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 李兴钢工作室

“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 李兴钢工作室
编辑:原源;校对:严婷(实习生) | 2018.08.02 11:13

李兴钢工作室

层次:宅、园、亭台、大院 拍摄:苏圣亮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工作室

项目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

竣工时间 2017年9月

建筑面积 214平方米


 

“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是一次结合了旧城更新、院落改造、理想居所研究的设计实践。以研究传统北京的复合性城市结构为基础,认识并运用其结构可延伸、加密的特征,通过分形加密,将大杂院转变为“小合院群”;“宅园”与“公共单元”的设置适应了现代社会结构,将院落转变成“微缩社区”;居所层面极限尺度的技术性设计服务于“宅园合一”的精神性营造,通过空间叙事,将日常诗意与都市胜景的体验带入“理想居所”。 实践以个案回应了北京旧城更新的“三道难题”,并探讨向更广泛的社区、城市扩展,恢复北京旧城“自生机会”的可能性。

 

 

大院胡同28号和北京旧城更新的“三道难题”

 

大院胡同邻近繁华喧嚷的北京西四、西单区域,从宽阔的西四南大街向西进入大院胡同,顺着胡同的树荫前行,于尽头会看到两棵高茂的国槐,大院胡同28号就在那片国槐下。此时已听不到商业街的嘈杂,两旁的合院居住片区悠闲宁静,一下就把来者从现代都市拉近到了胡同细碎的生活空间,不觉突兀,反倒引人入胜。

 

场地总平面图 ©李兴钢工作室

然而由于历史性的多方原因,北京旧城的“更新”“改造”长期存在并聚焦于三道棘手难题:旧城人口结构的适应性调整问题,居民生活空间和环境质量改善问题,旧城风貌保持和传承问题。大院胡同28号虽不大,却可称得上北京旧城各种症结并存的缩影。

 

场地入口通道原貌(左),场地第一进院原貌(右) 拍摄:朱伶俐

 

理想城市——分型结构、各得其所、礼乐相成

 

元明清时代的北京可称是符合中国古代生活秩序和文化的理想之城。从整个旧城、皇城,到王府、四合院,都有着共同的营造逻辑和类似的结构特征:高度秩序化和可延伸、可加密的分型结构,以及基于“礼乐相成”文化特征的理想空间组合。

 

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单一家庭居住空间作为最小单元,以其为原型,在不同的尺度下变幻,为廷、为宫、为坊、为城,每一级单元均由下一级组构,自身又构成更大的单元;除了高度秩序化的分形结构,一系列非规整的自然元素同时渗透在北京城的各个空间层次中:在城市尺度,元大都的皇城以太液池和宫城并置;在宅园尺度,大户、王府往往在院落间择地造园;尺度进一步缩小到普通四合院,围合的房屋共享中间的自然庭院。自然元素打破了人工秩序的界限,与各尺度的“分形单元”紧密结合,构成自由与秩序的统一体,体现着《礼记》倡导的“礼乐相成”,使北京这座都城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典型物质空间载体:既遵从分形秩序,又在层层嵌套中保持人工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居所、市井、庙堂各得其所,具备一种独特的城市与建筑的复合结构,使城市各个尺度的空间在满足运行、管理、居住等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支持、引导民众私密性和集体性的文化精神生活。

 

清北京城(乾隆时期)与宫城平面布局之间的同构关系。图源:侯幼彬, 李婉贞.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p125,129 + 李兴钢工作室后期处理。
等比例下,宫城、恭王府与民宅四合院平面布局中存在同构关系。图源:侯幼彬, 李婉贞.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p130, 192,业祖润.《北京民居》, p140 + 李兴钢工作室后期处理。

 

空间层级的分型加密——从“杂院”到“宅园”的进化

 

传统四合院通常容纳一个家族式大家庭,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化,需要寻求新的空间模式以适应不同人口数量和空间需求的小家庭单元。大院胡同28号现存三座产权合法的建筑(下文称作“北屋”“中屋”和“南屋”),利用北京城市分型结构的特点,将原来的院落以开间为基本单元,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更小的“宅+园”居住单元,聚集为“小合院群”,并将以胡同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向院内延伸出巷道及支巷,串联这些居住单元,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由“细胞”层级向“分子”层级的有序加密,再进一步实现从“杂院”到“宅园”的进化。

 

