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阿那亚三亚南花园:隐入山林 / 致舍景观

阿那亚三亚南花园:隐入山林 / 致舍景观
编辑:袁蓓祺 | 校对:袁蓓祺 | 2023.04.27 12:53
融入群山的“微风之丘” ©aranya
雨林植物和沙生植物互相支撑和补充 ©瑾怀

设计单位  Z'scape 致舍景观

项目地点  海南三亚

建成时间  2022年3月

占地面积  20公顷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如果说2019年三亚阿那亚的首开区是致舍对沙生植物和侘寂美学在8000平方米区域内探索的开端,那么通过三年多时间建设的南花园,则是我们对这个位于三亚自然山谷中的20公顷花园社区进行景观设计实践的过程,我们经此有了更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收获。

 

延续首开区所定调“沙生植物和侘寂美学”的基础,作为山地改造类型的南花园项目,面临着场地带来的挑战:早期的开发建设对场地和山体肌理造成了破坏,使得山谷绵延的绿意在地块红线外戛然而止;在竖向落差近35米的场地上,景观空间被前一轮开发遗留的较高密度建筑压缩得极其有限。

 

面对场地限制,如何修复场地与山体、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如何克服原场地的不利条件,因地制宜,建立好景观的“骨架”,并通过对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因素——地形和植物的设计营造——让高差处理不生硬,让绿色在社区之中蔓延,还原山林地的自然感受,成为我们在设计上的目标。

 

隐入山林 ©morefotos
雨林植物的使用让绿色在社区蔓延 ©morefotos

在南花园项目中,景观设计上最大的突破是山间地形的处理、雨林和沙生植物“快慢相持”的造景方式,以及在不同标段的植物配置和选种上采用“迭代”的方式去应对景观的时间性和变化性。

 

我们前后采用了三百多种节水低维护和慢生性的沙生植物,与上百种本地速生的雨林植物相结合,构建起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体系。同时,我们试图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和语汇去诠释和表达中国园林传统的造园理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曲径通幽”等。

 

草坪的起伏带着微风的韵律,也为户外运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morefotos

在整个设计中,空间和材质纯粹质朴,少有装饰物,让人们在山居中回归静谧,欣赏大自然之美和植物之趣,与土地建立更为真切的联系。

 

该项目成功地重新激活了该区域的活力,渐渐生长成为一个受人喜爱的、与自然共生的、位于山海之间的理想花园社区。

 

“林泉高致” 营造静谧山林的氛围 ©morefotos
巷道里撑起绿荫背景的雨林植物和点景的沙生植物 ©morefotos
雨林植物和沙生植物的生长一快一慢,在景观空间关系的呈现和营造组景的趣味上互相支撑和补充 ©瑾怀
“林泉高致”营造静谧山林的氛围 ©morefotos

 

项目背景 | 山海间

 

三亚位于海南省的最南端的滨海丘陵地区,北高南低,半山半海,因而古称“崖州”。在大规模建设以前,这里并没有成排的椰子林和喧闹的人工海岸。海边的滩涂上,有木麻黄、相思树、仙人掌等本土的滨海沙生植物,伴随着潮起潮落,日复一日地生长。而到了群山之上则是枝繁叶茂的原生热带雨林,榕树、榄仁、青梅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成为各种动物栖息的家园。

 

植物的脉络由海到山延续,人们也耕息于山海之间。就在场地不远处,至今仍保留着原住民的聚落,农户们依山傍海劳作,日落后回到山林之间的小院,于大榕树下围坐谈天。他们的生活并不光鲜热闹,却与土地紧密联结,有着真实而温和的生命力量。

 

三亚的海边和崖州村景 图源:网络

回溯三亚的自然与历史,如一场跨越山海的旅行。而原生植被与原住民,是在这片土地上存续最久的生命。相比人工塑造出的三亚,这样自然的三亚更能给人归属感与认同感,也成为了我们探索阿那亚三亚南花园的起点。

