现代建筑的设计趣味和法则,并尝试着寻找一种使现代建筑本土化的方式,这种坚守也许正是他所试图营造的乌托邦。” 这是2002年央视的人物专访中对汤桦的评述,而2019年的他或许依旧如此。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讲述者  汤桦

记录者  虞卓尔

讲座目录  引子 / 五个场景 / 五个项目 / 日常建筑学与建筑理想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感谢女士们先生们来到这里,在我的印象中,英国是一个有非常多阴天和雾天的国家,没想到我们到了谢菲尔德这个城市,是那么的阳光灿烂。在这样的日子里,大家没有去享受阳光,而是在这里听我说一些废话,非常感谢。

 

我个人是一个比较老的建筑师,出生在1959年。我所接受到的建筑师教育,是非常传统的建筑教育,和今天的完全不一样。就像当年,美国的一位建筑评论家A.L. Huxtable说过一句话:“建筑学在十字路口。”但时至今日,我觉得建筑学才是真正地到达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每天接受着非常多的知识、信息和元素,给我们发起了挑战。我把自己当做是一个传统的建筑学实践者,而我所做的事情可以被理解为传统建筑学的一个碎片。传统建筑学到了今天,实际上是到了一个交叉点,需要做出一个选择;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碎片对现代建筑学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个人很彷徨却一直在追寻的问题,也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演讲现场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师,我一直把我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放在一个传统的原理上,首先我想用一个故事来阐述传统在我心中的感觉。著名建筑理论家C.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建筑的永恒之道》 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一个农夫为农庄修了鱼池,池子是个简单的宽6英尺长8英尺的方形,流出一条灌溉的水流。花丛悬在池的一端,另一端的水下是一个木环,环上部距水面12英寸。池中有八条硕大的老鲤鱼,都有18英长,是橘色、黄色、金色、紫色和黑色的,最老的鲤鱼已经生活了八十年。八条鱼慢悠悠、慢悠悠地绕着木环,也常常在木环中游弋。

整个世界就在水池之中。

每天农夫在水池旁坐上几分钟。

我在那儿只逗留了一天,整个下午我一直坐在那 。甚至现在,我想到它,也要潸然泪下。这些古鱼在水中慢慢游了八十年。 鱼、花、水和农夫忠实于自己的天性,以致所有这些时间它一直持续着, 无穷重复却总是不同......”

 

也许传统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朴素,这样完整和真实。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平凡而不可替代的当下,自然自在,生生不息。整个时间就在这个水池里,循环不止。这就是亚历山大对传统的一个意象的描绘,而我也认同,传统就是日常生活中这样一个有力量、会让你感动的事物。

 

在我刚刚考上建筑学专业的时候,我的一个中学密友就说,建筑师是多么人道、仁慈的工作,建造房屋,造福人类。当时我特别感动,一直难忘,一直鞭策着自己去成为这样优秀的建筑师。在这么多年的实践和教学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问题,但同时也会有一些感动的情景、场所、空间、时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就像一个精神的地标、理想的灯塔,指引着我去做事情。

 

建筑是很难描述的,但我希望可以通过五个令我感动的场景,和这些年我做的五个项目,来表达一下我对建筑的认识。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第一个建筑学的场景,是在中国的西部,一个叫嘉峪关的古老城市。这是古代繁华城池与荒漠中原相连接的地方。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嘉峪关地图

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生毕业论文调研。由南到北,自西向东,漫游中国。在1985 的夏天,我由重庆出发,有如“寻根之旅”。南下贵州,经广西至海南。然后沿东部海岸线北上,过江浙上海到达北京。继而从北京西出河北山西进内蒙古自治区,在呼和浩特离开铁路线,沿古长城遗迹漫游西部,历时两个月时间,直至新疆边陲。最难忘雄关漫道,大漠孤烟;山川浑厚壮丽,民风古朴纯真,风景真实浪漫。记得在嘉峪关独自漫游,戈壁滩一望无边,直达天际。嘉峪关沧桑的城楼屹立在远方,吐着浓烟的蒸汽火车轰然而过;遥远的地平线上,是万里晴空和祁连山耀眼的雪峰。突然之间,心潮涌动,热泪盈眶。大地的魅力,土地的魅力,人与自然的魅力,在这个伟大的空间之中表露无遗。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左:火车/右:祁连山脉

