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克里斯托 x 山本理显:走向日常情景的觉醒

克里斯托 x 山本理显:走向日常情景的觉醒
译者:李淦、李涟 | 编辑:原源、崔婧 | 2020.06.01 12:47

5月31日,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拉基米洛夫·耶拉瑟夫(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在他位于纽约的公寓中去世,享年84岁。
 

克里斯托在代表作《The Floating Piers》上 ©Wolfgang Volz
克里斯托 ©Iwan Baan

20世纪60年代,克里斯托与妻子珍妮-克劳德(Jeanne-Claude,1935-2009)开始创作大型装置作品,并因此闻名。代表作包括Wrapped CoastValley Curtain、The Floating Piers等,而在Wrapped Reichstag中,德国国会大厦被10万平方米的银色布料包裹起来,15.6公里长的蓝色绳子在大厦上绑了两个星期。正如克里斯托工作室的声明中所说,“克里斯托享有非常充实的一生,他不仅想象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还实现了它”

 

《Wrapped Reichstag》 ©Reinhard Krause/Reuters
《Wrapped Coast》 ©1969 Christo, photo by Shunk-Kender
《The Floating Piers》 ©2016 Christo, photo by Wolfgang Volz

下文为建筑师山本理显与艺术家克里斯托的一篇对话,关于建筑与克里斯托作品之间的异同,并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诠释了两者。本文原刊载于《新建筑》1999年05期,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UFo工作室副室主任 李淦,及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方案创作中心创作总监 李涟 翻译。发布已获授权。

 

 

走向日常情景的觉醒

——克里斯托与山本理显的对话

译 | 李淦、李涟

 

《建筑文化》杂志(日)1988年第8期刊登了建筑师山本理显与艺术家克里斯托的一篇对话。谈话从克里斯托的作品展开始,山本理显似乎一直在向克里斯托阐述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共性,并称赞他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克里斯托则多次强调其艺术与建筑的差异,如建筑的社会目的及其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合理性等。他觉得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目的毫无关系,艺术与社会合理性无关。山本理显最终也未能改变克里斯托的建筑观,但谈话到了最后却变得愉快起来。山本理显认为:“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克里斯托作品的最大特点。克里斯托对这一解释甚感欣慰。建筑的主要目的不正是“通过建筑让人们意识到其自身的生活、历史或景观”吗?也许正如山本理显所说:理想的建筑应向克里斯托的艺术靠拢。

 

1995年6月25日,经过长达23年的努力,克里斯托终于完成了他的作品《包裹德国国会大厦》。许多国家的建筑媒体都对此做了不同程度的评介,有的杂志还为此出了专辑。

 

——译者

 

山本理显(以下简称“山”)  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您交谈。我去年在西武美术馆看过您的所有作品。当我在展览中看到《峡谷之幕》的录像时,我被它的整个过程深深吸引住了。您以其过程——在实践中如何克服各种障碍的过程来解释您的作品。在展览中我注意到这一点:幕在中间被粘住了,而您原本好像希望幕布能被平滑地拉开。看到这一点,我觉得与您非常接近,要克服这一障碍就要像一位建筑师那样去工作。所以,我把您看作一位优秀的建筑师。您有时会觉得自己是一位建筑师吗?

 

克里斯托(以下简称“克”)  也许我的工作和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元素甚至和建造高速公路、桥梁或摩天大楼完全相同。但是要提请注意的是:在创作中,一切事物都是由它的目的所决定的。我的所有作品,包括您所看到的影片《峡谷之幕》,都仅作为艺术品被实现。它们与任何社会目的无关。而建筑与之区别最大的地方是它基本上是为了让人们尽快地到达、高效流动、在空间中感到舒适。建筑观点中的许多因素与社会目的有关,而我的工作与社会目的毫无关系。

 

山  但我想指出建筑与艺术的一个共同点:当建筑师建造一个项目时,为了实现它,必须提供一个解释。好的建筑只有被那些能提供精彩解释的建筑师实现。建筑史可以说是由对建筑的精彩诠释沉积而成的。

 

克  我想指出的一点是:20世纪的大多数建筑是为了业主而建的。当然,也有少数富有的建筑师为了他们自己做设计,比如菲利浦·约翰逊就为自己建筑住宅,但建筑师们主要还是为业主服务。20世纪的建筑师必须与有权的经纪人和政治干涉打交道。事实上,起决定作用的城市设计者并非建筑师们而是政治家,因为他们决定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权力凌驾于空间之上,我想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曼哈顿,它由某些人的权力而非建筑师决定。这个城市整个儿由长官定型,即前市建设局局长罗伯特·莫斯。莫斯先生40年来划定了整个曼哈顿的空间。尽管他不是建筑师,但他是实权人物。他这个人有着巨大的权力来决定这个巨岛的形态。而我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理所当然由我自己决定。我就是我的业主。我希望您知道:它们是为我而建,而非其他任何人。