 

 

项目基址 | 山林地

 

计成在《园冶》中理想园居首推“山林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因地制宜,顺应山势营建园林,自然而然会产生高与低、平与曲、远与近、旷与奥的变化,这是刻意营造无法达到的高度。

 

此外,许多文学、绘画作品都以“山居”来表达理想生活的境界,从谢灵运的始宁墅到王维的辋川别业,山林不仅给人空间上的变化,更带来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和向内探索的追求。

 

项目背景和南花园2022年1月完工鸟瞰图 ©morefotos

阿那亚三亚南花园的选址,亦在一片山林地。场地位于三亚吉阳区的南下岭腹地,毗邻中央商务区,却因群山环抱而得有一方难得的静谧。

 

在设计中,我们希望能够珍惜山林的价值,因地制宜地对待场地。对于“山”,我们尽可能依据现状地势展开设计,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山林环抱的空间与起伏错落的变化;对于“林”,恰如计成所言“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我们保留场地上的原生大树,见缝插绿,恢复植被并使其与山林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保留场地上原有的大榕树 ©林半野

 

南花园

 

挑战及目标

 

相较于理想“山林地”的愿景,南花园项目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早期的开发建设对场地和山体肌理造成了破坏,使得山谷绵延的绿意在地块红线外戛然而止;其次,在竖向落差近35米的场地上,景观空间被前一轮开发遗留的较高密度建筑压缩得极其有限,存在着诸多不可重来和无法移动的因素(综合管网、地下基础、设备间)。

 

面对这些场地限制,如何修复场地与山体、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如何克服原场地的不利条件,因地制宜,建立好景观的“骨架”,并通过对景观中重要的因素——地形和植物的设计营造,让高差处理得不生硬,让绿色在社区之中蔓延,还原山林地的自然感受,成为设计上的目标。

 

主入口 ©morefotos

 

设计策略

 

在平面布局上,我们重新梳理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推敲高程,建立好景观的空间骨架。梳理后的道路系统如社区的“毛细血管”,将一个个绿色带状或点状的小微花园布置在主入口、道路、巷道口、巷道、院落门口的归家路线上,使绿色蔓延进入场地中;同时,也让天空之镜、微风之丘、南会所等较开阔的公共空间被绿意所环抱。设计以动静兼具的景观系统,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营造山海之间理想的花园社区。

 

南花园景观结构图 ©Z'scape
与远山相呼应的“微风之丘” ©瑾怀
花园社区在时间中慢慢还原出山林地的自然感受 ©morefotos
提供丰富植物种类的自然教育认知场所 ©周婷
社区孩子和家人游泳嬉戏的欢乐之地 ©周婷

在竖向关系的处理上,设计团队根据现有建筑标高以及自然山势的变化,运用不同的景观要素塑造空间。我们并不回避现状测绘图纸的误差造成的不确定性以及景观与山地建筑交接处的复杂性,而是去充分尊重现状的差异,在反复的调改中,利用限制条件来创造变化和惊喜。

 

就像传统聚落中美丽的肌理一样,自发的建造总是经过邻里间年复一年的商议、制衡,才形成了舒适的空间组织和合理的边界形态,因地制宜的美感是标准化设计永远无法超越的。南花园亦没有既定的模式和标准化的手法,而是为每种具体的诉求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进入建筑入口的方式、种植空间的分布、挡墙的设立、材质的选择都在与地块条件的契合中生长而成,依山而成的四十一条巷道各不相同。

 

巷道原状与拆改院墙的施工过程 ©Z'scape

巷道分析图示 ©Z'scape
四十一条依山而成的巷道空间各不相同 ©morefotos

 

归家巷道

 

