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
项目地点 北京怀柔
建成时间 2020年
建筑面积 17.9万平方米(一期)
北京电影学院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它的新校区坐落于北京怀柔一片风景秀美的空地中,这里未来也将是中国影视产业园区的一部分,聚集多家影视企业。
—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紧缩管理,尽管新校区位于郊区,其仍被定位为占地不足500亩的紧凑型校园。过去几十年间,国内一些大学新校园规划因过于注重平面几何关系和功能分区而导致的空间尺度失衡、交通流线过长等问题也引起广泛讨论。
项目初期,团队通过多次调研,深度了解归纳师生使用需求。在电影学院,不同专业之间既有教学空间需求的重合,也有大量教学实践需密切协作完成;师生交流和创作不局限于教学空间中,其艺术创作模式和以事件为主的作息模式,带来生活区与教学区边界的模糊。校园需要设置共享教学空间和泛教学空间,且在使用和管理上都要尽可能压缩空间距离。
基于对节约校园用地、创造尺度适宜的校园空间、积极回应电影教学空间诉求的综合考虑,设计结合分期建设时序,以高度集约化的校园综合体模式,将一期的教学、实践、生活等全部功能,集合成一个超级建筑。
一期的建筑综合体位于校区西南侧,涵盖教学区、行政区、剧场、影厅、摄影棚等功能空间,及宿舍、食堂等生活配套空间,以三组底层院落进行空间组织。
公共院落位于中心位置,是校园里最具活力的空间,未来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庆典活动都将在这里举行。该院落西侧是面向城市的校园西门,底层完全开放,用浅水池划分内外界面。教学院落位于北侧,包括两栋教学综合楼、一栋公共教学楼及各院系共同使用的摄影棚、天光画室等公共教学实践空间。生活院落位于南侧,包括高层宿舍楼及底层的超市、食堂、影院和学生活动中心。
三组院落底层相互连通,并均向东侧的中央景观带和体育场开放,在二层以平台和连廊建立了便捷连通各功能区的第二路径。
—
怀柔校区位于影视产业园区内,校园与周边城市功能高度契合。因此,团队将一个千座专业剧场、八个专业放映厅,以及校史展厅,沿城市一侧的西边界布置,使得影剧院主入口、剧场舞台布景入口面向城市,同时保留面向院落的内部出入口。
校园未来将通过边界的分级管控,使西侧广场空间全部对城市开放,将这些建筑体量作为管理边界,最大程度地与城市共享资源。
—
校园主要建筑外墙材料采用清水混凝土,其质朴观感、对材料真实性和时间痕迹的表达,适合艺术空间气质的营造;同时,其耐久性好,后期维护投入少,便于学校的使用管理。
立面设计中采用流畅曲面型、金属格栅、嵌入式取景框等设计语言,抽象隐喻胶片、镜头等电影艺术特征物。在重点空间的色彩上,设计采用了电影学院校徽传统用色中的红色与黑色。
室内设计遵循重设计、少装饰的原则,既满足了教育建筑严格的造价控制要求,又以朴素的设计语汇,表达了电影本身的工业特征。
主要公共空间的墙体沿用外立面的清水混凝土,顶部裸露、不吊顶,局部采用金属网统一界面。影剧院前厅和图书馆大厅通过照明和天窗设计,营造戏剧性的舞台和光影效果。
—
用地位于燕山南麓,群山环抱,周边景观疏朗。如何呼应山水环境特征,是设计中团队重点思考的问题。
设计借鉴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总体布局大开大合,将建筑沿地块三个边长集中布置,在校园中央设置大面积景观带和运动场地,打通视线通廊,引入北侧优美山景。
校园综合体中设置了大量景观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多和自然环境对话的场所。设计顺应场地原有的低洼地势和自然高差,形成大尺度、柔性自然边界的中央生态水系,兼具汛期蓄水、防洪、排涝的功能。体育场采用下凹方式,看台背侧采用覆土草坡消解尺度。中央景观带也成为了校园分期建设的自然边界。
—
受疫情影响,怀柔校区在竣工一年多后才开始真正满负荷运转。团队进行了几次集中回访,欣喜于大部分师生非常认可通过院落、平台体系集约组织教学、生活区和其他不同功能的模式,且团队曾略有担心的问题——混合集约对于交通可识别性及对使用的干扰很少被提及。二层平台捷径被大量使用,极大地节省了交通时间,非常适应电影学院各专业师生需要在不同教学空间快速频繁切换的规律。
不同体量聚集、连接形成的丰富建筑空间,以及中央的自然生态水系也都成为同学们喜爱的打卡点。集约型综合体自身相对完备的功能配置,在这两三年的疫情当中也经受住了考验,虽然一期仅17万平方米,但教学活动、师生的衣食住行在封闭期间都有条不紊地运行。
怀柔校区二期设计正在进行中,同样延续了一期的集约模式,让人期待整体完成后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师生们的灵感,续写北京电影学院的传奇。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
地点:北京怀柔区
业主:北京电影学院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
主创建筑师:崔愷、于海为
设计团队:谢悦、潘天佑、于玢、王静、薛琪、郝雨、魏亚文、高超(建筑);王炜(总图);施泓、周岩、李妍、郭俊杰、王海峰、文欣、党杰、陈晓晴、王震、牛奔(结构);匡杰、赵伟薇、王松、尹腾文、沈晨、李梦辕(给排水);张斌、王加、雷博、张凡(暖通);胡桃、崔振辉、赵心亮(电气);曹丽、高辉(经济);韩文文、崔世俊、王佳旭(室内);刘环、路璐、冯凌志、张云璐、李旸、刘玢颖(景观)
总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一期)
设计时间:2012年
建成时间:2020年(一期)
摄影:张广源、李季、于海为、根本堂摄影
本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走进大师:我的旅行杂记
下一篇:与树共居:意大利Greenary住宅 / CRA+Italo R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