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室内设计 上海山水秀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上海浦东
建成时间 2022年
建筑面积 87109平方米
谭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陈科豪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时代建筑》2023(1),经授权转载,有部分图片调整。
“聚落”是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的建筑本体内涵探索的重要方向,而在项目的规模与语境发生转变后,聚落原型的运用需要采用新的策略。本文考察了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群众艺术馆的布局方式在回应城市尺度与身心尺度的考虑,解析了山水秀的聚落原型从公共庭院到都市平台的跃迁的过程。在对该项目“层”与“柱”的分析中,文章揭示了山水秀的建筑作品基于现代主义的语素规范在人类学与现象学意义上所做的持续探索。
关键词
形制;庭院;聚落;平台;本体
自二十世纪晚期以来,中国建筑师社群在身份认同上往往遇到两个困境,一是营造术遗产的转型,二是全球化的降临。前者被封装为传统的现代化进程,后者将建筑师的自我言说生生抛入全球语境。由此牵涉的文化讨论,在技术、历史与理论的层面上形成了喋喋不休的争鸣,而与此同时,被技术物主导的城市已经历经数轮迭代,并未给建筑师提供可以从容地指涉并对话的物质环境。无论是证明中国建筑是汇成世界建筑河流的一条支流[1](1),还是基于地域性而赋予中国建筑以自主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常常以(视觉的或意象的甚至话语的)符号化的方式出现——都掩盖不了一大批中国建筑师除了在现世追求之外知识分子立场的文化焦虑。
从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活跃在中国建筑界的新生代建筑师们,在信息上与国际建筑界的鸿沟缩短,与此同时向全球反馈本土实践的话语贡献的欲望日盛。他们中的很多人直接在国外接受系统建筑学训练后回到国内进行建筑实践,在全球化与繁荣的设计市场中寻找自身的生态位。在国内的言说层面,他们不再束缚于强势的国族叙事的意识形态包袱/抱负[2],在国际的传播层面,复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显式微的理论生产氛围(2)。他们逐渐将对建筑与城市的思考聚焦于本体内涵的极限挖掘,客观上造成了本体意义的“内爆”(implosion)及内容的塌陷,从而衍生出巨量为结构、匠作、类型、地形等观念包裹的内向议题[3]。中国建筑师对这一观念泛滥的危机并非无所察觉,他们通过为本体内涵的塌陷设定护栏,以类型学、人类学与现象学等方法来延缓建筑本体意义的稀释,将意义回溯到身体、地域、场所、社群等本原因素,为建筑文化的下一次复兴留存火种。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后称“山水秀”)是建筑师奋力挖掘本体内涵并夯实原型的代表。其近期建成项目——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群众艺术馆(后简称“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图1)——是新生代建筑师溯源本体意义旅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建成项目与建成的“华鑫中心”和“万科虹桥11号概念设计”等早期探索形成一种跨历史的对话关系[4],完整叙述了“聚落”这一原型的演变史。
山水秀成立于2004 年,主持建筑师祝晓峰从上海郊区青浦、嘉定的小型文化、艺术与社区项目开始,逐步聚焦在“聚落” “形制”“技术”等方向,尝试通过三者的结合来寻找本体秩序。在近20年的实践历史中,他们的作品逐步显现出强烈的对建筑原型的探索愿望(3)。在山水秀的主持建筑师祝晓峰的博士论文中,他将建筑视为人的延伸,将建筑的演化视为身心、本体、交互三条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三条途径所形成的三角具有从内而外的向度,“本体”成为一个可以持续追问的学科问题,并协调人类的“身心”与所处的人造物系统(“交互”)之间的矛盾(4)。