有的巷道拾级而上直接连入建筑入口,有的则将入口藏在蜿蜒而入的甬道背后;平直向上的路径、“之”字形和“S”形路径的形成都是来自于原始地形、院墙及院落入户的差异。挡墙与种植池的出现,则是随着土壤安歇角的要求变化,分布在阶梯状的场地中,或小或大,形状都随着场地而确立起来。用以固土的自然石块和植物共同组成有趣的小景,水洗石合围的半月形种植池左右交错,层层叠叠的绿色让原本平直无趣的道路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曲径通幽的花园”。

 

S形和之字形巷道 ©morefotos

在巷道空间里,沙生植物与雨林植物相结合,叶色偏深、革质、生长快速的雨林植物能更好地撑起空间,而质感特别、叶色变化细腻、生长慢的沙生植物则更适合在入口或转角处点景。经历了一次次的图面推敲与现场调整,各具特色的归家之路自然形成,庭院、巷道与山体走势的起伏相嵌合,一层层延入山中。

 

隐入山林 ©morefotos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位于首开区“光影盒子”和社区的连接处。因有4米的高差,此处设置了一处木纹混凝土的落水墙。落水墙前,夹道两侧的大乔木水翁已6米有余,两侧的树冠自然搭接,围合出拱廊般的空间。下层的植物随着鹤望兰、春羽、肾蕨等植物的快速生长,该处呈现出绿意葱茏的景深效果。遵循空间开合的路径序列,到落水景墙前则留出了稍开敞的空间,阳光从透过林冠投下斑驳树影,落水降温增湿,也带来了凉爽的自然风,营造出静谧山林的氛围。

 

“林泉高致”营造静谧山林的氛围 ©morefotos

种植时只有不及两掌高的炮仗竹可以长到一米以上,与象腿树、龙舌兰、仙人柱等沙生植物等相搭配,也与夹道的雨林植物形成一处有趣生动的组景。

 

角落的沙生与夹道的雨林植物相搭配 ©morefotos

 

天空之镜

 

“天空之镜”泳池地处社区中的一处开阔台地上。原状有6米的高差,受不同朝向的建筑院落与交通动线的挤压,还存在地库出入口、设备间等不利因素。

台地的跌落与远山相呼应 ©morefotos

设计从现状出发,将地形分层整理成台,利用3米高的片状白墙体,在泳池挡土墙和设备间外墙之间夹持出一条变化丰富的穿行路径。在遮蔽不良因素、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形成了高墙甬道的戏剧性空间和带状长窗的视觉变化,也将主体留给了依自然地形而下的草坡花境。

 

人们从水池边界向下,先经历墙体的夹持和转折,于窄巷之间窥见天光,再拾级而下,在长窗透出的绿色的吸引中前行,直到面前豁然开朗,回望可见一片令人感到轻松舒适的花坡,与远山遥相呼应。

 

“天空之镜”平面图 ©Z'scape
高墙甬道和带状长窗组合的戏剧性空间 ©morefotos

高矮墙体、空间开合和开窗带来的视线穿透 ©周婷
高矮墙体、空间开合和开窗带来的视线穿透 ©morefotos

泳池用简洁的线条语言,分割出儿童浅水区、深水区、林下踩水区、休憩区,四季都可以使用。其静时如一颗蓝宝石,绿意环绕,倒映天光;动时则是社区孩子和家人游泳嘻戏的欢乐海洋。

 

池底选择无色彩倾向的浅灰,以还原天光最真实的色彩。硬质材料尽可能纯粹、简单,软景种植则通过列植树提供遮阴、片状栽植龟背竹和蝎尾蕉围合边界。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得以回归自然,天空、远山、树影和水色使人意识到自己身处群山之间,回归内向的探索。

 

“天空之镜”台地泳池 ©morefotos
“天空之镜”台地泳池 ©周婷
“天空之镜”台地泳池 ©morefotos

 

南会所

 

