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川西坝子上的一廊一院:陶家大院改建及其景观工程 / 赛肯思

川西坝子上的一廊一院:陶家大院改建及其景观工程 / 赛肯思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2.08.22 20:39
景观长廊与改建后的建筑

设计单位  成都赛肯思创享生活景观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四川成都

建成时间  2022年1月

建筑面积  585平方米

摄影 陈致帆、罗明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项目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天府国际机场旁,属于三鱼萌狮文化村乡村振兴项目的子项。场地附近有中国已发现的最大古石狮,且造型独特。附近还有三鱼同首的石刻,是中国传统鱼文化的符号,为人类文明故事和汉代历史艺术的载体。

 

改造前的陶家大院

本项目以老“陶家大院”90年历史的夯土木屋架四合院为基础,以多形式活化非遗文化为内核,拓展延伸出一廊抱水和一池三山的总体景观布局。园区流线强化非遗空间体验,将安逸的成都休闲文化与非遗文化紧密结合:“听陶家大院故事,喝盖碗茶。”建筑保留了原夯土墙立面及其院落空间,巧妙改造,结合现代构造工艺提升,满足了新时代功能和抗震等要求。整个园区新旧融合,力求体现乡土文化的古朴典雅,且不失当代感。

 

鸟瞰改造后的陶家大院
改造后的建筑外观

 

建筑设计

 

原陶家大院已经非常破败,将此民居改造成公共建筑,需考虑其抗震烈度设防和防火保温等要素,如果完全保留,无从下手,结构、防火、功能都是问题;如果完全新建,其历史文脉被切断,材料的年代感丧失。且在工期很紧张的情况下开展设计,故采用了如下策略:

 

保留:保留主要立面的400毫米厚老夯土墙,进行结构加固,紧贴原老墙砌筑新砖墙,新旧墙体用钢筋拉结。

 

左:陶家大院陶大爷演示夯土墙修复工艺;中:保留夯土墙,结构加固;右:保留夯土墙与新砌砖墙形成复合墙
保留夯土墙,结构加固
保留夯土墙面层修复
修复后的夯土墙面
改造后的建筑细节

举架:保留原四合院的空间尺度格局,其他墙体优化复建,重建穿斗式木结构体系,将原直接搭在夯土墙上的屋面抬升,使老墙变成新结构体系的维护墙而不是承重墙,有利于老夯土墙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得到建筑的通长高窗,让室内采光更好。

 

重建穿斗式木结构体系

改造后的建筑外观

留白:平面根据新的非遗展示功能,在尊重原有平面的基础下布置,与景观展示环线成为一体,注重留白让未来新功能可自由变换。

 

建筑轴测示意图  ©赛肯思

内院

室内展厅
改造后的建筑细节

 

景观设计

 

场地三面环山,有两处水塘,占地约17579平方米。项目紧邻机场跑道,规划上不允许种植乔木和其它招鸟植物。方案化解不利条件,结合乡土文化,构建互动场景,加强文化的可参与性,形成地方记忆点。设计通过多维度展示,多形式活化非遗文化。悠久的非遗文化重焕生机,并真正走向大众。

 

总平面图  ©赛肯思

布局:在土方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将原两处水塘合成一处边界蜿蜒的水面,在水中营造三个小岛。依托周边环境,形成林间谷地、三山抱水和一池三山的总体景观布局。

 

景观长廊

置入:方案的游线围绕水面布置。沿水面边界,置入一个长172米的蜿蜒廊架,该廊架不仅是“人在景中游,人在画中游”的必经路径,也是展示和参与各类当地非遗文化活动的空间场所。蜿蜒的造型和端庄的陶家大院建筑形成一定的风格对比。廊与建筑新旧融合。

 

景观长廊

场景:在林间谷地,荷花池塘,山脚竹林等景观空间里,将一系列的展示、互动与消费场景融入其中。从乡村农园小路进入,沿着游线,依次经历的场景有:沱江号子互动广场、竹编灯展、余门拳户外演练场、舌画展示、非遗文创集市油纸伞展示、陶家大院东西侧的多功能展演场和竹下茗茶园。

 

项目夜景

 

设计图纸 ▽

 

改造后建筑一层平面图  ©赛肯思
改造后建筑屋顶平面图  ©赛肯思

改造后建筑立面图  ©赛肯思
改造后建筑剖面图  ©赛肯思

建筑墙身大样详图  ©赛肯思
景观长廊立面图  ©赛肯思
景观长廊剖面图  ©赛肯思

 

完整项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