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斯德哥尔摩还有点冷,草木未完全从冬季中复苏,绿芽只在树梢冒了个小小的尖儿。
从被誉为“北欧首都”的斯德哥尔摩开始,北欧建筑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故事拉开序幕:从开创北欧古典(Nordic Classicism)到接受现代主义(Modernism),转译与回响的思潮一路南下,跨越海峡,抵达丹麦。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也终于遇见了春天。
但明媚的哥本哈根,并非故事的终点。无论是对当代北欧建筑的发展,还是我们这一程远渡重洋的考察而言,反思与学习就像寻找另外一个“春天”,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为2019年4月“转译与回响:丹麦和瑞典现代建筑”考察旅行现场,由有方编辑原源提问,出行领队李菁琳撰写。
Q&A
Q:作为有方负责所有旅行招募的编辑,为何选择去这条线路?北欧一行的亮点在哪?
A:北欧建筑,只听名字就已经很吸引人了(笑)。
实际上,无论是现代建筑史上的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还是当代建筑师里备受推崇的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都曾向北欧建筑师匠如冈纳·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和西格德·劳伦兹(Sigurd Lewerentz)学习。但低调如北方子民,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去北欧探访这批建筑师的作品,有种史诗般“溯源”的感觉,对纷扰的当下来说,也是重新思考建筑、思考设计的良机。
Q:出发前你最期待的是哪个项目?现场感受如何?
A:出发前最期待哥德堡市政厅扩建,现场探访,可谓完美地符合了我所有的想象。
这个项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见证了阿斯普朗德从北欧古典跨越至现代主义的过程。这个作品在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后,奇妙地变身成为代表了“瑞典式优雅”的北欧现代建筑。简洁的外立面,分明体现了现代精神,仔细观察,开窗与线脚却又蕴含着古典的精细比例;看平面很现代,进入室内空间后又是满满的古典神韵。再搭配上阿斯普朗德设计的透明垂直电梯与各式家具、灯具,以及细微至楼梯扶手内侧的凹槽、洗手间涂黑的砖缝处理等等,无一不在吸引着设计师们的目光——这里真的太漂亮了。
阿斯普朗德无愧是阿尔托最敬重的师友,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充满温暖与人本关怀的北欧现代建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Q:劳伦兹晚年颇负盛名的圣马可教堂和圣彼得教堂,本次都有入内?有何区别?
A:是的,两座教堂都入内参访了。在圣马可教堂里,从不切砖的劳伦兹,只用砖这一种材料,就强悍地把建筑做出了体积感与构造感;不使用任何语汇或符号,就把教堂做出了最原始的宗教感。圣马可教堂立面起伏的砖墙,一方面回应建筑周围白桦林的环境,另一方面对应着室内凹凸的空间,就像光把建筑“挤压”了一样,微妙又极致地表达出了“外面”与“里面”的关系。
而在圣彼得教堂里,更极致的是建筑的体验:幽暗的光环境,有坡度的室内地面,水滴下的声音,都让这座教堂体验起来更像是远古的一座洞穴,身在其中有些不知所措,却又为之深深着迷。建成时间比圣马可教堂晚十年,劳伦兹用一座圣彼得教堂,再次超越了自己。
Q:斯德哥尔摩林中墓园现场感受如何?阿斯普朗德林中教堂室内氛围是怎样?
A:探访林中墓园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清晨。还记得那条由冥想之丘走到复活教堂长长的轴线,不同种类植被组成不同层次的景观,日光、树影、鸟鸣,直到看到树林尽头的建筑。一切感受都与普通墓园很不同,这里更像是一片沉稳冷静的开放景观,一个北欧的花园。
1914年,年轻的阿斯普朗德与劳伦兹合作赢得墓园竞赛,到1940年墓园全部建筑建成开放,虽然在一些外力因素影响下,合作中途俩人已分道扬镳,1940年阿斯普朗德也英年早逝葬在墓园里。但何其幸运,两位杰出的北欧建筑师曾在生命的一段重要时光里,合力为北欧、为世界,留下这样一座优雅的墓园,让它成为建筑与景观结合的最高典范。
墓园里一共有三座主要的教堂,同行的各位建筑师设计师在参访路上也曾讨论:是阿斯普朗德的林中教堂还是劳伦兹的复活教堂更打动人心?