南会所在一片白色砾石上铺设座位,用柔化的边界提供可变的利用方式。沙生植物赋予场地独特的质感,象腿树粗壮的树干与细腻的叶片,珊瑚树渐变的色彩,龙舌兰、仙人掌与仙人柱挺拔的筋骨为场地更添了更多变化。

 

为了在阳光下呈现沙生植物独特的筋骨感,我们提出将白墙与沙生植物相辉映的设计思路。白墙跟随地形、道路展开,恰如干净的剧场背景,把舞台留给生长、变化着的植物。

 

南会所 ©morefotos
南会所 ©周婷

在会所烘焙坊的景墙前,丛生状的蝎尾蕉和红珊瑚组团状填充了角隅空间,棒叶虎尾兰、龙舌兰和仙人柱则加强了竖向的线条感,这样细腻的对比和变化正是在现场的打样和调试中得以完成的。

 

2021年刚刚建成时的景墙 ©aranya
落地两年后,景墙处的沙生植物存活并长势良好 ©周婷
细腻的对比和变化正是在现场的打样和调试中实现 ©morefotos

 

微风之丘

 

在白墙和沙生植物辉映出的秘境外,南花园还拥有着一片空旷的草坪空间。与三亚常见的平直方整的草坪不同,它有着起伏的地形和保留的原生大树,如山脉延伸的一部分,仿佛一直在此。

 

场地原状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有着积水、碎石和建筑垃圾的荒地。经过设计后,微风草坪呈现外高内低的整体布局,给予人一种围合感;其中的草坡坡度或平缓、或峭陡,适应不同行走和停坐休憩方式。草坪的起伏带着微风的韵律,与山体呼应,也为音乐节、露营和户外运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每一处起伏都来自于设计师的反复推敲,最终才呈现为山势绵延至此、自然形成草坪的观感。保留现状大树,让人们在此亲身参与到自然之中,感受自然之美,也与土地建立了更真切的连结。

 

微风之丘原状 ©Z'scape
融入群山的“微风之丘” ©aranya
微风之丘 ©morefotos
草坪的起伏带着微风的韵律,也为户外运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morefotos

 

探索与思考

 

1. 沙生植物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公共与社区景观,雨林和沙生植物的快慢相持

 

沙生植物的原生环境主要包括沙漠、海滨及部分热带雨林地区,为了适应长日照、干旱、降雨时间不固定的自然环境,沙生植物演化出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显现出蜡质表面、肉质茎、深根性等特征。

 

20世纪80年代,美国风景园林师史蒂夫·马蒂诺(Steve Martino)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提倡把当地的索罗兰沙漠与城市景观相结合,设计了将沙漠花园景观化的一系列作品。

 

在国内,2004年厦门植物园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沙生植物的专类园,包括温室和室外展示区,以专类园结合研究与科普,验证了沙生植物在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露地栽植的适应性。然而在2019年以前,沙生植物尚未在国内的公共和社区景观中大面积使用,人们对其的认知也还停留在植物园专类园和自家阳台上的小型盆栽里。

 

沙生植物组景 ©瑾怀

延续这样的脉络,在2019年夏天,随着阿那亚为三亚项目定调,我们致舍也展开了自己在景观设计上的探索。在先行者的视野中,没有已臻完善的范例,甚至也不能在推论中自证,只能在时间里一步一步向前探索。我们的设计师与甲方、沙生深化施工团队以及各专业施工方共同驻场实验,每一个小标段落地的时候,才可知道探索的边界又到了何处。

 

南花园从首开区至今,历经三年半的打磨,见证了沙生植物的适应性和大比例可成活性。而最初提出将沙生植物应用在阿那亚三亚的南花园,也并非出于偶然。一方面,沙生植物本就是三亚滨海滩涂的原生植物大类,与当地的气候相契合,也已经有了丰富的园艺品种类群;另一方面,沙生植物在低维护与节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人工建造环境的瘠薄土壤与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原场地利用好高差关系,做好排水,保证根系生长所需的孔隙度,沙生植物就能够健壮生长。

