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若本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河南洛阳
方案状态 第一轮招标为第一中标候选,第二轮未入围
用地面积 147874平方米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面积最大、建都时间最长、城市形制变化最纷繁复杂、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古代都城遗址,在中华文明演变历程中具有突出价值和关键影响。遗址博物馆的选址介于洛阳白马寺景区和汉魏洛阳城内城遗址之间,东邻汉代洛阳城的雍门遗址,这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若本建筑工作室参加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竞标,并在第一轮招标中被评审公示为第一中标候选人,在第二轮招标中没有入围。
第一轮方案:其宁惟永
汉魏洛阳城遗址的现状极其苍茫辽阔,宫城区的几座主要宫殿遗址纵深排布,形成一条中轴线正对南部的天然山阙,可以说是洛阳五大古代都城遗址中最具遗址场域特征的一个。正是受到这种遗址氛围的感染,我们设计的出发点立足于维护文化遗产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尽可能低调谦和的姿态克制建筑表达,以期创造古今对话、在当代视野中咏史怀古的沉浸式体验场所。
设计首先尊重《汉魏洛阳城保护总体规划》对遗址博物馆的限高要求,确保与遗址区整体风貌相协调。建筑方案充分考虑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协调关联性,使庞大的建筑体量低矮水平延展,适当兼顾登高远眺遗址的观赏性。
永宁寺塔是汉魏洛阳城历史上最具标识性的建筑,《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它“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景象蔚为壮观。历千年风雨,如今的永宁寺塔只剩下一座中央塔心柱隆起的巨大土遗址。这一遗存的天然状态给设计以启发,博物馆建筑天际线中央隆起、层层递减,使建筑最终消隐于大地,以安静的不具符号性的废墟姿态与遗址取得共生。
博物馆所在基地西侧与东侧的现状道路制约了博物馆空间与白马寺以及汉魏洛阳城遗址的整合。设计调整将西侧道路西移至齐云塔东墙外,将现状东侧道路东移至西城墙遗址外,在博物馆周边创建了整合开阔的外部空间,并结合护城河复原展示而形成的水域景观,为公众提供了一处自然生态的郊野公园。
设计意在打造开放型博物馆,实现建筑内部空间与遗址公园景观的充分融合,在环形观展流线的层间转换处设置以永宁寺塔模型为中心的永宁寺厅,并在二层东侧面向西城墙遗址处设置休闲交流空间。数字展示馆和文物修复体验区被分别设置在参观流线的首尾两端,为公众更好地认知体验历史提供极佳的专业平台。此外,大部分展厅空间采用预制结构构件,有效提高了建筑整体装配率。
第二轮方案:三出残阙
业主在第二轮招标中增加了规划建设导则,该导则中明确加入了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博物馆屋顶形式应对汉魏风格屋顶形式做现代化诠释等等限制性要求。
我们研究后依然坚持认为,在汉魏内城遗址中轴线近旁建设的遗址博物馆不宜自立完全对称的轴线布局,而仍应强调面对遗址时谦谨低调的对话姿态。在此想法下形成的建筑布局纵向延展,以潜在的中轴线串联主要空间,形成气度庄严、若隐若现的“中”字型布局。同时,效法汉魏时期建筑群体的灵动组合,多组空间轴相互转换形成丰富的建筑肌理,寓对称于不对称之中。
至于仿汉风格的大屋顶,既然已经不可避免,我们仍然希望在屋顶坡法上具有显著的当代性特征。没有充分历史依据的大屋顶出现在遗址区是极其危险的做法,因此,我们对屋顶的组织没有陷入所谓汉魏风格宫殿样式的再现,而是受到遗址发掘现场考古大棚的启发,把坡顶理解为考古现场的覆盖。坡顶之间的组织打破纵向串联的传统方式,而形成直指东侧遗址区的斜向插接关系。这个时候,一组类似汉代最高形制的“三出阙”屋顶已悄然成形。
成形之后还要破形,这仍然是为了求得当代性的必要变化。于是就把最高处的坡顶破解为两层坡顶,使得观众的内部空间体验更加丰富。再以简约的嵩山汉阙作为建筑群入口的显著标识,打造“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的场所意向,使大型现代建筑体量充分融入到宏大的汉魏历史空间之中。
汉魏洛阳城是以宫城为核心,三重城垣围合的城市结构,并成为规模空前的中古时期都城。遗址博物馆以主入口中轴线串联起的门厅、入口内庭、中央大厅,呼应汉魏洛阳城建中立极的宫城布局特征;进而以大厅为核心,建构独具特色的层层升起的公共空间序列,形成递进式空间结构,最终将观众引导至建筑东北侧观赏遗址区全景风貌的最佳方位;同时,通过外围环绕的休息空间、教育空间以及展厅空间布局,暗示出汉魏洛阳城由多宫制走向单一宫城型制的复杂城市演变过程,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
回顾两轮投标方案的创作过程,设计思路的改变固然导致了不同的建筑形态,但不变的仍然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自洛阳博物馆之后,我们团队在洛阳相继完成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设计,十余年间,我们深刻体会到千年古都面临文化现代转型的种种掣肘境遇,但时间的车轮不会止步,面向未来终是正途。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项目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项目业主:洛阳市文物局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若本建筑工作室
第一轮方案设计团队:李立,黎彦希,杨眉
第二轮方案设计团队:李立,肖蕴峰,袁崧浩,杨眉,冷先强,高山
第一轮方案设计时间:2022年4月
第二轮方案设计时间:2023年2月
用地面积:147874平方米
建筑面积:32806平方米
版权声明:本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若本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评审会的60个瞬间︱衢州市地标建筑概念性方案国际竞赛方案评审
下一篇:杭州世茂智慧之门 | EID Arch姜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