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点 浙江杭州临安区大明山景区
设计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木伏建筑研究所
建成时间 2019年
建筑面积 155平方米
文稿撰写 王雨嘉
摄影 陆伟杰、杨建刚
公共厕所所谓的“公共”,正是乡村印象的开始。我们从周遭环境与人的身体以及感官体验出发,开始重新对公厕的形态、空间进行思考,希望最终设计的公厕抛开原本扮演的固有“角色”,摒弃纯粹的功能性,成为乡野旅程启程点中的一处外化的风景。
从周遭环境与人的关怀出发
项目基地位于临安大明山风景区内,大明湖靠山临水的山腰处,业主最初是希望做个简单的卫生间。
经过对场地交通和游客游览路线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游客从城镇前往大明山游玩,需要使用转换公路、景区接驳车、缆车三种不同的交通方式,方能到达山上的大明湖,并开始长时间的步行游览。因此我们认为基地除了满足厕所功能外,还可作为游客从“赶路”到“游览”的重要中转站,其本身亦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景点,并与周边景观相互渗透。
介于以上的考虑,如何使改造后的卫生间和场地外部环境气氛融合、渗透,给游客提供一种豁然开朗的情感上的转变,是我们设计中思考的主要问题。建筑最终呈现的形态是两个筒体,在石块堆叠的坡道引导下位于半山腰的高处,一个筒体顺势将人流和视线引入建筑,另一个筒体转折悬挑于山体之外并直向大明湖。
起承转合“风景化”的体验式空间
公厕场地主要入口依托原有的地面高差,通过双折坡道将游客引入建筑,实现外部与内部空间的自然转化。
进入建筑,外围钢条格栅与内部毛石片墙引导着游客直行的路径,将卫生间本身私密的功能空间藏匿于后部。L型钢条没有经过涂料的加工,把粗砺的锈迹斑斑都裸露在外部,恰如其分地拟合了山间树木的枝干,以一种更加自然的姿态去驻足山野,更加含蓄地表达了建筑的边界。阳光透过表皮间隙,犹如与建筑与人共同呼吸。毛石片墙遵循着建筑形体逻辑,位于反向坡屋顶形成的交接处,在完成排水使命的同时,也确定了悬挑屋顶下空间的性格和尺度感。
建筑两体块转折处也充分尊重了场地的意愿,给场地中的两棵树木腾出位置。此时,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景观元素,而是转变为建筑要素中的“柱”,参与到空间的生成中。临水端头的洞口也扩大了建筑观景的界面,让风景渗透到建筑内部的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层次与空间体验。
整个游线在端头处进行了轴线的偏转。洗手台这一功能布局成为空间的高潮部分。转折的筒体悬挑于山体之外并直向大明湖。筒体本身强化了视线的聚焦,给人以强烈感受。
从外侧看,这个像望远镜的悬挑口部,也成为了半山腰上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焦点。自然的景观通过洗手台的镜子反射至人眼,人们在洗手的同时可以透过镜子看到,连绵的清风秀岭、起伏的层峦叠嶂,犹如一幅自然画卷在眼前铺开。游客的身体和心灵此时在这个端头的空间节点得到彻底的释放。
扎根于乡野的建构反思
在具体营造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乡野建筑的生长性。这种生长性不仅体现在设计逻辑、建筑要素与场地环境的融合中,更是体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不断反馈与交互,达到比较理想的建造结果。这种不断自我适应的“设计—营造”状态,首先是在建筑的结构方面得以体现:在原定结构模式中,我们预计在钢材运送与拼搭上具有更多的便利性;而在实际建造环节中,我们发现袋装水泥的运送会更加便利,同时石材可以就近从附近的山石中取得。这不仅节省了建造成本,提高了建造效率,还使得建筑在一些方面与原有场所形成更好的连续性。
其次,对材料的选择我们也进行了动态的调试:尽管可以更简单高效地用钢架打造形体骨架,但出于对当地气候环境及后期维护运营的考虑,钢材构件容易,腐蚀不适配当地运营维护,于是再次调整方案,选择了混凝土与砌体等对维护需求不大的、较为永久性的材料。再者,在现场施工环节中,钢材在施工方面复杂度更高,对于施工工人的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混凝土施工则更容易操作,在乡村更方便找到施工人员。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大明山大明湖公共卫生间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临安区大明山景区
设计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木伏建筑研究所
主创建筑师:黄广龙、吴荔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郑妙龄、杨力维、陈雯雯
结构设计:张叶田、吴奇钢
设备设计:董向荣、骆盛青
项目摄影:陆伟杰、杨建刚
项目业主:大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建成时间:2019年
建筑面积:155平方米
文稿撰写:王雨嘉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与木伏建筑研究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阿尔托:住宅是一道难题
下一篇:湖舍民宿:粗野与细腻碰撞出温暖 / MOU建筑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