而我站在铁路边,一面是呼啸的火车、而远方就是连绵不绝的祁连山脉,分别是人类和自然的伟大创造物;而在火车和山脉之间,是一个渺小的我。于是,西部,西部的这一个画面,就成为我内心理想主义精神的第一个场景。那一年的西行,在我心中刻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迹,成为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心中的理想主义建立起冲天的丰碑。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暹粒地图

第二个场景是在暹粒的一所学校中。我们都知道,柬埔寨的暹粒是一个古代宫殿和森林交织的地区,在我拜访的2004年,柬埔寨从刚刚结束的战争中恢复过来,遍地都是地雷,只有规定的道路可以行走。这时我看到了宫殿旁的一所学校,在一个依然危机四伏和贫穷的环境中,学校依然单纯、单纯的学生也都穿着体面的校服,一刹那,我就想起了路易斯·康(Louis Kahn)说过的关于学校始于一棵树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的建筑学场景。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暹粒学校照片和手绘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学校始于一棵树下的人, 他和其他几个人讨论他的发现,他虽不知自己是老师,但其他人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反思那些对话,于是就想,和这个人在一起是多么好的事啊。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聆听这样的一个人说话。很快地,一个被需要的空间树立了起来,第一个学校出现了。学校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那是人类欲望的一部分。”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罗城鸟瞰图

1981年第一期《建筑学报》,时任西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的徐尚志发表了《建筑风格来自民间》的学术论文,明确提出民居之于建筑创作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民居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都是经过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而它最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无可非议的适用性和经济价值。由于它们都经过了长期的锤炼和实际生活的考验,建筑风格上也是比较成熟的。”他认为民间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民间建筑“有着像从地里生长出来的”真实性和自然感。

 

其后,阿莫斯·拉普普Amos Rapoport《住屋形式与文化》的专著被同学们从图书馆发现,竞相复印,爱不释手。于是,那年夏天,我与同学叶四安按图索骥,在乐山附近走访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古镇:罗城。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罗城主街中央的戏台

罗城主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1628年)。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凉厅街是罗城旧时代的中心,从鸟瞰图看,这个古街就像一艘船,一端是一个牌坊,而另一端是一个寺庙,中间是一个架空的戏台,故被当地人叫做“船形街”。这条街长度为209米,最宽处9.5米,最窄处屋檐几乎相碰在一起,看上去完全像一条大船或是一把巨大的木梭。这条“遍体浮动着迟暮之美的老街”据说是中国惟一一条船形的街道,“船形街”的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形成了叫作“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其支撑点是无数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础上的木圆柱。长廊空间尺度超大,远不是普通民居的尺度。长廊很像广东的骑楼,前店后宅,热闹繁荣。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主街两旁的长廊空间和当地人

古往今来,人来人往。

 

每天都在这“一艘船”中发生着典型的中国乡村的日常生活场景,人们在这里聚会、集市、喝茶、吃饭、敬神,在我看来,形成了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般的空间。那天在戏台旁边的饭馆里,我们吃到了记忆中最好吃的豆瓣鱼,至今难以忘怀。面对如此精妙的构思,如此动人的空间,如此理想的建筑,我体会到民居这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对于建筑师的意义。这超越了我的专业,如同永恒的事物,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香港维多利亚港

维港,维多利亚港。香港城市基本结构的核心所在。

 

第一次到香港就为之倾倒。东方之珠的魅力在此完美展现,亦为城市标准文本的完美注释。后来又到了很多很多的城市,也读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在这么多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城市中,想来想去,尽管有四季不分明这个先天性的缺陷,但香港总是排在我心里的前面。

 

香港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城市,它既有高楼大厦,也有非常贫穷的地方,是非常多样的建筑环境。这样的多样性是内地城市所没有的,中国作为一个集权国家,所有的城市在建立的时候都是等级分明,但香港不是这样的,是一个非常有活力、多元的城市。