山水秀的作品显现出强烈的类型学特征,也正是如此,团队的作品集《形制的新生》(Rebirth of Form-type)被划分为三个鲜明的原型主题:庭院聚落、自由细胞、家的延伸。这些特色也在一系列小规模的作品中被延续下来,这些项目大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本身体量不大,可以专注于建筑学层面的形式语言探索,并且基地环境的景观特征明显,如古镇、郊野、公园等等。这是中国的城市化背景中独立事务所理想的可以实现自己建筑学思考纯粹性的实践场地。
从21世纪10年代后,山水秀开始进入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徐汇花鸟市场(未建成)与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的规模与场地都与山水秀惯常熟悉的语境有所不同。在两个项目中,山水秀面临的问题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有质量的文脉环境的流失,这也是现代及现代之后的建筑师们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但却成为对山水秀构建自身项目的场所叙事的激励[5]。在面对大尺度的城市项目时,山水秀需要以庭院、细胞、坡顶这类亲近的母题来抵抗齐美尔所谓的大都会的冷漠(blasé),无论是功能意义上的还是形式意义上的[6]。
那么,在满足巨大体量和复杂功能的建筑生产的同时,如何留存下“以单一形式适应多样功能与需求”的典型山水秀作品的特征?祝晓峰在两个项目中给出了回答:从浦东新区青少中心和群艺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庭院的要素以及平台上分散的坡顶小房子所形成的聚落(图2-4);而在徐汇花鸟市场中,山水秀探索了坡顶的这个要素作为体系如何应用到三层的大型建筑项目之中[7]。
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坐落于严谨规划的公共文化“岛屿”:它自身也接受技术理性主导的任务书的规制,是一个功能为先的公共设施。基地北部是“株式会社日本设计”(Nihon Sekkei, Inc.)设计的浦东新区图书馆,南部是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的规划和城市艺术中心(图5)。三组建筑不仅将实现地下车库的联通,还将和地铁广场、阅读花园等公共设施整合在一个共享的景观系统中,在计划中,整个文化街坊建成后也将成为浦东新区新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通过连续的风雨廊连接,它将具有一个可自由穿行的开放内部(图6-8)。但是,除去这些字面上的联结,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群众艺术馆仍是独立的建筑个体。因此,整个项目的不得不处理的矛盾就是协调外部城市景观与内部使用体验。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被排除的两种方式是单一的大体量和聚落式的中小体量。大体量所蕴含的包罗万象的“大”的概念,一方面导致了不可规避的标准化单元的集聚,另一方面也切断了人造物“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回顾建筑学的历史,库哈斯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方案使用中性的、巨大的盒子包容了不同功能的空间,这些不同大小的空间如器官漂浮在巨大的容器中(图9);这种形式与功能的分离被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象征性地比喻为“额叶切除手术”(8)。但往往理论的审视与现实的生产并非同频运行,这类单一的大体量已存在太多,它们尺度庞大,整体性强,封闭性高,无论是从青少年这一使用人群考虑,还是从与公园环境的融合度考虑,都不适宜成为这个项目的选择。
而在是否选择聚落式的中小体量这一问题上,山水秀在积累了一系列小项目的经验之后,在转向城市环境中的大项目时对这一熟稔的策略有了态度上的转变。聚落式的中小体量分散布置便于分区,尺度相对亲切,易在地面组织庭院式的活动场地。而“庭院聚落”又正是山水秀一直处理的关键议题。但是在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中,山水秀并未套用既往的小体量聚落的形式,因其垂直交通效率较低,且各单体容易各自为政,单体间联系缺乏活动支持。
