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深圳华汇设计
项目地点 广东惠州
建成时间 2020年9月
总建筑面积 306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25米的间距、行列排布、连廊串接……
一直以来,固定的讲授关系、功能组成,以及日照、通风、隔音等“规范”要求,使学校设计趋向一种程式化的千人一面的布局,让校园缺乏空间想象。
随着教育的革新,单一功能的教学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诸如学科间融合、多样化学习、体验性式学习等先进教育模式的需求。由此,我们试图在不突破规范和基本功能组成的情况下,寻求一种不同的组织模式。
项目用地坐落于东江河畔,用地面积为41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0600平方米。南侧紧邻滨江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东侧和北侧多为高层住宅,对场地有一定的压迫感。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山势东高西低,这些现状都给设计带来较大挑战。
功能重组
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图书馆、风雨操场……我们在分析几大教学功能之后,发现普通教室是学生待的时间最长、同学之间关系最为紧密和稳定的空间,每每说起的同学、同窗都是在这个里被定义的。而专业教室、公共教室、风雨操场、教师办公等是作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所以我们将普通教室定义为被服务空间,其他功能定义为服务空间。
空间重组
功能重组自然地引起了空间上的重组。
被服务空间置于建筑的上半部分。良好的视线和采光通风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普通教室的设置上,每个年级构建一个标准层,每两层构建出一个标准单元。而多个标准单元的叠加,使空间产生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
专业教室和公共教室置于下部分,通过冷巷和院落的植入,解决其采光通风问题。设计同时引入多条路径,让其呈现出一种略带迷失的状态……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可寻找、可发现、可玩味的混沌空间。
在秩序与混沌之间,我们构建了一个“大板”。板上又是另一种状态,它疏落、开阔,它可以奔跑、可以游戏、可以极目远眺,看落日西斜……
板下沿外围采光最好的地方布置专业教室,将图书馆结合主庭院置于中间的核心位置,围绕主庭院形成板下的主环道,串联起各个功能空间 。
板下围绕中心庭院设置了一条主环线,连接各个功能分支,同时串联起可直达各年级标准块的垂直交通核,在主入口、次入口及中心主庭院分别设有大的公共楼梯直达板上,配合色彩标识系统,总体形成高效有序的交通组织。
45棵树
“大板”本身作为校园的第二地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想象。景观设计公司提出了“45个班级,45棵树”的概念。这一浪漫的创想,让一棵树都能伴随着班级里每个同学的成长。
标准块
在板上,每一个标准块是两个年级,小学两层,初中三层,“大板”的设置无形中降低了学校的空间尺度,高楼层下到“大板”活动也相对便捷。每个标准块均为回字型布局,中庭既起到小气候调节的作用,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南侧和东侧放置普通教室,保证采光通风等需求;北侧配置一个小服务核,包含教师办公室、卫生间、楼梯间等;西侧为敞开的活动平台。各个标准块通过“大板”连接,交错布置,相互联系又互不打扰,有较强的归属感。
可探寻的乐园
我们试图创造一个混沌与秩序并存的教育综合体,让孩子们在发现和探索中认识这个世界。
板下借鉴传统客家围屋的梳式布局,引入冷巷概念,让校园可以更好地适应岭南的气候。设计植入各种服务空间与院落空间,营造出建筑、景观、室内融合于一体的无边界空间体验,通过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创造出多维立体的学习、生活和互动空间。这些空间围绕阅读、体验、运动、展示等一系列成长动作展开,以承载不同的学习活动。
不同的空间层级可满足不同时间尺度的活动需求,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时间的长短选择不同的活动空间,而这些空间又有其不同的特质。
此次设计,我们重构了校园空间的逻辑布局,希望能以此对日益革新的教育模式作出空间上的回应。设计通过对功能及空间层面的重组,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寻求二者的平衡关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探索乐园。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
设计指导:牟中辉
设计主创:李嵩、张瑜
设计团队:钟晓、刘旭、汪雪、杜俊生
用地面积:4156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0600平方米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设计时间:2019年
竣工时间:2020年9月
工程造价:4300元/平方米
业主:中洲控股
建筑设计:深圳华汇设计
施工图: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有限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胡康榆
版权声明:本文由深圳华汇设计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一乘建筑:做个快乐的业主
下一篇:建筑一周 | DS+R赢得米兰奥运村设计竞赛;迪拜未来博物馆即将竣工;2021加拿大RAIC金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