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现居杭州的建筑师、建筑摄影师。
喜爱人文摄影的杨斌,希望能为人与建筑拍下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照片。他认为建筑不只有钢筋与水泥,还有光影与人物;摄影不只有光圈与快门,还有历史与故事。当二者相遇,必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让时间看到。
行走: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杨斌:我一直很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博学者,比如达·芬奇,大家熟知的是他的画家身份,而实际上他也是建筑师、数学家、解剖学家、植物学家等等;或者米开朗琪罗,他既是建筑师,同时也是雕塑家、画家,甚至诗人,很难用某一种职业来界定。
而我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后来对建筑摄影产生兴趣可能跟双子座“精分”的性格特点有关,恰好把建筑的工学理性与摄影的人文浪漫混合于一体了。正式接受建筑摄影委托是从2015年开始,建筑师和建筑摄影师两者都是我最认同的标签。
行走: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杨斌:那是我建筑摄影事业的第一阶段,常常戏称为“野生镜头时期”,那时候更喜欢拍自然、人文、风光,时常走街串巷、采风异域,小到街头艺人的尤克里里,大到辽阔无垠的沙漠都会被镜头捕捉到。
后来因为建筑师职业的关系,经常要去考察各种类型的建筑,国际地标、人文遗址、城市标志、房产项目等等,突然发现了建筑在摄影镜头之下,由光、线条和独特视角带来的重构之美,正式开始了建筑摄影的“美学重构时期”。
在各种业务委托、好友私宅拍摄等等不断实践中,双子座开始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自己擅长的“人文”与“建筑”跨界结合,让建筑跟人物在画面中互动起来,赋予建筑生动的故事性,或安宁、或温暖、或愉悦、或静谧,让城市生命在镜头中无限延长,这也是当下正在探索的建筑摄影第三阶段,暂且称之为“人文跨界时期”吧。
行走:最近半年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杨斌:最近半年除了拍摄委托的项目外,自己在做一个“长三角筑影”的建筑摄影长期拍摄计划。
首先要说的是郑州绿地中心项目。这是GMP在中国为数不多的超高层项目,它是由两栋对称的塔楼所组成的办公楼。坐落于郑州城市的主轴线上,面朝市中心,毗邻郑州东站,从郑州东站望过去与其西侧公共公园构成一个大门的意象。双塔用一个内部广场相连。接近300米的高度成为郑州城市天际线上的重要地标。
超高层是一种很难拍摄的题材,因为地处市中心,要在狭小的空间找合适的角度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拍摄前期首先对周边进行了谷歌街景的观察,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到现场通过不断观察,才顺利完成整个项目的拍摄。
再就是杭师大综合楼的拍摄,设计方为WSP。WSP在杭州设计过支付宝大厦,赢得过很多美誉。这次设计的杭师大综合楼同样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是城市周边环境与校园建筑群落的联系,建筑在空间上为两个层级,一个层级为城市生活,体现为有车辆穿行的中央街区与市民穿行的院落街巷;另外一个层级为校园文化,整体建筑二层通过平台与河岸坡起的绿化带发生联系,再与北向的桥连通,使建筑与北面的生态岛及南面的广场相连,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场地。
设计灵感来源于堆叠的书籍,造型特征是矩形“书籍”堆叠形成的建筑体量。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让人眼前一亮。
还有一些其它途径拍摄的项目。比如安藤忠雄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现在是晓书馆的所在地。建筑通过一个屋面将几个体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非常几何的体量关系。
华东院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第一次到现场的时候被它巨大的云上玻璃体块所吸引,整个建筑犹如一个云朵漂浮在红色为主的建筑体量上,我在周边游走的时候,发现正好两个落地的云柱跟上部空间形成了一个框景画面,于是拍下了这个角度。
早在学生时代,阿尔瓦罗·西扎就是我非常喜欢的建筑师,他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并因其个性化的品质和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而闻名。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位于大师云集的美院校园里,大红墙中间的一棵大树已经成为许多人来打卡的地方。这就是建筑带给一所学校、一座城市的机遇。
我拍摄的其实是经典角度,但我觉得需要把握好画面的饱满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安藤忠雄的上海保利大剧院。我在现场一直试图寻找一个能够表现建筑师内心世界的地方。画面中的位置是安藤设计的一个室外活动场地,坐在这个位置,当没有众人打扰的时候,通过头顶上空条形的木质装饰,人的视线会被自然地指引到远方,内心会平静下来。
行走:拍摄一个项目的周期一般需要多长?平时的拍摄习惯是怎样的?
