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洱海生态廊道葭蓬村驿站 / 赵扬建筑工作室

洱海生态廊道葭蓬村驿站 / 赵扬建筑工作室
编辑:袁蓓祺 | 校对:袁蓓祺 | 2024.04.07 10:59
葭蓬村驿站东北侧鸟瞰 摄影:陈颢
从湿地公园看葭蓬村驿站立面 摄影:陈颢
葭蓬村驿站咖啡馆室内南望 摄影:陈颢

设计单位  赵扬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云南大理

建成时间  2023年12月

建筑面积  230平方米

撰文  赵扬


 

01

从“后院”到“外滩”

传统的大理是东西向生长的。农业时代,水是最重要的资源,坝子上的村落顺着十八溪的水脉,在田野阡陌间由西向东铺陈延展。那时候十八溪不是景观,是生命线。村子里的主路也都是东西向,顺着溪水穿过田野和村庄。路比较直的时候,视线上都连接着洱海跟苍山。从这些主路上南北分岔出巷道,通往每一户人家。所以,白族院落坐西朝东的选择,或许一开始就是被水脉决定的。

 

城市化的大理是南北向生长的。从古城东侧的大丽路,再到古城西侧的新国道,再到后来,南起感通,北至三塔的一小段苍山大道。大理的城市化脱离了下关雍塞难解的格局,以垂直于十八溪水脉的方向,从南往北延展。于是公路切开田野,连接村落和集镇,模糊了城市和乡村的界限。

 

葭蓬村驿站场地(从东往西看)  ©赵扬建筑工作室

十年前大概只有海东有所谓“环海路”,因为景观神似加州的一号公路,所以那边的旅游也率先蓬勃起来。海西的环海路是在村落的巷道和田埂间曲里拐弯硬“趟”出来的,路况总是难以预料。那时候的洱海西岸被密林和民房阻挡,很少显露芳容,更像是大理蛮荒而神秘的后院。

 

所以洱海生态廊道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这条蜿蜒南北、“打卡”了十八溪每一个入“海”口的骑行步道,现在看来,是有城市化意味的,甚至有点像一个“景观都市主义”项目。“景观”是显性的,“都市”是隐含的。从改善洱海水质的角度,廊道形成了村落农田和洱海之间的一道生态屏障,是应对环保需求的基础设施;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这条廊道就是一个线性的公园,串联了沿岸五十多公里的风景资源(农田、湿地、塘库、苗圃,还有村落和民居),打开了洱海西岸这个秘密后院;从“都市”的角度,这条廊道已经把洱海西岸改造成了大理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那些以前隐藏在村落最深处的民房,一夜之间,竟已一脸茫然地伫立在大理的“外滩”。

 

四年前,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初现雏形。政府之所以决定开启驿站项目的建设,大概也是意识到生态廊道这突如其来的城市公共属性。一条廊道已经把农村的洱海变成了城市的洱海。而且这条号称“世界级”的风景道,绵延一百二十里都有苍山洱海相伴左右,必然是大理未来的窗口,其重要性已不言自明。于是,南京大学周凌教授受邀牵头,召集了国内十多位建筑师和艺术家,着手共谋驿站大计。我大概也因“地利”之便而能忝列其中。

 

葭蓬村驿站东侧鸟瞰 摄影:陈颢

 

02

“选址”与“立意”

2020年6月,十多位建筑师齐聚大理,在洱海边抽签后,就由南向北地奔赴各自的“应许之地”。在此之前,廊道建设指挥部已经在从下关到双廊60多公里的沿线上相对均匀地布局了驿站建设的选址。我本来以为领完任务就可以开工了,但真到了现场,却困惑起来。我抽到的两个驿站分别位于桃源码头南侧和上关花公园。那时候的上关花公园还是一片空旷的荒野,站在驿站的“红线”内,景色相当普通。除了回应驿站最基础的功能需求(卫生间、生态监测用房、游客休憩空间等),我这里似乎感觉不到一个建筑萌发的契机。

 

桃源南驿站的选址也是紧挨着廊道的一片荒地,周边的景色比上关花公园略胜一筹,但带给我的困惑也差不多。沿路处处好山好水,廊道上骑行或漫步的游客,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驻足?

