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长物建筑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方案状态 竞赛三等奖方案
建筑面积 约33000平方米
历史与新篇:深圳南山五校建筑方案设计竞赛,由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主办,有方建筑(深圳)有限公司策划代理,包含南头小学改扩建工程项目、育才一小改扩建项目、沿山学校工程项目、荔山小学工程项目、红树湾学校项目,共计5个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以下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好奇与回归
这是2024年5月完成的提案,场地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东翼。作为深超总片区东入口门户的一块重要用地,在好奇校园空间将以何种姿态呈现的同时,我们更关心如何以谨慎的态度回应城市未来需求。除了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需求,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提案,对城市建设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通过空间叙事和情境构建,使未来的学生和市民能够充分感知这片土地,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所处都市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不仅是对功能的回应,更是对城市未来可能性的探索,通过空间实践重新定义人、环境与时间的关系,回应那些尚未到来的变化。
▲ 项目视频 ©长物建筑
变更词条与机遇
红树湾学校位于深超总东南象限重要节点,北侧紧邻地铁线和公交站点,周边环境复杂,用地紧张。
我们注意到竞赛资料的一条变更信息:“地块由原来的商业服务用地转变为教育用地”。这一用地性质的转变为场地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该区域的建筑体量和空间尺度收放具备了更多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周边以商办功能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我们试图通过这一转变,为城市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使空间不仅满足当代校园的基本功能需求,还试图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与适应性的空间框架,以容纳未来城市活动的不确定性,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利用与长期价值。
场地的局限
场地虽然呈现出规整的几何形态,但南北向长度仅为80米,无法容纳一个常规尺度的操场。我们预判若将操场沿东西向或斜角放置,不仅会破坏校园场地的内在逻辑,还会导致空间体验的断裂与不适感。这种空间矛盾凸显了场地限制与功能需求之间的冲突,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空间布局的适用性,探索一种更具批判性和适应性的设计策略,以回应场地的独特条件。
超级空场
城市的快速建造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了许多问题,这是我们近年来在设计学校时面临的困境,在快速建造浪潮逐渐衰退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冷静的态度重新思考设计。在这高度城市化且激进的城市背景下,我们认为,最终介入城市的物质实体的激进性,或许已经不再是超然的形式或新型的空间类型,而可能是一种对场地和时间的谦逊态度,或是对未来的尊重。这种激进性可能体现在一种意想不到的场景使用,或是对场地的轻轻触碰中。
我们提出“超级空场”的概念,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通过场地分析和空间预判,预留最大开放空间系统,有效缓解片区的密度压力;并将建筑集中在场地西侧,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在这两部分之间,创造空气层和平台层,营造一个巨大的“庭院”。这一庭院与预留的操场空地形成呼应,并通过坡道交织在一起,形成“超级空场”,创造了中密度环境下的宜人尺度,试图在城市化与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
面对新生人口逐渐减少、校园建筑接近饱和的背景,在这片“超级十字、超大街区、超尺度建筑”交织的场地中, “超级空场”无疑为未来提供了最大的适应性,为场地留一份深思熟虑。这一概念不仅是对功能需求的回应,更是对城市未来可能性的探索,通过空间留白重新定义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在快速变化的城市中保留一份静谧与弹性。
漂浮的四合院与城市界面
“回”字形的漂浮体量以简洁的几何形态回应复杂的都市环境,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同时在风格多样的城市环境中凸显简洁有力的形象,创造一份独属校园的宁静。校园的外部界面规整有序,共享的院落、屋檐下的“灰”空间以及开放的操场,共同回应了周边嘈杂的施工环境和未来高密度的建成环境。空间之间相互延伸与互动,承载着师生们的日常校园活动,红树湾的树林、鸟类、自然水景及深超总的都市风貌都成为了校园空间的一部分。
功能与空间
平面布局很简单,采用标准的柱网结构,支撑起一个四合院式的空间形态,自然地将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我们试图打破传统学校的组合方式,将中小学功能上下分区,并围绕中心庭院布置:下部在柱网之间灵活插入小学功能空间,并通过可调节的楼板设计来满足未来功能拓展的需求;上部空间则设计为宽敞的通用空间,不仅满足中学的使用需求,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中间层作为共享空间,容纳空气、自然光、庭院以及公共用房;田径场、报告厅、餐厅、体育馆等设施靠近边缘布置,围绕庭院形成分时共享的可能性。
或许在若干年后,在深超总工作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运动、闲逛、漫步。他们可以从操场进入,穿过中庭,通过坡道漫步至屋面。阳光透过中庭洒落,树枝舒展,与细高的柱子相得益彰,空间通透轻盈,令人心旷神怡。这正是我们试图创造的空间—— 一个兼具功能性、适应性与人文关怀的立体场所,为未来城市生活提供无限可能。
交叉使用
我们通过弹性规划和模块化设计,为未来的扩展预留了可能性。空间不再相互隔离,恰恰相反,它们相互融合,相互通达。操场、平台、庭院成为城市中的交叉使用资源,在复杂的环境中追求一种日常性和亲切感,并通过空间叙事和场所营造,构建一个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结构与适应性
建筑上部采用桁架结构系统,以轻薄的体量漂浮在半空中,桁架内部以模块化课室单元为基础,允许任意方向拓展,同时可以灵活隔断,容纳多元化场景,在满足现行学校规范的同时,强调空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桁架顶部则设计为自由屋面,允许临时性搭建并与共享屋顶花园结合,最终以一半功能化使用、一半自由式平台的形式呈现,实现功能与弹性的动态平衡。
下部混凝土结构通过结构柱网的秩序性,为空间重组提供基础框架,在柱网间可自由选择楼板搭建位置,甚至突破水平性限制,设计以“空白、水平、倾斜”三种形态回应功能分区,将教室、宿舍、餐厅等按需分布,同时保留结构可逆性。这一系统并非永恒状态,而是允许时间维度下的重新组合。在特殊情境下,下部楼板可完全拆卸,使空间蜕变为一个瞭望台,此时平台下方将呈现一片由结构阴影与自然植被构成的开放领域,任何人皆可自由进入,体验空间与时间的流动。
转变与未知
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中,任何功能都只是短暂的。或许在2075年的午后,任何人都可以从首层开放的操场地面漫步至屋面平台,我们期望那时这里依然是一个校园,但人们的观念已发生转变——学校不再需要实体围墙,每个人内心都已形成无形的边界,这种边界感使得人们能够自由闲逛,同时选择不打扰身边的教育行为。
当然,这里也可能不再是一个学校。那么,它会是什么?答案是开放的。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对未来空间适应性的回应。通过模糊功能的固定性,我们试图创造一个具有时间弹性的场所,使其能够随着社会需求和城市发展自然演变,不仅是对当下需求的满足,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预留与探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红树湾学校项目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业主: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
设计时间:2024年5月
用地面积:14005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
设计单位:长物建筑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Info@changwuarchitects.com
主创建筑师:蔡长泽
设计团队:吴启翔、黄善创、郭家欣、朱家富、陈杰明
版权声明:本文由长物建筑设计(广州)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容居·沙港田园民宿 / 得当设计
下一篇:2025普利兹克奖视频01|一个人,一位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