杨斌:一般项目拍摄大概需要2-3天。加上后期的话10天左右。一般接到一个案子,会向委托方索要设计资料,里面包含了项目所在位置与设计师理想的拍摄角度等。然后通过实景地图对项目区位及周边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前分析出理想的拍摄位置,用笔画出拍摄流线。还要对拍摄时间,天气进行确认。
现场拍摄的时候,先根据研究的路线对建筑进行观察一遍,最后才开始正式的拍摄。先拍摄所需要的全部大角度场景,再拍摄所需要的细节局部场景,通常一个项目要按计划的流线走三遍。
行走:你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杨斌:每一类建筑都有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我不希望将自己界定为哪个类型的建筑摄影师,只希望能拍出人与建筑有情感温度的画面。
行走:你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杨斌:建筑摄影师拍摄建筑的时候,需要想象拍摄对象想要呈现什么样的画面给观众。建筑摄影也要像人文摄影一样讲故事,而不仅仅是呈现建筑的画面。有故事的画面才是永恒的。
我比较喜欢建筑与人文结合的拍摄方式,喜欢画面中有人,而且这种人是偶然闯入的,不是刻意摆拍。有时候会为了画面中有合理的人物出现,会在一个场景里呆很久,拍很多张才选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因为我觉得这种画面里透露着人与建筑的关系,这种关系非常微妙,让人们能够从画面里看出这个建筑在讲一个故事,是人与建筑的故事。
行走:你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杨斌:气象在建筑摄影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建筑适合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去拍摄,画面能够通透干净。但有时候不同建筑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通常跟周边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大山里的民宿酒店,当周边没有居住人群的话就应该选择阴雨天或者阴天拍摄,表现神秘感,让人产生向往的感觉。还有就是建筑材质本来是偏冷的混凝土,周边环境也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也适合选择阴天去拍摄。
雾霾天是比较忌讳的天气,通常很难拍出理性的照片。但雾霾天也有一定的拍摄规律。通过反复拍摄论证,发现雾霾天只能顺着太阳光拍摄,能拍出较满意的照片。逆着太阳光拍摄,雾霾的影响在照片中清晰可见,天空泛白,会导致曝光过度。
行走:你怎么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杨斌:建筑摄影师在我看来,就跟画家、艺术家一样,要帮助建筑师表达出其在作品里投入的温度与情感,并且把立体空间里的作品平面化。
行走: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杨斌:我认为好的建筑作品,首先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建筑师想要表达的内容,重视细节,重视内容,画面中要有故事;其次光线条件与后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最后要表达出人与建筑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
当我拍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的时候,其实更多想表达这座建筑带给人们的思考。走在入口通道深处,看到熙熙攘攘的访客,由远至近慢慢走来,再加上建筑由高到低的弧形天井式设计,整个画面组成了我想要表达的凝重感。
这张保利大剧院的照片,很好地反应了光影的关系。从大剧院内部向外看去犹如一个景框,画中有画,阳光洒在左边弧形墙壁上打出一道相呼应的光影。好的建筑师和好的摄影师,都是用光高手。
东梓关村因为乡村改造而出名,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这张照片里的建筑是当地的社区活动中心,建筑本身很符合当地特色,但需要表达它的乡土气息,就需要照片中的这个人。当他面朝我的镜头大步跨过的时候,我捕捉到了这一幕,他在画面中的位置、动作以及神态都很符合这座建筑的气息。所以我很喜欢这张照片,因为它是“活”的,有生活气息。
下面这张照片是郑州绿地中心,画面中多次出现经典的三角形构图,三分之一构图,再加上玻璃幕墙和竖挺的光影变化,使整个画面很有质感。
这是一张比较早期的作品,拍的是张江高科华鑫慧天地。我喜欢它的色调。画面中干净的建筑白墙、有质感的反光玻璃、通透的天空共同组成了这张有张力的透视图。
行走: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谁?
杨斌:新西兰建筑摄影师Mike Hallman。他的建筑摄影常常带有一种秩序感,画面很有张力。
自从旧样式的建筑风格渐渐淡出,现代建筑风格在整个领域开始流行,其外观和内部结构便带给建筑摄影师无尽的灵感来源和想象。Mike Hallman更是热衷于现代建筑风格的线条感。建筑中的线条流畅而具有延伸感,线条的尽头是终点也是一望无际的空间。当我们身处建筑中时往往会忽略这些角度,他却擅于挖掘它们。
本文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杭州万科时代公社 / 北京大观建筑设计
下一篇:2年,63个宇航员,在无人的空间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