 

施工中的桃园南驿站及环境 ©赵扬建筑工作室

几乎要开始沮丧的时候,我注意到场地南侧有一片被绿色铁丝网围起来的区域。走近看见铁丝网上挂着一个铭牌,赫然写着“喜洲镇桃源村XJ8塘库”。

 

“塘库”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旁边的栅栏门儿没有上锁,便推门摸了进去。首先看见一条白色水泥的浅浅沟渠,一侧是汀步状的水泥墩子,一字排开,阻挡着疯长的风车草入侵沟渠。

 

沿沟行,越过一道田埂,便是一片映着天光云影的池塘。池塘里悠悠然地长着一丛丛的水葱、野芋、缀着一串串紫花的梭鱼草、还有荇菜,还有菖蒲……这些植物的形态差异很大,彼此映衬着,形式感特别丰富,神似巴西景观泰斗Burle Marx的手笔,但这显然是野生的水草,完全没有人为安排的痕迹。我立即打电话询问这塘库的由来,才知道这是坝子上用于处理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基础设施,洱海边的田野上比比皆是。我于是就提出是否可以调整驿站建设的选址,比如建在这个塘库之上,让游人也能领略到这个水上花园的意外美感。

 

塘库原始照片 ©赵扬建筑工作室

对于选址,其他几位建筑师也表达了跟我类似的困惑和要求。深入交流之后,甲方也表达出让建筑师参与选址调整的积极态度。因为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廊道的景色有点过于平铺直叙了,苍山洱海的壮丽尺度很快就会审美疲劳。一千多年来,农田村庄跟洱海之间自然变迁养成的边界,我们用三五年时间就彻底改造了。自然风土中微妙的层次和韵律被打断再拼接,短期内很难恢复,多数路段的景色必然是生硬的。廊道像洱海西岸的一个纵切面,把本来在视觉体验上毫无关联的元素切开又串在一起,让人在南北向的行进中来欣赏,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角度。有意外、有惊喜,也有很多尴尬。这体现在远景和中景都很震撼,但近景总嫌粗糙。缺乏近人尺度的处理让人把视线从远处过渡到身体的近旁,缺乏细腻的场所营造来把碎片化的景观元素缝合在一起,缺乏城市公共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引入让游人在行进中不知不觉地愿意放慢脚步甚至停留下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驿站的选址就有点“寻龙点穴”的意思,这里的“穴”是那些被忽视的、潜在的场所感。驿站设计的立意是要用建筑来揭示场所感,让已然感受到天高地阔的游人看到另一个层次的风景,进入另一个维度的体验。

 

设计平面图 ©赵扬建筑工作室

于是我们把桃源南驿站设计成一个建在塘库上的游廊,环绕着水生植物的花园,并能在行进中领略旁边池塘清晰的云影苍山。建筑的平面轮廓跟现状塘库的形状完全吻合,并用尽可能轻盈的结构设计让建筑“脱离”地面,尽可能降低建造对场地原始生态的影响。

 

施工中的桃园南驿站 ©赵扬建筑工作室

从桃源南驿站往南一直走到仁里邑,沿路的洱海都被沿岸的密林遮挡,大约两公里处,才露出一小片可以亲水的浅滩,从这里正好能掠过洱海北部比较宽阔的水面看到双廊。这似乎成为行进中一个歇脚的理由。于是我们跟甲方申请把本来计划建在上关花公园的驿站搬到这里,确定了我们的第二个选址——仁里邑北驿站。这个驿站的立意比较直白,一个打开的“罐头”面对洱海形成别致的框景。但是这个驿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建成。

 