 

高低疏密搭配的质感各异的沙生植物 ©周婷

将这样的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反复的调整与迭代,也得到了许多收获与突破。

 

三亚当地的原生植物如雨树、小叶榕、大腹木棉、红鸟蕉、旅人蕉、洋金凤、翅荚决明等生长速度快,施工栽植时用小苗,经过一两年的生长,在生长高度上和冠幅上便能有很大的突破,形成浓密的树荫和绿色的背景层。而沙生植物多数属于慢生,用于出入口、对景墙前、重要节点和巷道口的点景,品种间高低、疏密的空间关系能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持。两大类植物的生长一快一慢,在景观空间关系的呈现和营造组景的趣味上互相支撑和补充。

 

巷道里撑起绿荫背景的雨林植物和点景的沙生植物 ©morefotos
雨林植物和沙生植物互相支撑和补充 ©瑾怀

 

2. 尊重植物生长的规律时间并给予空间

 

在大环境追逐短期建成效果的当下,“快速成景的预期和植物具有生长周期的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是每个景观设计师都要面临的难题。在阳光雨露充沛的热带海洋性气候的三亚,我们充分尊重了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植栽策略是保留原生大树,不用“大树”移栽,适当选用乔木“大苗”,多用“小苗”。不过度密植,不追求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摒弃短期效应而接受植物的生长周期。在分区的植物设计上不过分追求种类的多样,而是把控好软景的空间结构,整体性地成片栽植。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苗会逐渐长大,在设计的空间上也要为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不同的植物生长速度的不同,除了会带来自身高度、冠幅的变化以外,也会造成群落小环境的改变。植物不仅在一日的阴晴变化、一年的四季轮转中展现不同的面貌,更经历着个体生命周期与植物群落演替的大变化。这种变化是生命本身的特性,也是植物景观设计的一部分。

 

时间中生长的社区景观 ©Z'scape
绿荫如盖 ©瑾怀
巷道夜景 ©morefotos

在被常绿乔木巷道围绕、以小叶榕作为核心的庭院,设计考虑到上木会快速展开冠幅、遮挡阳光,下层植物都选择了合果芋、肾蕨等耐阴地被。在种植空间狭窄的道旁院墙边,设计预先为旅人蕉、天堂鸟等大叶片植物控制种植密度,留出间距,让每一棵植物都有舒展开来的余地。这些考量也包括特殊的修剪和养护方式,翅荚决明造型疏朗,主干线条得以显露,底部的枝叶因此也能够见到阳光、健康生长。

 

了解每一种植物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进行组合,在时间中得到最合理的设计结果,这是我们对自然的期待与耐心。在南花园中我们前后采用了三百多种节水低维护和慢生性的沙生植物,与上百种本地速生的雨林植物相结合,构建起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体系。

 

多样的沙生植物 ©Z'scape
高低疏密搭配的质感各异的沙生植物 ©周婷
多样的雨林植物 ©Z'scape
雨林植物的使用让绿色在社区蔓延 ©morefotos

 

3. 山地改造类项目的思考

 

山地项目本就具有竖向变化的复杂性,南花园作为山地改造类项目,更增添了难度。与现状相交接、图纸表达以外,现场反复的打样与调整、各专业间的沟通与配合,都要比普通项目要困难许多。

 

然而,从概念到落成,时间证明了这样尊重场地的探索具备无法替代的价值。相比于景观介入之前黄土朝天、界限分明的荒地,如今这里已回归了山林环抱的静谧与葱茏。

 

南花园施工监理过程照 ©Z'scape

原生和乡土的乔灌木作为种植骨架将绿意延伸,使场地成为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巷道、庭院与草坡借地势融入山的脉络,固土的自然石也来自于开山时留下的石块,来源于山林本身。

 

