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地图47 | 老北京,新北京

建筑地图47 | 老北京,新北京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19.07.10 10:00

对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城来说,改造,就是当下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在北京城里,更是如此。

 

无论是在胡同里,还是在工业厂区,北京最不缺的就是改造项目。面对“改造”这一课题,建筑师与城市设计师们结合不同地块条件,纷纷给出自己精彩的答案。

 

从白塔寺到798,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北京”里的“新北京”吧。

 

项目分布地图(编者绘)

摄影:夏至

白塔寺胡同美术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文化保护区内,原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改造后将在胡同街区里植入公共功能,包括公共展厅和驻留艺术工作室等,为白塔寺带来新的社区空间和文化交流。

 

建筑布局根据场地肌理和环境,结合胡同路径和邻居家的大树,分别在东北角和西南角植入两个角院,提供室内采光同时重新引入“院”的概念。建筑外立面延续街区整体的灰度,室内白色墙面在满足展览和生活功能外,也和片段式的弧形语言以及光影效果一起,共同建构了空间里的白塔印象。

 

摄影:夏至

在混合院项目里,直向建筑尝试思考适合北京旧城城市更新的方法,探讨以公共空间激活社区的可能性。

 

杂院通过“混杂”的状态,给使用者带来在现代居住区中难以体验的归属感和邻里关系。在保证混合院中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在多个界面中加入旋转或推拉的操作,以增加空间被灵活利用的可能性。展览、文化活动、学术聚会、小型办公、咖啡空间和包括居住在内的多种功能在院中混合共生。在这里,杂院的混合性得以延续,各个空间中的活动将吸引不同使用者前来,从而进一步激发该区域更多的潜力。

 

摄影:夏至

青山周平认为,北京老城改造的核心是要尽可能地把年轻人的生活带回到老城里。因此在这个胡同改造项目里,建筑师一方面尊重老院子的空间格局,保留以前遗留下来的特质,但另一方面,改造的部分彻底变成适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生活方式。

 

摄影:苏圣亮

大院胡同28号是一次结合了旧城更新、院落改造、理想居所研究的设计实践。以研究传统北京的复合性城市结构为基础,认识并运用其结构可延伸、加密的特征,通过分形加密,将大杂院转变为“小合院群”;“宅园”与“公共单元”的设置适应了现代社会结构,将院落转变成“微缩社区”;居所层面极限尺度的技术性设计服务于“宅园合一”的精神性营造,通过空间叙事,将日常诗意与都市胜景的体验带入“理想居所”。实践以个案回应了北京旧城更新的“三道难题”,并探讨向更广泛的社区、城市扩展,恢复北京旧城“自生机会”的可能性。

 

摄影:夏至

不同于798那些德国精英血统的雄伟工厂,蜗居在美术馆后街的北京胶印厂更像是个工业化的四合院,带着北京胡同的市井气息。这次结合戏剧文化功能置换的整体改造行动,期望为衰败的城市肌体注入新的生机。

 

行动首先从针对性的局部切除入手:东侧清除临时性私搭乱建,留出安静前院;西端拆除粘连在两座主体结构之间的简陋铁皮房,形成后院;进一步清理两侧部分被堵死的胡同,贯通前后联系,让多层次的院落空间和街巷重见天日。同时一条独特的空间穿行体系,突破原始结构的束缚,引导传统的院落街巷线索自由立体地流动生长。交通动线演变成自由随意的三维游园小径,带动风景、室内外空间的互动。

 

 

在传统北京胡同院落的局促空间中,“微胡同”项目以35平方米的主体建筑面积,进行了极小尺度的居住实验。

设计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联结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成为可供微胡同居民及社区邻里共同使用的半公共空间。

微胡同建筑主体是由墨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墨汁与混凝土被按一定比例调配,使得材料最终呈现一种特有的色调。现代中央空调系统服务整个主体建筑的同时,房间中都布置了地暖,这使得即使在寒冷的北京冬季,使用者都可以在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中,透过透明的房间立面欣赏户外景致。

 

摄影:苏圣亮
摄影:王子凌

摄影:苏圣亮

茶儿胡同8号“微杂院”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团队继“微胡同”之后,集合了大栅栏与社会各界的资源与支持,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项目,再一次探讨了“杂院共生”新模式。一方面考虑到加建部分腾退后可能会被再次占用的状况,将现存的违章建筑部分进行了软处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重新设计,将原先的违建空间还原为公共空间,由此提出了一种杂院空间过渡利用的有效模式。

 

“微杂院”项目希望加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丰富当地居民的胡同生活。一个孩子放学后可能会过来挑选最喜欢的书,在等父母来接前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或者他也可以爬上屋顶,坐在阴影里和院子里老人聊天说话。张珂凭借这个项目获得了2016年的阿卡汗建筑奖。

 

摄影:夏至

木木美术馆入口改造是一个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城市更新项目。虽然所面对的厂房不是一个遗产保护级的建筑,但直向建筑认为每个时代的建筑,哪怕是再普通的建造,都是城市里非常宝贵的一部分,承载着时间的痕迹。因此设计师采取的策略是不改变原有的建筑,而是在它之外,用一层新置入的半透明材料,制造一种新和旧的叠加。

 

这个项目从设计到完工的所有步骤在40天内完成,设计团队选择了“镀锌铁网”这种材料。一是它所具备设计师所期望的半透明性,并且它拥有一种“轻”的状态。二是它是一种“自支撑”的受拉材料,因此这种材料的使用能够省去纵向龙骨的建造,而必要的横向龙骨又能便捷地固定在原建筑的结构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建造的成本和时间。

 

摄影:Bian Jie

今年1月,OMA宣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第一阶段改造工作已告完成。这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当代艺术博物馆,亦是北京798艺术区的重要地标。本次翻新工程新设计的立面、前院和入口将艺术中心开放给其周围环境,向798艺术区的访客更直接地展示出尤伦斯的丰富活动。改造后,在街道便隐约可见的博物馆内展览内容旨在充分引发周边游客的好奇心,UCCA对此区域的重要性在公共区域即清晰可见。

 

摄影:夏至

设计前期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改变建筑投影轮廓线的前提下,对既定的、错综的仓库空间进行梳理,提高容积率同时营造空间质量。建筑师在设计策略上采用了“接骨”与“疏筋”的方式。将紧挨的几栋楼连结,重构连结体空间,植入公共功能,作为活化区域的心脏——例如目前被称之为“车站”的空间。

 

钢结构作为改造、加建项目首选的结构策略,在设计上也为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随着一列火车从长条型的厂房窗外呼啸而过,银色拱顶的车厢意象呼之欲出。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将基地中建筑想象成构筑日常、等待旅行的车厢。拱顶的原型唤起了大众对神庙、图书馆、车站等经典建筑原型的敬意。通过对标准拱顶屋面的不同组合变化,刘宇扬建筑事务所设计了销售中心大穹顶及其中悬浮的夹层等。弧形的元素同时被贯穿到了立面及门窗洞口的设计之中,为粗犷的原始的土建肌理注入一种早期工业产品特有的效果。

 


本文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北京
改造
胡同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