 

维多利亚港的海岸线很长,南北两岸的景点多不胜数。两岸既有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也曾有怀旧的天星小轮码头。中环诺曼·福斯特的汇丰银行大厦,贝聿铭的中国银行大厦,与英伦风格的总督府共处一方,太平山顶缆车上下往来。皇后大道南北纵深的小街小巷,沉淀了香港上百年的文化和历史,使人流连忘返。九龙则有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太空馆。维多利亚港日间蓝天白云碧水,游艇和万吨巨轮,渔船和航空母舰,进出海港,互不干扰,到了夜晚便更加灯火璀璨,缔造出“东方之珠”的壮丽夜景。岸边的阴影里,还生活着漂浮于水上的渔家,当地人称为“疍民”。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香港九龙城寨旧照

多样化和地域性,混杂和包容,人造与自然,现代和传统;没有被有“洁癖”的当局用酒精棉球“消毒”过;有私有制的城市形态,有民主化的公共空间,也有集权化的市政构筑。三教九流,黄黑白红,各色人等,共存于这个超级繁荣的城市生态系统之中。理想城市,堪称完美。

 

其实地球上还有好多优秀的城市都有类似的空间特质。只是因为香港是中华文化,是中西荟萃,当然还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方言俚语,我中意的中华美味。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昌迪加尔城市规划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Palace of Assembly

最后一个就是昌迪加尔,去年我才有了第一次拜访,从之前的读物中我总会认为它是一个失败的地方,认为勒·柯布西耶在自行车都买不起的国家设计了一个汽车尺度的城市。但当我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地方非常让我感动。它所有的人民看上去都很幸福,城市景观也很干净美丽,住宅根据等级来分配,在城市中也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脉,让你联想到与自然的关系;在公园看到的美好生活的场景,是非常理想主义的地方,都让你不敢相信你是在印度。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在城市中的水库旁可以看到远处的喜马拉雅山脉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昌迪加尔的日常生活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寻找和传达形式是建筑的重要部分,这里所指的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形式不是对作品或图像的强加;在这里,形式被理解为建筑和场地之间的原型链接。 路易斯·康基于他把创造空间作为建筑实质的智识立场,找到了一种通过连贯的手法在现代化和纪念化之间取得平衡的形式。Sigurd Lewerentz也发现了一种形式,通过结合单一材料和单一建筑的整体性的崇拜,将白话和经典,世俗和神圣合为一体。

 

在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实践中,形式回归其基本,去寻求无声,寻求中心与边界的和谐,寻求地方性、城市化和城市理念之间的现代化。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面对现实中极端快速的城市化,事务所表达了对失去近代历史传统的感性同情,以及对特定地点和用户群体的当地记忆与文化传统的建筑表达的强烈坚持。

 

事务所的核心是继续或恢复消失的地区乡土景观、场地中被认定的一些特性和建筑物内部和周围倡导的公共生活之间的脆弱关系。我和我的事务所试图区别于脱离传统和场地背景的城市化进程的喧嚣,以“沉默的建筑形式”将场地、城市和地方性重新融合。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我要分享的五个项目中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深圳城中村里的一个。这是我在2005年张永和主持的第一届深港双年展(UABB)中的作品。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村落,以前的自然村落因为城市发展太快就被城市包围起来。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深圳城中村

深圳城中村有点像一个关于密集人口的生活样板,以近在咫尺的存在从各个方向向我们展示了当下中国城市的生活空间所可能达到的极限状态。它反映的是一个特别本土性的生存空间的严峻问题,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关于城市有限生活资源使用的文本,是对传统城市的一个自发的缅怀,同时也是关于未来与现实的一个拼贴的梦幻。

 

因为与城市的其他区域极其格格不入,所以深圳政府在2006年曾经希望将这些城中村全部推倒重建,而我们正是通过双年展的设计表达了我们对于盲目粗犷的政策的反对。在我们的项目里,有三个巨大的漂浮物,是我们臆想的如同马赛公寓一样的集合体。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城中村提案中的三个巨大的漂浮物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臆想中如同马赛公寓一样的集合体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项目实景照片

