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东维建筑、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
项目地点 浙江乌镇
建成时间 2020年
建筑面积 134.5平方米
乌镇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谭家湾遗址内也存在一条水系蜿蜒其中。规划的游览流线不可避免地与水网存在交叉,于是产生了对步行桥的切实需求,但同时又须遵循遗址保护核心区内不可建造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要求。于是经过不断调整,桥的选址最终确定在紧贴核心区的外缘位置。
这座步行桥可简单可复杂。在设计之初,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乌镇当地以及具体的设计场地,希望能寻找地方桥的一种记忆。
乌镇当地保留着许多桥、廊等,通过遮蔽形成了许多很不错的滨水空间。这其中我们感到最有意思的是一座古桥——逢源双桥。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
桥的内部被墙分隔成左右两部分空间,使得桥两面不相通,变成促使人们快速经过的“瞬时”失意场所,恰似早年间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中黄磊与刘若英扮演的男女主角之间的那份情愫——相遇然后错过。我们希望设计与逢源双桥形成历史记忆上的联结,所以决定仍保留分段式的路径组织形式,作为被水面分割的场地的连接。
桥本身是承载人活动的空间,同时又是流线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希望桥仅仅承担通行功能,而是作为一个可以停留的空间。桥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这个空间,令人们相遇,然后可能发生一些故事。二分路径的接合给停留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觉得这个过程会比较有趣。这样一来,原本线性通过式的空间拥有一个可以驻留的面性空间。
接着,我们通过错动的方法形成一长一短不均等的路径。随后通过形体的扭转与既是结构又作为“覆盖”的墙体建构,形成了暧昧的节点空间,再加上遮蔽的屋顶形成桥的主体。这样由基本型出发的一系列操作而产生停留空间的概念,一部分是主观的选择,并且这一选择与平坦开阔的场地给人带来的直觉感受有关。恰恰是建造这一过程,赋予了场地新的意义。
整个谭家湾遗址地势相对都较平坦。选定的桥址附近有一丛原生树形颇佳的樟树丛,对岸则有若干垂柳,我们都小心避让、予以保留。桥的主体设置在这里也是给平坦开阔的场地一个制高点,从而桥和场地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张力。人们从平坦开阔的稻田走来,穿过树丛,顺着开阔的水口眺看远处的稻田,视野深远。结合先前的想法,当人们减速和停留之时,眺看便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连带动作。
谭家湾整体以稻田景观为主,受限于遗址公园的要求,也无更多的遮蔽设施供游人休憩避雨。同时整个场地在视觉上除了稻田书局外并无更多的明显标志物。因此在两个桥身结合、升起的地方顺势做了一座桥亭,既是远观的标志物,又可以作为广阔稻田里用于定位的集合点。
桥亭的结构支撑延续了两座桥的分离感,由两座桥的交接点处分别升起竖向结构,“L”形的混凝土墙和钢架构成相对的两个半围合面,材料也刻意区分为联排钢柱和混凝土墙,在顶端相对着悬挑出一根钢梁和混凝土梁,最终统一在一片倾斜屋面下。两座桥由此形成缠绕,其形式寓意正如我们先前希望的——人们在此转向、停留、相遇、相识。
桥身防护栏杆也结合了稻田景观的特色。受秋季成熟的稻穗弯曲的形态启发,桥身栏杆以竖向排列的钢条组成,顶部弯曲垂下,末端以通长管状扶手连接。
“这种简单的架构与覆盖也可以因与我们的身体或脚下的土地之间产生关系而构筑永恒。”因此,建造物最终与场所形成了一种互惠的关系。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乌镇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步行桥
项目类型:景观桥
项目地点: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
设计单位:东维建筑、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
主创建筑师:黄广龙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黄广龙、杨力维、郑妙玲、陈钰、吴荔、方超、陈熙、张琪丽、周俞妃、陆奕、连炜婷
业主:浙江沅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起迄年月):2019年
建设时间(起迄年月):2020年
建筑面积:134.5平方米
规划: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保护地所
建筑:东维建筑
结构: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
景观: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保护地所
摄影师:杨力维、杨建刚、陆伟杰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维建筑、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层岩叠影:居于山石的诗意想象 / 朴居设计研究室
下一篇:周庄酒厂改造(万三酒庄):延续旧厂记忆与活力 / OUR 都市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