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深圳华汇设计
项目地点 深圳市莲花山公园
建筑面积 841.5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20年
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这是我们再一次对“墙”这一建构要素进行理解与尝试。在北城中央公园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道有“厚度”的墙,将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其中。这一次,我们把墙作为揭示场地与功能关系的媒介。
莲花山公园占地面积194公顷,是城市中心区一片巨大的山体公园。市民可通过多条路径登顶山顶的观景平台,俯瞰深圳的城市中轴线空间。项目位于临近山顶的位置,作为公园的一项配套设施,不定期举办公园相关、民生及文化主题性的内容展览,同时组织一些的文化交流活动。
建筑栖身于山林之中,成为自然景观中的点缀。它位于山顶中轴线的北端,另一端是邓小平同志的雕像,这条空间轴线一直向南延伸成为整个福田中心区乃至深圳城市南北中轴。
形成场所:场地北侧草坪上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手植的榕树,临金桂路一侧有一组象腿树和红花玉蕊,东侧是山坡,临近广场边是大樟树,嫁接了勒杜鹃。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的墙退在几颗大树之后,成为衬景;另一方面,场地东侧和南侧均为山坡,缺少对场所空间的界定,我们希望设计纵横两道墙和漂浮的屋顶,对手植树庭园进行围合,塑造空间,在建筑和环境之间为市民提供一处静意的纪念园。
组织功能:墙在这里同样是展品展示的媒介,是树和墙的场地关系在功能层面的对称性投射。因此,我们根据观展动线布置展墙,将实体的墙与墙在交接处脱离,以突出其在设计中被赋予的个体(object)意义,弱化其作为围护体系形成房间(room)的作用。部分墙体内的空腔还成为机电和排水管线的容器。
材料:墙面以哑光面的木化石为主,横向条纹的肌理似土壤层积,树干横切,介入场地之中,以期自然而然。墙体局部采用刨槽花岗岩,通过几何化的方式形成变化,抽离出密林斑驳的印象,融入环境。
展厅的屋顶漂浮于墙体之上,形成入口的挑檐,檐口轻薄,与墙形成轻重对比。屋顶平面顶呈梯形,从金桂路向东侧看,对一侧墙体形成透视矫正的视觉效果,在入口位置形成对手植树的视觉引导,以一种非轴对称的方式表现场所的仪式感。
周边大树丛生,我们希望身处纪念园中,环顾东南,建筑呈现栖身于林间的效果。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控制屋顶高度,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同时,优化设备管路,减少屋面厚度。文化交流厅是大跨度空间,我们采取小梁密柱,设备走管于梁格与地下,在有限的层高内获取更舒适的空间尺度墙体与挑檐水平发展,强化出建筑低而长的视觉效果。
屋面采用阳极氧化铝室外吊顶,其微妙的金属反射效果与墙面形成巧与拙的反差,也是建筑介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差异化表征。檐下引入浅水池,增加身体感知的维度,在风与光的作用下,形成水木相融的场所氛围。
坐落于山林之中,我们并没有把展厅作为黑盒子,墙与墙的脱离也赋予了观者从室内欣赏自然的机会,这些风景片段与展示内容形成印象上的交织与流动,表现出不同于城市建筑的特征,突出了自然景观在这里的主导性,从而加深了建筑空间消失感。阳光在叶片的间隙中洒落,惬意悠长。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莲花山公园展示中心
建筑设计:深圳华汇设计
主创建筑师:肖诚
建筑师:印实博、刘佳丽
项目地点:深圳市莲花山公园
设计时间:2018年
竣工时间:2020年
总建筑面积:841.5平方米
结构材料:钢结构,钢筋混凝土
主要材料:石材、不锈钢、阳极氧化铝、XIR玻璃
业主: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建设单位:深圳市工务署
施工单位:中建科工
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幕墙设计:朋格幕墙
室内设计:艺博堂、洪涛
景观设计:创翌善策
建筑摄影:张超
版权声明:本文由深圳华汇设计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福斯特事务所哈德逊广场50号封顶,将成为纽约第四大办公楼
下一篇:上海金桥万创中心园区改造 / goa大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