 

山  您所指出的事情如今正在建筑界发生。我是指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共性在于:从20世纪初开始,对建筑师来说所要解释的首要问题是自己的建筑是高效的——他如何能够解释清楚高效性。而当我看过您的影片、听过您的演讲后发现,您把重点放在过程中,即在实践中您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作品。我觉得似乎您故意避开您作品中所表达的核心问题而去强调其实践的过程,因此建筑师与您这位艺术家之间就存在共同点。

 

克  不,您应该明白一件事,对建筑而言,建筑师的工作处于压力之下。当他建造房子、桥梁或公路时,他必须参加公开听证会,寻求政府的批准,正如昨天我们在水户市做的那样。对我来说,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做第二次。现在,之所以我如此强调我作品的实现过程,就在于我所做的工作通常是独一无二的。我决不会再次包裹一座桥或建一道篱。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设计。当然,我不能推测作品的最终效果会是怎样,它们总比我想像的要大得多,比如篱、被包围的岛和伞。今后三年会有许多我想像不到的事发生,其中自然会与政府官员们打交道,但这根本不能与建造项目的复杂程度相比。

 

我希望您知道,您提到的电影并不是我拍的。有一些关于我的作品的书籍和记录我作品每个阶段的电影。我的好朋友,美国电影导演莫斯花了许多时间,细心整理一些原始材料、图片,最终拍摄了一部一个小时长的影片。

 

山  是的,我明白这一点。

 

克  我还想指出另一个重要问题,我也不愿看到政府、企业和财团干涉艺术自由。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项目首先是为我自己而建。大概没有其他人需要这一项目。而对建筑和城市设计而言,您需要其具备社会合理性以获得政府机构的认同,项目建成后,人们的生活将由此改善。这不同于在艺术王国,做艺术品与社会合理性无关。

 

山  尽管我很清楚艺术和建筑的许多不同点,但我仍想指出两者之间的一个可能的共性。最大的不同在于两者解释的方式,建筑师必须解释建筑是如何与其环境结合的,我们建筑师不得不解释整个建筑将来在环境中是什么样子。但您的工作却不同,甚至相反。例如《奔跑之篱》。没有它的存在,原风景只是平淡无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不会注意它。但有了您的作品,风景一下就变得非常特别,也就是说您的“篱”,从某种程度上把原风景诠释成了另外某种特别的事物。对我来说这就是您的作品的最大特点。这也是您的艺术与现代建筑之间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对我而言,理想的建筑应该向您的艺术靠拢。这是我个人对您的作品的看法。我的感受正确吗?或者说,您是否通过把您的艺术品放置在某种环境中来诠释原风景。

 

克  您知道,我说的是我所有的项目都在室外环境中完成。例如我以前的一个作品《被包围之岛》,那是一座岛被粉红色的织物包围起来。我们使用了成千上万米的材料。您看,织物只是众多元素之一,我们把包括岛屿在内的所有元素集合成一件艺术品。

 

我真正所做的是“借用”或挪用一些原本不属于艺术空间的三维空间元素——这些被借用的空间元素是自然的,或者是人造空间,具有各种经济或政治价值——来另作他用并融入整个艺术概念。

 

山  我完全理解。《奔跑之篱》、《峡谷之幕》和《被包围之岛》产生于自然环境中,正如您刚才所说的。同样,您也包裹历史建筑物,如前几天晚上您谈到的未完成的《柏林国会大厦》。您展示了一张建筑上空飘扬着苏联国旗的照片,那儿周围曾发生过激战。这意味着这幢建筑不仅是幢建筑而且还包含有许多回忆,柏林市民对那幢建筑有许多回忆。这一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您包裹建筑的同时也就包住了整个历史。当您的作品插入自然或人文环境中,它使通常并未察觉的平常之物在人们的脑海中“苏醒”。这难道不是您作品中真正的艺术目的吗?