在排除了两种布局方式之后,为了综合回应城市空间与建筑内部使用的需求,山水秀设计了一个多层交互的平台聚落系统,每块平台有24-30米长,用8米×8米的钢结构柱网支撑。(图10-12)平台上自由分布着各种规模的盒体,包括剧场、展厅、文体活动室、以及大堂、咖啡厅、餐厅等服务空间。(图13-17)这些平台构成了两个套接的回字形庭院结构,西侧庭院对接地铁广场,主要容纳千人剧场和群艺馆。原设计中有一个从地铁站引导到西南主入口的风雨长廊,这一风雨长廊还会延伸到场地上南北向分别相邻的另两处建筑[8]。东侧庭院为绿地环绕,主要容纳青少年活动。
平台间的重叠和连接激发了不同区域和功能之间的交流互动。其中,花园平台跨越河流[9],联系河道东西两侧的大堂,成为公共动线的主干;(图18)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群艺馆的平台则在2至4层纵横交错,提供了众多室内外的共享空间。这一设计释放了建筑底层,在图书馆和规划馆之间形成了开放畅通的户外场所,成为整个文化街坊步行网络的中枢。建筑师将聚落原型运用在不同平台层各自形成的场地上,在这里,聚落的早期原型升级为一个高级版本,许多山水秀的既往小型实验也找到了安放其成果的园地。
大而整的平台回应城市的空间尺度,小而散的盒体回应个体的身心尺度,两者的结合不仅为建筑内部的活动提供了怡人的空间,也通过与环境的交融使这座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公共舞台。(图19、20)
我们可以从山水秀的历史作品中明显找出两个实验的先行案例:万科虹桥11号概念设计(图21)与格楼书屋(图23)——前者探索了庭院在大型公建中的可能性,后者探索了平台聚落形态的模式。在与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几乎同时的张江高科园区张润大厦的设计中,一层的方形盒屋和二层的坡顶小屋与竹院、露天平台、连桥等构成了富于变化的二层庭院空间,在体验与布局上与标准化的塔楼平衡互补,这一案例也与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的顶部平台部分构成同源的关系(图22、24)。
庭院这个空间类型可以轻松接续上建筑传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因此,庭院线索也体现在早期想要将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起来的尝试之中[10]。虽然祝晓峰并非在实践之初就接触到陈其宽的建筑作品,但无可否认,陈其宽的作品对祝晓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9)。这种影响体现在了从万科虹桥11号概念设计到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的变化中。从陈其宽1956年1月美国《建筑论坛》杂志主办的青年中心竞赛的中标方案中可以看到,由回廊连接不同大小的功能空间,廊道的几何秩序与建筑物的随兴配置使得建筑同时获得整体性与多样性(图25、26)(10)。这与祝晓峰在浦东项目中通过两个回形庭院将不同空间(剧场和不同用途的教室)进行调和除了在项目规模上的差别之外,有着明显的同构性。也因此,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在垂直系统上也区别于万科虹桥11号概念设计。
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设置了多维交互的平台系统,将聚落式的小体量叠放在上下交错的平台体系中,垂直交通高效集中,水平交通与活动空间结合,激发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分享。庭院空间立体化的一个做法就是通过平台连接,这在格楼书屋中已经进行了小尺度的尝试。自从勒·柯布西耶的多姆-因诺(Dom-ino)体系出现以来,如何在这基础上实现革新,有太多建筑师进行了探索。从水平向的“层”的堆叠上做文章,库哈斯在朱西厄大学图书馆方案中展现了更加极端的颠覆(图27);从垂直向的“柱”的角度出发,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给予了杰出的示范(图28)。从原型上看,祝晓峰的浦东项目可以视为复杂叠合的多姆-因诺体系与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在新的中国本土人文条件下的结合,因此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水平向的“层”与垂直向的“柱”这两个角度审视这个项目。