仁里邑北驿站外观效果图 ©赵扬建筑工作室

仁里邑北驿站内部效果图 ©赵扬建筑工作室

前两个驿站是带着“立意”而选址,葭蓬村驿站的出现却完全是一个意外。就在甲方最终要决策选址落位的前一天,晚饭后我带着家人去廊道散步,路过葭蓬村,看到一个尚未完工的小建筑被弧形的道路挤在一旁,显得孤零零地格格不入。走进去又发现建筑的开窗和周边的景色竟没有半点关联。我便打电话问甲方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临时建筑也改成一个驿站,没想到一拍即合。因为葭蓬村离下关城区的生态廊道主入口已经很近,这一段廊道人气很旺,不仅有游客,下关的居民来这里骑车跑步锻炼的也很多,已经形成的公共氛围也在呼唤一个更恰当的公共空间。这样就诞生了我们的第三个选址——葭蓬村驿站。

 

从湿地公园看葭蓬村驿站立面 摄影:陈颢

从下关一路向北蛇行的生态廊道,经过洱滨村,就一直掩映在密林身后,跟洱海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将要接近葭蓬村的时候,它不得不避开密集的民房而转向一段开阔的岸线。葭蓬村驿站这块三角形的用地也就是因为廊道的这个扭转才被“挤”出来的。池塘边的一小片树林遮挡了村子里杂乱无章的建筑物。廊道东侧是一大片经过景观设计改造的滨水湿地公园,向南延伸至洱滨村。用地西侧紧贴着大片田野一直向西蔓延至大丽路。因为没有民房遮挡,这里看到的苍山,从山顶到山麓到坝子,衔接得特别流畅。

 

葭蓬村驿站场地(从南往北看) ©赵扬建筑工作室
北向鸟瞰葭蓬村驿站 摄影:陈颢
从葭蓬村向南鸟瞰 摄影:陈颢

 

03

一条弧线的内与外

廊道的这段弧线所对应的转弯半径暗示了一种速度感。无论是跑步锻炼的人还是骑车经过的人,似乎都被这段弧线刺激得加快了速度。直觉告诉我:要用一个界面来呼应这种速度感,同时又要隔离开这往来穿梭的能量,在界面的另一侧营造相对安静、可以让人停留下来的氛围。于是我就先在草图纸上画下一条弧线。

 

面向廊道,这个动作既是挡,又是迎。随着骑行的游客从这段弧形道路滑过,这条81米长的弧线也跟随身体的快速移动从地面逐渐升起再缓缓降落,在身体的行进中,形成一种空间的包裹感和场所感。

 

东立面弧墙在清晨的光影 摄影:陈颢
东立面的黄昏 摄影:陈颢

弧墙的另一侧要为游人的停留和休憩做设计。我用一个咖啡馆把场地从北到南切分成三段。北侧是一个面对池塘和杂木林的广场,南侧是一个口袋形的下沉庭院,咖啡馆的界面是透明的,可以吸纳两侧的风景。

 

葭蓬村驿站东北侧鸟瞰 摄影:陈颢
咖啡馆室内 摄影:陈颢
咖啡馆室内看苍山 摄影:陈颢

内外之间也不能泾渭分明得完全不相往来,于是我就呼应着立面上微微隆起的曲线,在墙体中部切出一个眼睛形状的开口。眼睛嘛,就是用来看的。于是从咖啡馆内部能望见廊道和廊道对面的风景,游人从廊道上经过时,也能一窥墙内的消息。

 

咖啡馆吧台视角 摄影:陈颢
咖啡馆室内东南角 摄影:陈颢

 

04

取景与衬景

场地的西侧边界是一条直线,于是顺着这边界升起另一段弧墙来隔开场地西侧近景比较荒疏的大片土地。两道弧线向北侧打开,向南侧收拢,在咖啡馆的两侧限定出截然不同的景致和空间感。于是就有了北侧比较开阔的小广场,和南侧强调围合感的下沉庭院。北侧的景色是宽画幅的,把不太起眼的池塘和杂木林当作了空间的背景,南侧的框景向南逐渐垂落收拢,剪下一片天空和苍山向南远去的轮廓。

 