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被推平来重新建设的土地,但能保留住山林地中最美妙的基础条件——地形——并顺势而为,让绿色恢复和蔓延,在时间中还原山林地的自然感受,这是南花园的景观设计上我们的追求。山林不仅增添空间上的变化,更带来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和向内探索的追求。有了这些“慢功夫”,阿那亚三亚项目也成功地重新激活了该区域的活力,渐渐生长成为一个受人喜爱的、与自然共生的、位于山海之间理想的花园社区。

 

花园社区在时间中慢慢还原出山林地的自然感受 ©morefotos

 

4. 留白与侘寂美学

 

2019年三亚阿那亚的首开区是我们致舍对侘寂美学融入公共项目探索实践的开端。在20公顷的南花园,尽管项目的立地条件有限,每一处潜在的公共绿地都极其珍贵,设计上的“留白”仍然是必要的。足够放空的场所才能承载功能之外意义,物质上不堆砌,精神才会是丰盈的。

 

软硬景的合理布局营造的是疏密有致的空间;植被密度规格的克制选用,留出的是生长的余地。白墙、白色砾石、浅灰色汀步等人工的造物选择简洁质朴的色彩,则是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留给变化、生长着的自然。搭建整个花园的白色墙面色彩单纯,恰如干净的剧场背景,把舞台留给光、风与植物,人们亦有余地呼吸、思考,体会自然的美好与难得的静谧。自然起伏保留原生大树的“微风之丘”没有特别为某项活动设置场地,却得以让不同的使用者展开不受限制的使用场景。

 

墙体和水洗石地面都选择自然质朴的色彩 ©morefotos

我们追寻那些看似简单、却触动人心能带来共鸣和回声的设计。我们认为好的设计需要与土地发生关系,因每一寸国土都有其特别的山水与文化底蕴,通过对原生场地的观察和理解,营造的景观场所与自然对话、也与自我对话。我们期望在景观空间的体验中传递平和静气,可朴拙中见野生,也可细腻中见质感;去体会和表达自然之美、动植物的生命之美。

 

细腻中见质感,体会侘寂的静美 ©morefotos
设计上的留白,把舞台留给光、风与植物 ©瑾怀
朴拙中见野生 ©周婷

在平和、疏朗的空间里,场地本身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得以发挥。留白是不可见的景观,也可以更好地让人感知自然与美。因其不完满,故有包容性与可能性;不填满,故能留出“动”的余地。侘寂的静美,凝聚的是时间的价值,让人去感受生命的脉动和活力。植物在此扎根生长,伴随阿那亚用心的运营管理和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阿那亚三亚南花园也不再仅是一处短暂到访的度假地,而是成为人们可以日常生活和长久驻留安居的花园社区。这也回到了最初的三亚所带给我们的启发:由海到山,自然地生长蔓延;让花园社区在时间中与山林和大自然相融合,在四季轮转的节律中生生不息,生发出独属于此地的故事。

 

光影中的南花园主入口 ©morefotos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阿那亚三亚南花园

项目地点:海南三亚

建成时间:2019年9月—2022年3月

占地面积:20公顷

业主:阿那亚 aranya

景观设计:Z'scape 致舍景观

主持设计师:周梁俊、周婷

设计团队:秦芳、陈丽萍、张锦生、李浩、韩沛、于浩、徐含含、杜景芝、杨振华、宋财富、孙畅、马珊珊、康禹欣、高钟林、满媛、侯伟光、石宏杰、史慧婷、邹秀鹏、刘月姮、陈禹希、王子健、吕岑、李子奕

沙生植物深化及施工:芊朵园

建筑设计:建言建筑

室内设计:大匀国际

灯光设计:周红亮照明设计

景观施工:海南兴源、常州创新、广东东篱

摄影:morefotos潘绍清、瑾怀、在野照物、林半野、周婷


本文由Z'scape致舍景观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Z’scape 致舍景观
三亚
景观
海南
阿那亚
阿那亚三亚南花园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