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包豪斯与中国:王大闳“永恒的现代”纪念展厦门开展

包豪斯与中国:王大闳“永恒的现代”纪念展厦门开展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19.06.22 10:15

2019年,作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学院迎来了建校100周年纪念。自成立以来,包豪斯将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传播至全球:无衬线字体、钢管椅、玻璃幕墙建筑……在现代设计的世界里,我们轻易就能找到包豪斯的影子。如今的包豪斯精神,也已经成为设计先锋和自由探索者的象征。

 

为致敬给全球现代设计带来巨大影响的包豪斯,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推出包豪斯100周年专题特展:“永恒的现代——「建筑诗人」王大闳纪念展”。展览已于5月28日在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开展。本次展览展出的王大闳建筑作品,为观众提供了认识包豪斯的全新角度,带领观众品味现代建筑设计及其蕴含的东方精神内涵。

 

展览共包含“包豪斯教育”“传统的现代”“静默与隐逸”三个展区,展现了王大闳不同时期对中国现代建筑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展览前言
“传统的现代”展区

 

包豪斯教育

王大闳的早期纸上建筑实验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国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王大闳于1941年进入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跟随包豪斯创办人兼第一任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学习,同时他也吸取了当时在芝加哥执教的密斯(包豪斯最后一任校长)的建筑语言,这两股在包豪斯内部冲突相反的力量都为王大闳所接纳,为他日后的建筑理念和风格奠定了基础。

 

“包豪斯教育”展区
“包豪斯教育”展区
格罗皮乌斯引希腊诗人塞佛西斯的诗赠王大闳手稿

20世纪,包豪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设计了一些极具标志性的家具,从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椅(Barcelona Chair),到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设计的嵌套桌(Nesting Tables),这些作品因其简约且独具现代风格而闻名。王大闳为建国南路自宅、虹庐以及弘英别墅等住宅设计的家具也很好地反映了他所接受的设计教育和他的设计理念,简洁流畅的线条和去装饰化的外观,显而易见是其受包豪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王大闳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的语汇,将中国的八仙桌、太师椅等形式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多处细节的处理上也带有中国传统家具的雅致和细腻。

 

包豪斯x王大闳家具模型

王大闳在哈佛接受了专业的建筑教育,这也是他真正建筑探索的开始。留美期间,他于杂志上发表了五个建筑作品,包括老师格罗皮乌斯策划的预制住宅竞赛、城市中庭住宅、“文明的沐浴与沉浸的冥思”浴室设计等。在早期的建筑实践中,王大闳的作品基本延续了格罗皮乌斯对工业生产规格与模数化概念的认识,但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置入西方新的架构空间。

 

预制住宅模型

城市中庭住宅

城市中庭住宅是王大闳1945年接受《室内》(Interiors)杂志之邀设计的住宅作品,是他第一次对西方现代建筑明确表达出来自华人的看法。这件作品可以看成一种以西方为架构的东方诠释,日后也成为王大闳创作的重要原型。“中庭”是古希腊罗马住宅的元素,同时中国的“合院”也有类似的功能,王大闳将之运用到现代都市建筑中,因此城市中庭住宅也成为他对自身文化的现代性思索的初步尝试。

 

城市中庭住宅模型

 

传统的现代

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

 

王大闳无疑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建筑风格,一是西方的现代功能主义,二是中西文化里的精英品味。他的作品也兼具东方的含蓄诗意与西方的现代精神,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王大闳是中国建筑师中最早对现代性感兴趣的人之一,同时,他又把中国空间的传统带到现代建筑里来。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现代建筑做出完美的诠释,用一种现代的方式表现传统,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读到西方现代建筑的空灵通透,也可以瞥见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底蕴。

 

传统的现代”展区

王大闳的理想是设计建造真正的中国现代建筑,无论是建国南路自宅、虹庐、弘英别墅等私人住宅,还是孙中山纪念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礼堂等公共性建筑,王大闳都在积极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化,用自由、流畅的现代方式呈现传统的空间和氛围。

 

孙中山纪念馆模型
台北故宫博物院模型
台湾大学礼堂模型

“传统的现代”展区

建国南路自宅

1953年的建国南路自宅是王大闳在台湾开业后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他为自己设计的房子。据台湾建筑界许多前辈说,这栋王大闳最早实现的自宅,是早期成功大学建筑系接受建筑洗礼的地方。建筑师高而潘曾提到,看过这栋房子让他激动了三天都睡不着觉。

 

自宅基地约九十多坪,中间座落了一栋约三十坪左右的建筑,周围有高墙。大门由南面左侧进入,踏石板穿过左右皆有扶疏花木的曲径,漫步至建筑物入口,进玄关,正对面是大片的朱红壁橱,两米四宽, 直顶天花。左转是厨房,而右转则是餐厅与客厅,建筑物坐北朝南。这栋建筑的外观是西方现代建筑式的,却在动线、造景和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借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将中国庭院的精神用一种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

 

建国南路自宅模型
建国南路自宅室内家具

 

静默与隐逸

建筑理想的寄托

 

20世纪70年代后,王大闳逐渐淡出建筑圈,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种种磨难使他转而寻求其他慰藉,另一方面,他仍然保有自己的建筑理想,并渴望将之付诸实践。1965年的登陆月球纪念碑正是他排除业主干扰,试图在意念上获得自由的巅峰之作。借由这座完全纯粹、永恒、无需作文化形式投射的纪念碑,来完成他个人形而上的救赎。他倾尽所有梦幻和想象,为纪念人类登陆月球这一历史性时刻建构一座完美的纪念碑。这种带宗教情感的作品寄托,让王大闳忘却现实的磨难,暂时获得救赎。

 

静默与隐逸”展区
淡水高尔夫俱乐部模型

当自己的建筑理想无法得到众人的接收和认可时,王大闳便在其他艺术上寻找内心安宁之所。从1966年开始,王大闳耗费十年时间,根据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译写《杜连魁》, 1970年后从事了大量杂文和文学翻译,随后更是创作了长篇英文科幻小说《幻城》。种种都说明了王大闳的另一出路与隐逸。建筑作为商业机制的图腾表征,在70年代的台湾已铺天盖地而来,感受到气氛的王大闳不止在他围砌的城堡中隐逸,更寄情于文学艺术,就像所有的中国文人一样,隐退于诗书,直至社会淡忘。

 

王大闳的文学创作

登陆月球纪念碑

登陆月球纪念碑是王大闳在1969年人类成功登月之前就已在构思的作品,也是王大闳一生最满意的作品。王大闳设计了一对洁白的碑塔,耸立向无边的苍穹。这一对碑塔象征人类伸向天空的一双手臂,表达了人类擭取月亮的渴望,同时也象征了人类对宇宙的崇拜。两座碑塔底部的半弧形围成一个纪念堂,展示出登月功臣的名字和关于月亮的神话浮雕。

 

这个作品完全是他自己的,是他排除业主的干扰,倾尽所有梦幻与想象,试图在意念上获得自由的巅峰之作。

 

登陆月球纪念碑模型
登陆月球纪念碑VR体验区

王大闳一生低调谦逊,沉默寡言,对他来说,建筑就是最好的表达。无需多言,一栋房子盖出来,他的话也就说完了。

 

王大闳年表
王大闳相关书籍资料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9年5月28日-7月7日

展览地点: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 二层特展厅B&C

学术指导:徐明松

项目管理:黄力

策展人:张丝甜

 


本文由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授权有方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厦门
王大闳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