于我来说,两位师匠的作品都极致地好。非要选一个,可能私心偏爱阿斯普朗德的林中教堂一些。建筑的形式与材料像北欧民居那般朴素,前廊又独特转译了古典的语言,最安静的是进入小小的室内后感受到天光与圆形空间将自己包围的那一刻,感觉可以放下所有。
Q:建筑之外,本次在室内与家具设计层面有何收获?
A:虽说阿斯普朗德和劳伦兹也设计家具,但说到从建筑到室内、家具一体的整体设计,就不得不提到丹麦建筑师雅各布森。曾向阿斯普朗德学习的雅各布森,在作品中既保持了北欧特征,又引进了很多来自德国美国的工业化精细操作。雅各布森的室内和家具设计既精致又优雅,在今天看来依然无可挑剔。最典型的案例是位于哥本哈根的SAS皇家酒店,尤其是那间特意保存下来的606号房间,被称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非常值得一探。
Q:在夏季别墅、伍重自宅等住宅项目中,哪个最让你有“家”的亲切感?
A:夏季别墅,夏季别墅,夏季别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面对着波罗的海建成的夏季别墅,是瑞典建筑师阿斯普朗德一生中唯一一座给自己建的房子。从北欧民居中获取灵感,加上建筑师本身对空间操作的超群能力,最终建成的夏季别墅空间紧凑又温馨、有趣,在很多细节上甚至看到了阿尔托的住宅向其学习的源头。
建筑没有选择直接面海,而是顺着山势向海延伸,一长一短两个体量围合出一个相对安静的前院。正如学术领队郭廖辉所说:给壁炉点上火,这就是一个室外的客厅了。
室内还有一个壁炉,柔和地消解了建筑的标高差异;入口铺地材料的转换,巧妙地给予人心理一种空间转换的暗示;组织室内交通流线的走廊,正好就是视线的通廊,指向大海的方向。
Q:一程看完时间跨度长达80年的北欧经典,在其中感受到什么突出变化?
A:193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前北欧盛行向意大利古典与北欧民居学习而来的北欧古典主义,在那之后就接受了来自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思潮。拥抱现代之后的北欧建筑,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不变的部分。即便是在德国包豪斯影响之下成长起来、也像密斯一样喜爱用钢与玻璃的丹麦建筑师雅各布森,其非常精致非常现代的作品里,也有向阿斯普朗德致敬的部分,依然留有“瑞典式优雅”的气质。
Q:在本次重点考察的5位建筑师——阿斯普朗德、劳伦兹、雅各布森、伍重、塞尔辛中,行程结束后,对谁的设计风格印象最为深刻?
A:低调、坚韧、不愿妥协、总是非常非常坚持自己的劳伦兹。这位外人看起来可能有些“古怪”的瑞典建筑师,中途一度放弃建筑,去开玻璃窗厂,晚年回归建筑界却一下子抛弃了过往的所有语言,用两座砖造的教堂震惊了所有人。他的建筑之所以动人,是因为里面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吧。
Q:在上述五位之外,有无来自其他建筑师的亮点项目?
A:位于哥本哈根市郊的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座无论你是不是建筑学出身,都会喜欢上的博物馆。
虽然是由老别墅改造而成,建筑师却没有选择做成宫殿式博物馆的样式,而是把建筑置于自然空间之中,并采取游园式的观展流线,让人在观展的同时亦能享受自然。从1958年开始,路易斯安那一共经历过6次加建,均由同一对建筑师搭档完成;横跨30年的加建,既反映了人、艺术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也体现了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的转变。不断改进的舒适而人性化的场所体验,让这里成为丹麦最受欢迎的博物馆。
Q:行程之后,一个词概括你心里的北欧建筑景观?
A:悠长。转译徐缓持久,回响深远漫长。
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转载请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大山里的校园:阿坝九寨沟县漳扎镇小学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下一篇:每个人的花园,生态办公改造:目心新办公室 / 上海目心设计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