葭蓬村驿站咖啡馆室内南望 摄影:陈颢
下沉庭院的台阶 摄影:陈颢
咖啡馆北立面 摄影:陈颢
咖啡馆北立面夜景 摄影:陈颢

从廊道对面的湿地公园看过去,整个驿站被压缩成一面弧墙而已,81米长的墙体离地最高处只有4.7米。它舒缓地帖服在大地上,形成一个不争不抢的中景。既是对湿地公园的空间限定和围合,也衬托着远处的苍山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逐渐隆起的轮廓。山脚下的那只眼睛,像为大地睁开的一个寓言。

 

从东北方向接近驿站 摄影:陈颢
透过“眼睛”看到咖啡馆和阳台 摄影:陈颢

 

05

剖面

除了咖啡馆,这个驿站还要容纳一个不小的公共卫生间和一个服务于咖啡馆的厨房。这些功能显然和南北向的透明感有些冲突。于是就想到把它们安排在咖啡馆楼下,然后才有了下沉庭院的做法。为了弱化空间下挖的感觉,我们把咖啡馆的地面抬高了将近一米,这样就在咖啡馆、下沉庭院、北侧的小广场和廊道之间形成了不同的高差关系。弧墙之外,一马平川,任君驰骋;弧墙之内,起起伏伏,略施园林意趣。

 

从坡道入口看咖啡馆南立面 摄影:陈颢
坡道接近咖啡馆处 摄影:陈颢
清晨摄入庭院的阳光 摄影:陈颢

咖啡馆的顶面也处理成向下垂落的弧面,一方面呼应两侧墙体的轮廓,强化了檐下空间南北方向上的连续感,同时在结构上也为屋顶的反梁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于是,这两道弧墙夹举着光滑的弧形顶棚,定义了这个房子最基本的空间建构。

 

驿站南入口 摄影:陈颢
下沉庭院夜景 摄影:陈颢

紧贴着两道弧墙有两条路径南北穿越整个场地。靠西侧有坡道将地面缓缓抬升至咖啡馆,然后再从北侧的大台阶走到靠着湿地的小广场。这条路径其实可以继续向北延伸,通往村里的一条巷道,目前因为管理原因尚未打开。从廊道东北方向接近时,弧墙弯曲敞开形成一个邀请的姿态,将廊道上的行人自然引入广场,咖啡馆的东头和弧墙之间是一段通往下沉庭院的台阶,同时也安排了进入公共卫生间的入口。

 

坡道接近咖啡馆处望向弧墙开口 摄影:陈颢
咖啡馆连接驿站南入口的坡道 摄影:陈颢

 

06

材料

对于一个自然景观中的公共建筑,清水混凝土显然是比较能经得起时间和环境考验的选择。这个建筑因为弧面较多,我们又比较反感对清水混凝土表面的过度修饰,这对支模工艺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尤其是那只“眼睛”,为了强化二维感,弱化“眼皮”厚度,我们把“眼眶”的内侧也设计成一个内凹的弧形,因此这只“眼睛”的支模要处理平面、立面和墙体厚度三个维度的弧线,这对混凝土施工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至今都没想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地下厨房入口回望 摄影:陈颢

我们在整个建筑景观和室内的地面上都采用了苍山的麻石(因为可以就地取材,麻石成为了整个生态廊道的石材担当)。驿站只是一个小房子,我不希望它表情过于丰富,于是就尽量弱化材料之间的对比。麻石跟清水混凝土颜色接近,使得墙、地和顶能融到一起,更能突显空间之外的绿树和蓝天。

 

下沉庭院看弧墙开洞 摄影:陈颢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赵扬建筑工作室
一层平面图 ©赵扬建筑工作室
负一层平面图 ©赵扬建筑工作室
剖面图 ©赵扬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洱海生态廊道葭蓬村驿站

设计单位:赵扬建筑工作室

设计团队:赵扬、王贺、罗成、何诗洋、林璐、黄飞海

业主:大理苍洱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结构设计:马智刚、孟凡磊

机电设计:北京卡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混凝土施工单位: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设计周期:2020年7月—2021年5月

建设周期:2021年8月—2023年12月

摄影:陈颢

 


 

本文由赵扬建筑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乡村
乡村建筑
云南
大理
建筑
赵扬
赵扬建筑工作室
项目
风景建筑
驿站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