 

克  这些作品并不是单纯关于景观,也不是关于国会大厦。它们既不是关于“真实”的国会大厦(Reichstag)或巴黎Pont Neuf桥,也与“真实”的景观无关。当然在艺术作品中,所有生态、环境、政治、都市和历史因素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所有项目(不仅指德国国会大厦这样的历史建筑)都会招致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关于环境和生态的争论。这些项目把属于场地的一切进行特殊处理,因为艺术的工作就在于接受这些争议并卷入其中。当然,在进行《柏林国会大厦》项目时,我很清楚这个作品会牵动激烈的历史和政治情感。这一作品也必然是这幢建筑的艺术,大厦处于苏占区,这也是我选择这幢建筑的另一原因,因为国会大厦处于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本人也来自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想指出的是每一个项目都引发、强调或发展了其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参照和联系,并且每一个都不相同。我有意使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不管是《奔跑之篱》,还是《被包围之岛》。它们都不一样,每件作品引发不同的结果。

 

山  对建筑师而言,建筑也有同样的特征。如刚才谈到的《峡谷之幕》,在那部影片中我看到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男人打高尔夫球的场景。随着他的一击,球变得越来越小,这时,就在球的后面,我们看到一张巨大的桔黄色帘幕悬挂在山谷之中。这一情境是如此不同寻常:打高尔夫球的日常生活与某些异常的事物叠加在了一起。

 

克  您当时笑了吗?

 

山  对,我当然笑了(笑)。这意味着日常生活能被导入异常的环境之中。我想同样的情况也将在《伞》这一作品中出现。一个地区将出现大量的巨伞,日本或其他国家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怪诞”景象。可是,农夫还是像平常一样生活,汽车也像往常一样行驶,他们都不会受到这些怪伞多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日常节奏还在持续不变。但那些生活在伞周围的人们将不得不感觉到自己正在从事“日常行为”,在那几周里,他们将意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克  您描述得美!

 

山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想这就是您作品的最大特点。

 

克  您说得非常对。

 

山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您的作品如此感兴趣的原因。您所从事的工作正是所有建筑师长期以来想奋力实现的。建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筑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历史或其景观。您在某种程度通过“包裹”否定了建筑,这也许不太受建筑师欢迎(笑)。但通过这一艺术方式,您已经实现了我们建筑师一直在为之奋斗的事业。

 

克  您该知道我的工作要消耗能量,因为它们本身具有脆弱的特性。在那些项目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定性,因为它们将在存在几天之后被清除掉。这赋予作品一种紧迫性,您必须赶到那儿,因为明天它将消失。它们必须适于“瞬间即逝”。那些以前“固定”了人们活动的桥梁、公路和房屋没有这一特点。当然,这也是之所以从事我的工作的动力所在,从准备时期到计划时期再到最终完成,那是为何人们如此关注它的原因,关注是如此强烈而短暂。作品的临时性、飘逝和流动性的影像创造引发了所有关于“能源”的质疑——如今我们在项目上花费了如此多的精力,它对所有事物的“生命”提出疑问。许多人反对我的项目,认为它们浪费了惊人的资源。这是我倾全力的一项巨大工作,难道它真是危害了人类资源或建筑吗?这项工作不断地对所有这些因素提出疑问。当然,许多人批评和反对这些项目是因为它们使人们面对几乎无法想像的事物——在我们唯物论的世界,作品将不会存在。

 

山  正如您所说的,建筑师的工作和您的很不相同。但是在将来,我预测建筑师们将走上您的道路。对建筑师来说,“预先解释”或许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他们将越发与您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您是本世纪建筑界的领导者和最先锋的建筑师之一。

 

克  谢谢。

 

山  非常感激您。与您谈话非常高兴。

 

 

本译文出版已征得原文作者山本理显先生与克里斯托先生同意,在此深表感谢。在翻译本文过程中,白敏女士对部分日文的翻译提供了帮助,一并致谢。

 

 

克里斯托部分代表作品

 

Wrapped Coast

1969,澳大利亚悉尼

 

©1969 Christo, photo by André Grossmann

©1969 Christo, photo by Shunk-Kender

 

Valley Curtain

1972,美国赖夫尔

 

©1971 Christo
©1972 Christo, photo by Wolfgang Volz
©1972 Christo, photo by Shunk-Kender

 

Surrounded Islands

1983,美国迈阿密

 

©1983 Christo, photo by André Grossmann

©1983 Christo, photo by Wolfgang Volz

 

Wrapped Reichstag

1995,德国柏林

 

©1977 Christo

©1995 Christo, photo by Wolfgang Volz

 

The Gates

2005,美国纽约

 

©2001 Christo, photo by Wolfgang Volz

©2005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photo by Wolfgang Volz

 

The Floating Piers

2016,意大利伊塞奥湖

 

©2014 Christo, photo by André Grossmann

©2016 Christo, photo by Wolfgang Volz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原刊载于《新建筑》1999年05期,责任编辑:杨小复。本文经译者授权有方发布,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词:
克里斯托
大地艺术家
对谈
山本理显
李涟
李淦
深度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