从水平向的“层”的角度来看,浦东项目通过不同高度的平台来围合出两个方形庭院。这种独特的建筑组织体系,包含了建筑师关于在一个聚落当中如何实现交流开放的思考。其中,交错挑空的楼板也在立面上营造出错落的效果,为Y形柱提供展示的空间(图29、30)。而在垂直向的“柱”的概念上,祝晓峰采用了隐喻树杈的Y形柱。建筑师是如此解释的:“室内外的Y形柱如同树杈一般支撑着天窗、雨棚等结构,不同的Y形柱在平面上呈风车状布置,隐喻了森林中的自由空间。”(11)而天窗的形状也跟随风车状结构呈现由多个三角形构成的非对称组合[11]。天窗下部采用半透明软膜,遮挡了复杂的钢结构,并柔化日光,提供了宜人的光环境(图31)。
除了作为空间中独立的支撑结构,Y形柱还要面对的是其与平台之间盒屋的关系。(图32)它或以行列存在于盒屋一侧,或存在于一个巨大的盒屋厅堂之内,或在室外独立存在以定义室外剧场等内聚空间。在某些特定区域,建筑师采用了将盒屋墙体与柱子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柱子对室内空间的影响。同时,被中缝四分的柱子与窗框结合,使得柱子隐形于立面之中(图33-35)。
树杈作为聚落中一种原型要素,并不仅仅出现在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连贯呈现于不同的作品中。Y形柱本身蕴含了祝晓峰对家型的描绘,即家始于树杈所围合下的空间,在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中有若干处厅堂有四个呈风车状排布的树杈,这一对建筑起源的追溯暗合于洛吉耶的原始棚屋意象。(图36)同时,其在祝晓峰笔下所隐喻的“森林中的自由空间”同样也让我们联想到洛吉耶在启蒙时代以前对于城市与自然的辩证(12)。如果说,洛吉耶关于建筑起源于原始棚屋的自然观与那个时代城市的自然观相符,那么城市化到今天的程度,祝晓峰对于森林自然的隐喻,是一种怀旧,还是一种新生?
再重新从整体的视角回看这座建筑,其可归纳为通过平台来形成新的地表,在平台上放置聚落式的盒屋,从而形成一种街区化的巨构。这些盒屋在建筑内部层面回应个体身心尺度的同时,也通过精心的定位在错落的平台上营造出一系列视觉通廊,将视线引导向外部远方的风景。匀质的网格与家型的盒屋体现了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的辩证,而正是一些偶然出现的特殊要素——如Y型柱阵、院型楼梯与弧形飞梯、坡顶小屋、平台间的连桥、灰空间露台——与笛卡尔式网格的理性要素共同赋予了这个项目以山水秀的特征。(图37-39)
这种街区化巨构所形成的城市性,一方面承接了山水秀在之前小项目中的原型式探索,另一方面也推动着山水秀在更大的城市层面的探索,比如云集城市(图40、41)[12]。在“建筑-街区-城市”这一脉络中[13],山水秀都秉承了对于聚落、家型等原型的坚持。类似于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群众艺术馆这种街区“巨构”所具有的可复制性,在发展潜力上与上世纪中叶出现的毯式建筑巨构或新陈代谢派类似。结构主义扮演了推动这类巨构聚落演进的理论引擎,列维·斯特劳斯将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带入文化人类学,凡·艾克(Aldo van Eyck)在他的阿姆斯特丹孤儿院设计中,更把结构主义从文化人类学带向建筑学。凡·艾克将整合结构的关键称为“间质要素”(intermediary elements),他的阿姆斯特丹孤儿院的独立柱从空间的界定要素转变为一个圆形室外场地的纪念性中心,是对这种间质要素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诠释(13,14)。山水秀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甚至突破现代主义的语素规范,去丰富间质要素的类型。
山水秀在中英文作品集发布之际分别在中国与德国举行了作品展[14],前者被命名为“形制的新生:山水秀建筑作品展”,后者被命名为“传统新译——公共庭院与都市平台”(图42、43)。由于其作品集的中英文名称的对应性——“形制的新生”和“REBIRTH OF FORM-TYPE”——我们便不得不思考它们在展览命名上呈现出差异性的原因。
