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项目地址 中国北京
建成时间 2023年
建筑面积 350 平方米(投影面积)
撰文 关飞、郭一鸣
缘起
北京西城区作为全国基础教育高地,素以优质教育资源集聚而闻名。为破解中心城区学校空间受限与学位需求激增的矛盾,西城区创新提出“小而精、小而美”的校园更新理念。区教委统筹规划19个重点改造项目,特别聚焦办学品质相对薄弱的学校。这些改造不仅注重校园环境的颜值升级,更着力挖掘各校特色办学优势,以空间重塑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圈。
设计
华嘉小学,位于西城区西廊下34号,毗邻白塔寺街区,处于现代住宅小区与传统四合院胡同之间的交界地带。
我们对参与此次改造活动的西城区学校进行了调研,发现和我们基地类似的学校还有10所,分别为:鸦儿胡同小学、什刹海小学、师范大学京师附小、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力学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涭水河分校、炭儿胡同小学、第四十三中学、香厂路小学、登莱小学。面对众多大门紧闭的学校,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设计,探讨更加开放的,对胡同社区更为积极的处理方式。
▲ 项目视频 摄影:李季
为了解决雨天在餐厅、教学楼、办公楼之间的自由穿行的问题,我们制作了一个木制的拱顶,同时,这个拱顶下的空间也变成了风雨操场,让小朋友能够自由活动,无拘无束。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弧形拱顶延伸到胡同边界,让家长能够从校外就感知到学校的“庇护”。一方面,胡同的自由穿巷与学校的公共活动场地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巨大的弧形拱顶也充满生气地对传统的胡同提出了新的意向表达。
为了让家长或游客更好的体验校内空间,我们将原先封闭的大门改为镂空效果,像时空隧道一样连接起学校内外,也更好地体现了学校自由、博爱、开放的办学特色。
而在学校内部,原本在雨天无法使用的庭院,摇身一变,成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天气都可以使用的活动场所,学生既可以在此自由休憩,也可以跟随老师锻炼身体。屋面的阳光板为拱下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温暖的木色为原本灰色的冷清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有趣体验。一个充满生气、温暖如春的空间,在传统四合院建筑中,熠熠生辉。
结构
在传统四合院建筑中加建,结构如何处理一直是棘手的难题。为了给学校营造温暖快乐的氛围,本项目一开始便选用钢木组合结构,具体的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中间采用连续木拱(胶合木结构),并将拱的推力通过钢结构传递给两侧的既有建筑,以此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
木拱架下的主体空间与两侧既有建筑通过钢结构支撑衔接,形成层层过渡,尽管都是室外灰空间,但通过高度、材料、结构的转变,创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也适合了各种功能不同的需求,对人的行为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有趣的是,木拱将一侧教室的山墙包容进来,山墙面采用欧松板包裹,形成整个拱下空间的视觉中心,这片山墙后续也可以是学生涂鸦,挂宣传海报的绝佳“黑板”。
构造
新建部分整体构造分为三部分:顶部的阳光板遮蔽,中间的钢木棚架及两侧柱列,底部的塑胶地面。阳光板提供了充足柔和的光照,钢木棚架与两侧柱列既增添仪式感,又不失温馨,底部塑胶地面则有效保护学生。
在建造过程中,为了应对胡同内部空间狭窄、运输困难及不影响正常上课的需求,设计采用了工厂预制,并将构件尺寸按照能够运输的最大尺寸分部组装,从而确保在暑假一个半月内完成施工。同时,为了控制造价,屋面选用阳光板等低造价材质,还可以减轻总体荷载,让项目整体显得更加轻盈。
夜晚
华灯初上,暮色下的棚架更显宁静隽永之气,老师和学生也各自回去。试想,有一天,学校真正可以错时对公众打开,那么夜晚的这里必将成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发光的顶棚静静躺在四合院中,与远处喧闹的白塔寺商业区形成对比,这里的安静更显珍贵,像一个茧,孕育着新的故事。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市华嘉小学西校区提升设计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投影面积)
设计时间:2022年
建成时间:2023年
业主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华嘉小学
建筑单位:北京八达岭金宸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主创设计师:崔愷、关飞、郭一鸣
设计团队:庄彤、梁文华、李浩钧(建筑)、董越(结构)、袁伟(给排水)、康竞文(电气)
胶合木加工单位:上海圣特豪森木结构有限公司
摄影:李季、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插图: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第二中标候选方案——重庆特钢厂城市更新项目|重大院+浙大院+Archi FED+中交投资咨询
下一篇:西扎谈萨伏伊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