在四川美术学院的项目中,学校的所有画家大都以乡土题材作画,所以我们也希望我的建筑能表达出这样的一种传承,但是在中国乡村里面尺度最大的乡土建筑就是砖窑,所以我们就以周围的最大砖窑作为参照来设计。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当地砖窑

在我们今天展示的这些项目中,虽然使用的是现代的建筑语言,但设计的核心还是我们的传统和场地。我们常常能在场地和历史中找到灵感。我们希望挖掘最古老的历史,就像”艾森曼的羊皮纸”,在城市里面都有痕迹留下来;我们希望以地理学或地质学的眼睛,发现它最底层的痕迹,然后通过建筑把它暴露出来。

 

* “艾森曼的羊皮纸”,是Peter Eisenman做柏林IBA时谈到的概念。这里指的是当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即使我们用橡皮擦掉书写的文字,但是在羊皮纸上依然留下了痕迹,跟一张崭新的纸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项目手绘和轴测图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项目实景照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项目地图和江边现状

场地为一个江边的山地,建造时江堤、山的一部分被挖掉了,形成了一个山江之间的缺口,云阳市民活动中心建筑以传统中国院落为基本元素,以“九宫格”为空间组织形式,以符合江岸堤坝的角度呈台阶状倾斜,填补了山与长江的间隙。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以传统中国院落为基本元素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以“九宫格”为空间组织形式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以符合江岸堤坝的角度台阶状倾斜,填补山与长江的间隙

同时,这个建筑的屋顶也像是剧场里的看台一样,望向对面的长江。我们希望将屋顶作为公共空间还给城市,而不是因为一个巨大的建筑使得附近的居民无法接近江面。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屋顶作为公共空间还给城市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昆明工人文化宫的迁建设计,是大规模旧城改造的重点项目,记忆和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场地内仍然存留一部分厂区道路及若干厂房、宿舍楼、办公楼及一些居民楼,我们选择留下原厂的林荫大道及两侧建筑立面,并将之转变为一个核心的公共空间,重新串联组织所有的功能。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串联组织所有功能的道路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项目实景照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这个建筑的一个出发点是来自于广东的一个传统园林,叫作可园。可园是和苏州园林同级别的一个岭南私家园林,在此项目中我们按照可园传统的空间组成逻辑设计了新的博物馆。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项目手绘和实景照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我们的建筑史一直记录着伟大的人和建筑,从来不去讲日常建筑;但日常建筑才是最真实、最大量存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中国日常建筑图集

像这个存在于中国普通建筑工地的建筑,用简陋的铁皮建造,效果却出乎意料,可以说非常像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我坐了三次飞机拍下了这张鸟瞰图。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工地上的建筑鸟瞰图

这是中国著名油画家、评论家陈丹青的画,他的画作往往是关于平民和日常生活,但我发现我们的建筑学却对这些日常建筑视而不见。所以我时常思考日常建筑、村落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作为建筑师,我该如何对待它们。

 

汤桦演讲:数字时代的建筑学碎片
陈丹青西藏组图

在世界高度物质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人文主义的设计也许会显得过于理想。但是对存在于微小细节中的记忆印迹进行研究和梳理,进而产生具有精神意义的场所,以此承载人类的集体记忆,这对于建筑师而言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责任。当艺术家在讴歌我们平民的史诗,城市和建筑也融入这个源远流长的意象,就像西部是我的精神故乡,民居和历史的印迹同样是我理想建筑的终极文本。

 

 

讲座主持人、组织者:任翔,谢菲尔德大学博士、讲师。

记录者、文稿整理:虞卓尔,谢菲尔德大学学生,RIBA Part I。

本次演讲是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东西方建筑景观研究中心(Centre for East-West Studies i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为纪念已故Peter Blundell Jones教授而组织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六期,也是2018-19学年的最后一期。

 


 

本文由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建筑学
汤桦
汤桦演讲
深度
讲座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