由于观众国别的差异以及中国建筑师在国外展览所展现的身份独特性,祝晓峰仍是想要诉诸传统来向国外的观众传递其建筑设计的出发点:Translated Traditions。“形制”(Form-type)在当代的西方语境中的含义固化可能会阻碍观者理解他在人类学与现象学意义上所做的持续探索。而“新生”与“新译”这两个词中的含义,往往被淹没在何为“形制”和“传统”的讨论之中(15)。
很明显,形制与传统都在描述日新月异世界中具有连续性的事物,在面临新技术、新城市、新生活方式等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体验的时候,新一代建筑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令建筑的“新”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以应对这日新月异的图景。山水秀给出了他们的解答:公共庭院与都市平台。这个议题包含了前文所述的“建筑-街区-城市”的脉络,而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群众艺术馆在这个议题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设计图纸 ▽
注释
[1]《弗莱彻建筑史》中的建筑之树所包含的“欧洲中心论”观点曾经饱受争议,对其形成突破的观点来源于李约瑟。他将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描绘为河流的形态,由各个支流汇至主流再奔向大海。参见赵辰《立面的误会:建筑·理论·历史》中“从‘建筑之树’到‘文化之河’”一文。
[2] 此处采用同音的两个词,想要体现的是那些在特殊时期的建筑师们在心理上存在的矛盾性和时代特征。
[3] 在《媒介意义的内爆》一文中,鲍德里亚认为符号与信息的增殖泛滥塌缩了内容之间的差异,并使得后者变得无意义。本体内涵的内爆与之相似,但是显然中国建筑师意识到了这一危机,并尝试通过设置一些概念上的界限来阻滞这一内容塌陷。
[4] 关于华鑫中心和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在设计策略上的联系,参见青锋, 祝晓峰. 聚落的新生——山水秀主持建筑师祝晓峰访谈[J]. 建筑师, 2019(02): 114-121. 万科虹桥11号概念设计成型于2011年,业主希望山水秀做两种不同类型的写字楼:一种是总部型的小园区,另一种是为大企业提供大面积、开放式办公空间的大园区。在概念设计中,山水秀采用了板块堆叠的方式,将开放的办公容纳进大约4.5米厚的板块中,而大的办公空间所间隔的6米空间内,营造了一些小的建筑,包括办公空间以及配套的餐饮设施。这种融合性办公空间类型的写字楼最终没有实施,成为一个草案。
[5] 事实上,祝晓峰早在2005年的“寻找自己的步调”一文中就展现了其对于都市环境和建筑本体的思考:“有两件工作目前可称得上是有意义的应对。一是全球背景下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积极回应。产业功能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所激发的新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往往是原始自发的,它们当中所蕴藏的设计策略和形式潜力却很少被有意识地发掘。二是从建筑本体上寻找有中国文化品质的现代语言。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建筑语言,既享受创新,又能为完成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添砖加瓦。”转引自刘宇扬. 熟悉与不熟悉的景致——谈祝晓峰与他的建筑作品[J]. 时代建筑, 2005(06): 44-51.而关于都市环境和建筑本体的思考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中国实验性建筑师作品中体现出来了,其理论话语主要包括建构、地域性、都市主义、观念建筑等,参见彭怒, 支文军. 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拼图——从理论话语到实践策略[J]. 时代建筑, 2002(05): 20-25.
