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中建东北院曹辉工作室+Atelier RGB
项目地点 辽宁大连
方案状态 概念设计阶段
总建筑面积 323875.04平方米
海浪与礁石
“大连科技文化中心”项目涵盖海洋馆、美术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天文馆、集散中心、科技馆、公交枢纽综合体以及海洋公园,将大力提升大连市整体文化氛围。
项目场地位于大连东港商务区东北端,依山面海。大连独特的礁石海滩地貌为设计提供了灵感,在建筑与周边山海、公园自然共生的环境中,“大连科技文化中心”建筑群以海浪击打礁石的概念,海浪形成的有机线条缠绕礁石,形成造型丰富、极具深意的城市形象与建筑形态。
系统与秩序
场地由五个地块和海洋公园组成,整体规划设计强调景观、建筑的连续、融合与渗透,利用景观连廊和人行步道将各个场馆与海洋公园和大海相连接,塑造流动、开放、多样的空间体验。这里将建成东港商务区极富吸引力的建筑群,以海上摩天轮为中心,轻盈与灵动的整体形象平添了大连作为北方明珠的浪漫气息,塑造“海上游大连”独特的滨海景观界面。
功能与布局
海洋馆仿佛巨大的礁石屹立在升起的水面之上,另一侧天文馆则被浪花缠绕,海浪与礁石,相互交融。“圆”和“方”的视觉对比,相互冲突所产生的空间差异感,为场馆赋予了更多个性内涵。海浪掀起的立面形态形成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带给游逛的人们无尽惊喜,希望为大众带来一段沉浸式体验,悠闲的徜徉小道和嵌入城市中的超现实旅程。
水族箱结合设计的海洋馆科普剧院,形成光影丰富、趣味十足的展演空间。建筑形体的交错形成一系列室外灰空间,丰富空间层次与立体感。海洋馆室内空间营造了两层通高的水箱,丰富展示内容,吸引更多游客观赏。
在椭圆的建筑形态中,建筑师设置了一系列室外中庭,一方面满足室内的采光、通风需求,另一方面为户外艺术品展示提供了空间。
天文馆建筑表皮采用倾斜向上的肌理,模拟浪花的走势,建筑整体采用冲孔板作为第二层建筑表皮,视觉上减轻了建筑结构的重量,功能上形成了有效的气候缓冲区。在城市界面,礁石与海浪围合出一系列层次丰富的露台和户外空间,促进了社会活动与创新的异花授粉。进入天文馆,球体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仿佛正从其他星球逐渐靠近这一新的星球,球体建筑有一半悬浮于地面之上,变化的光斑记录时间的流逝。
天文馆的建筑平面设计为放射状布局,几何形式遵循了天体系统的运动轨迹,提供了形式上的象征价值。海浪在科技馆形成高潮点,在此海浪的动势覆盖整座建筑,礁石的形态不再清晰,更多以内部功能空间概念呈现。
科技馆的立面仿佛浪花卷起,浪花的动势覆盖整座建筑,形成了更为有机的整体建筑造型。流动的设计语言贯穿到建筑的室内外及空间路径,营造出处处美好的城市风景。
集散中心集旅游服务配套、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通过围合的造型设计,形成城市客厅来吸引游客,同时承载丰富的活动模式。建筑师通过游憩绿道串联各地块进行绿色渗透,将更多的城市空间还于生态、开放于市民。空中连廊、海洋公园及建筑群形成统一的形式语言,与时间、场地和使用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诠释设计的内涵。
海洋公园,形成环抱建筑群的朵朵浪花,景观以湿地景观、森林景观呈现,减少硬质铺地增加环境的渗透性,自然景观减少投入及运营成本,公园带来的投资效益将形成城市价值至高点。毗邻的海洋公园在功能、流线等方面与海浪理念相互呼应,形成海浪为肌理,摩天轮与空中圆环为轴线的整体布局,强化与海的轴向联系,与建筑群隔水相望,形成公众视线的焦点。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大连科技文化中心竞赛方案
项目类型:文化类建筑
项目地点:辽宁大连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曹辉工作室、Atelier RGB
主创建筑师:曹辉、刘婧
设计团队:叶长森、石慧、李犁、王颖蕊、潘磊、郝晓宇、鞠瑞馨、王天尧、赵云龙、刘子宁、马国强、高原
方案状态:概念设计阶段
设计时间:2022年7月
用地面积:18.37公顷
总建筑面积:323875.04平方米
各单体建筑面积:海洋馆61750平方米;天文馆379977平方米;城市广场19682平方米;科技馆58707平方米;公交枢纽综合体145738平方米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曹辉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荷兰瓦尔韦克鞋类博物馆 / Civic Architects
下一篇:重庆市八中科学城中学校(改扩建):记忆之环 | 入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