[6] “冷漠”( Blasé)是齐美尔用以描述现代都市人对外部刺激的过度泛滥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态度。他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一文中提到相关概念。
[7] 连续坡顶的母题在山水秀的作品中持续地被探索发展,有关其脉络的论述参见江嘉玮. 西塘市集美术馆 钢木整合式结构设计与家型探索[J]. 时代建筑, 2021(05): 76-83.。实际上,在西塘市集美术馆最初的方案中,一、二层采用了同样的体系,只是二层旋转了90°。因此,西塘市集美术馆原意是山水秀将连续坡顶叠加至两层的一种尝试。参见李兴钢,郭屹民,任庆英,王骏阳,曾群,宋晔皓,祝晓峰,张准,周金将,李勇强.整合式折板结构与空间探索——品谈西塘古镇市集上的美术馆[J].建筑技艺,2021,27(10):27-37.而在徐汇花鸟市场中,这样的连续双坡顶被叠加至了三层,以满足城市环境中的大型项目的需要,同时不放弃山水秀关于如何以现代手法来重释坡顶原型的思考。
[8] 方案中未实施的长廊无疑能在形式上赋予项目山水秀所青睐的“江南气质”,首层连接不同分区的同时,于舒展的场地上,配合穿越场地的河流营造出园林中的游廊感。但这一细长蜿蜒的游廊与巨大的都市平台在尺度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长廊的支撑体也并未采用一般的柱子,而是构想了类似于格楼书屋中的书架式支撑体,在某种意义上也使得项目具有连续性。虽然后文也将提到格楼书屋是山水秀在平台聚落这一主题上的小规模的尝试,但从这条未实施的长廊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山水秀在跨越项目尺度的过程中,在小型项目中实验并提炼出来的手法并不能轻易适配大型项目本身规模所体现出来的挣扎。
[9] 在浦东青少中心和群艺馆中,由于用地面积的宽裕,建筑可以较少束缚地呈现出舒展的状态,以成为一种高度图解的呈现,但这个场地中不可忽略的一个要素便是穿越整个场地的河流。由于建筑需要横跨河流,因此其中一个方形庭院的两条边便不得不以桥的形式呈现。花园平台桥由钢结构主桁架悬吊,双向的桁架隐藏在院墙中,形成了不同的庭院和小屋聚落。
[10] 比如,同为格罗皮乌斯的学生,贝聿铭与王大闳与1946年分别在毕业设计“上海博物馆”和杂志发表作品“文明的沐浴与沉浸的冥想”中试图探寻现代主义建筑中庭院这一语汇所能提供的东方意蕴。在“上海博物馆”中,贝聿铭将“外露的中式墙体”与“独立的花园庭院”这两点中式元素运用到了现代主义的框架建筑中;而王大闳在其现代住宅的浴室设计中,将嵌入式的浴池一侧设置为相对私密的室外庭院,并用屏风式的隔断将室内外空间划分开。
[11] 早期概念中,柱被分为用于悬挑的Y型柱和用于天窗的伞形柱,但是最终的建成结果中取消了伞形柱,全部替换成了Y形柱,天窗也因此由方形改变为偏离正交体系的风车状。
[12] 云集城市是一个高密度城市原型,作为参展作品参与到2019年在深圳由张宇星、野城、韩晶策展的“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其根本目的是消灭城市地面机动车及其道路,取消乡村地面80%的农田和养殖场,把地表还给自然,把健康还给人和地球。100米标高的轨道交通网络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干,可以自行搭建的居住结构单元位于轨道上下各100米的范围内,在平面上形成社区庭院,以步行和骑行方式连接。
[13] 这一脉络可用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系列探索为例:“多姆-因诺”体系,1914~1915年;新精神馆,1925年;“别墅公寓”,1922年;巴黎“瓦赞规划”,1925年。参见(瑞士)W.博奥席耶,O.斯通诺霍编著. 勒·柯布西耶全集 第1卷 1910-1929年[M]. 牛燕芳,程超,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4] 中国的作品展于2021年12月18日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幕,德国的作品展于2022年12月9日在德国柏林Aedes建筑论坛开幕。
图片版权信息:
图9来自网站:https://www.metalocus.es/en/news/very-big-library-montreals-cca#
图25、26来自徐明松, 黄玮庭. 1962年前的陈其宽 “游”与留白的艺术[J]. 时代建筑, 2020(04): 164-173.
图27来自网站:https://www.oma.com/projects/jussieu-two-libraries
图28来自网站: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1034?artist_id=8987&page=1&sov_referrer=artist
参考文献:
(1) 赵辰. “立面”的误会:建筑·理论·历史[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2) 江嘉玮. 刍议理论之作为 兼论埃森曼教授访华讲学[J]. 时代建筑, 2018(3):52-54.
(3) 青锋, 祝晓峰. 聚落的新生——山水秀主持建筑师祝晓峰访谈[J]. 建筑师, 2019(2):114-121.
(4) 祝晓峰. 建筑作为人的延伸——论建筑演化的三个基本途径[D]. 同济大学, 2020.
(5) 刘宇扬. 熟悉与不熟悉的景致——谈祝晓峰与他的建筑作品[J]. 时代建筑, 2005(6):44-51.
(6) 彭怒, 支文军. 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拼图——从理论话语到实践策略[J]. 时代建筑,2002(5):20-25.
(7) MELE V. The Blasé and the Flaneur. Simmel and Benjamin on Modern and Postmodern Forms of Individualization[J]. Simmel Studies, 2019, 23(2): 37-70.
(8) KOOLHAAS R. 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9) 祝晓峰. 形制的新生:陈其宽在东海大学的建筑探索[J]. 建筑学报, 2015(1):74-81.
(10) 徐明松, 黄玮庭. 1962年前的陈其宽 “游”与留白的艺术[J]. 时代建筑, 2020(4):164-173.
(11) 祝晓峰. 形制的新生:山水秀建筑作品选[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1.
(12) TAFURI M. Architecture and Utopia: Design and Capitalist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79 .
(13) 青锋. 当代建筑理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
(14) Lisbeth Söderqvist. Structuralism in architecture: a definition[J]. Journal of Aesthetics & Culture, 2011, 3(1): 5414 .
(15) 江嘉玮. 西塘市集美术馆 钢木整合式结构设计与家型探索[J]. 时代建筑, 2021(5):76-83.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街坊中部
建筑功能:剧场、排练厅、展厅、科技、文化及艺术活动
基地面积:51947平方米
建筑面积:87109平方米
设计/建成:2016/2022
业主: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
代建单位:上海浦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运营单位: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浦东新区群众艺术馆
勘察单位: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监理单位: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和室内设计:上海山水秀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祝晓峰、庄鑫嘉
建筑概念及方案设计:Pablo Gonzalez Riera、梁山、杜洁、盛泰、席宇、石延安、周延、沈紫薇;
建筑初步及施工图设计:江萌、杜洁、王均元、林晓生、胡仙梅
室内方案设计:江萌、杜洁、王均元、林晓生
室内施工图设计:纪金鹏、边素琪
实习生:谢陶、干云妮、沙赪珺、叶晨辉、翁雯倩、宋晓月、孙豪鹏.
合作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曾群、康月
建筑设计:邱彦文、何彬、王姗、刘益炜、杨洋、裴永新、陈磊
结构设计:陈曦、梁江浩、李炜、桑丹、奚嘉锴、付聪
给排水设计:游博林、耿军军、单晨光、杜文华、施锦岳、孙芾、常青龙
暖通设计:朱伟昌、唐振中、张蔚林、叶耀蔚、周瑾、刘毅
电气设计:张逸峰、周程里、朱轶聪、徐畅慧
幕墙设计:马瑞锋、朱太喜、李志峰
幕墙深化:卫正、宋波、林海、吴攀
节能设计:唐澄宇
基坑设计:姜文辉
绿建设计;程凯、郭铁辉、凌勇
概算:李立漪
BIM:张东升、刘建、陈岱维、张桓瑞、赵琦、谭冠、丁志华、查文奂、吕梓豪
跨河连桥结构顾问:张准
景观设计:上海方象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方案和初步设计:李鸿泰、沈懿荣、顾济荣、朱静
结构体系:钢框架结构,局部钢桁架结构
主要用材:超白中空Low-E玻璃、白色、灰色、绿色铝板、木纹辊涂铝板、穿孔铝板、灰色真石漆、不锈钢栏杆、架空地砖、V型铝格栅吊顶
照片拍摄:苏圣亮/是然建筑摄影、锐境建筑空间摄影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山水秀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阿科米星新作:昆山杜克大学公交首末站,用特别的局部调制整体建筑
下一篇:沙特NEOM揭晓新项目,XAYNOR私人海滩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