改造前后对比图 绘制:李兴钢工作室

在保持原建筑外墙和屋顶不变的前提下,随开间规律布置的混凝土单元分隔墙,在老墙的包裹中形成新的结构体系,同时成为室内的空间分界。偏于每个单元一侧的双墙空间,极限整合了入户门斗、跃层楼梯、机电设备、卫生间等;另侧较大开间,底层作为主要的起居空间,夹层作为卧室;室外入口廊道则是双墙向外的延续,与居宅和院墙一起形成对庭园的围合。这些以线性混凝土结构为主干的结构/空间单元构成了内含于整体院落群组建筑的,主要空间架构。

由“宅园“结构空间单元构成的院落群组空间构架 ©李兴钢工作室
模型 ©李兴钢工作室
分支的廊巷联系起五户“宅园”,揭示出“小合院群”的状态 拍摄:苏圣亮

微缩社区

 

与主巷道串联的中屋最东侧公共空间单元,作为咖啡、餐茶空间,其坡顶局部抬高拉平,形成一个位于二层高度的半室外观景亭,嵌入原有建筑开间,其下压低为厨房操作空间。入口主巷道上方的混凝土檐板在此延伸为平台,与观景亭外侧连接为一体,在下限定出一个可供休闲停留的户外灰空间,面对餐茶空间后部的公共小庭,在上的景亭“抬头”打破了原有瓦面坡屋顶的形态,视野在这里突然变得开阔,院落与城市景观交织,这也是公共巷道空间在剖面上的延伸。这一公共空间的设立,完善了已建立的“街巷+居住单元”的模式,使得院落转变为一个“微缩社区”。这一公共空间既可为所有“宅园”单元居民日常使用、交往、共享,也可向胡同开放,对外营业服务于附近胡同居民乃至外来游客,进而成为更大范围邻里共享的公共服务空间,更增强其“社区”的特征。

 

主巷道将北侧街道公共空间延续入大院中 拍摄:苏圣亮
由北侧街道进入巷道,光线从檐廊缝隙倾入 拍摄:苏圣亮
亭台成为公共巷道在立体空间的延伸 拍摄:苏圣亮
高处亭台压低厨房区域,与餐茶空间形成对望 拍摄:苏圣亮

宅园合一

 

外人由喧闹的城市商业街区转折进入闲适宁静的胡同区域,经过大院胡同28号,先从老墙上的“三用”窗读到一丝新意,大门敞开,檐廊深远,绿意盎然,遂通过一条半室外主巷道进入,巷道上方覆盖混凝土顶板,与东邻西墙脱开缝隙,光线顺缝挤入照亮墙壁和甬道;走过北屋山墙,入第一进,才知此处既非杂院,也非独院,而是“宅园”社区;通过一条再次分支的巷廊,分别进入北侧、南侧不同格局和规模的五套“合院”公寓,每套公寓拥有大小、形状不同的小“合院”——园庭;园庭之中,麦冬草地围合,高树之下、低矮灌木之间,混凝土体块水平、竖直组合,既取意抽象的山石,又是室外坐具、内藏照明灯具、浇灌水喉,置于波形立瓦铺地之上,铺地可存薄水而成水中树石之景;由侧廊赏景而入户,主要起居空间通透,面向并对景于园庭——是为“宅园合一”,使大院胡同28号的改造超出了原有的居住功能,向着“理想居所”靠近。

 

大院胡同 - 室内 ©李兴钢工作室
大院胡同 - 墙身 ©李兴钢工作室
北屋最小“宅园”单元:服务元素退让,为“宅、园”对话创造空间 拍摄:谭舟
由廊巷看北屋“宅园”:换气模块保护了“宅”的私密,窗成为对“园”的取景器 拍摄:苏圣亮
临街老墙上的“一窗三用”(左) 拍摄:谭舟;北屋“宅园”起居空间借用一部分老墙窗洞对外采光(右) 拍摄:苏圣亮
中户型南屋北望 拍摄:苏圣亮
由中屋客厅南望:南北双宅围合出真正合院 拍摄:苏圣亮
南屋大户型北望园中:“宅园”为日常生活带来诗意 拍摄:苏圣亮

 

都市胜景

 

由主巷道继续南行,经咖啡/餐茶空间,入餐厅,见高窗外有人谈笑,才知屋上有亭台;主巷道顶板与邻墙逐渐脱开,“阳光缝隙”斜向渐变为窄长的线型竹林,沿巷道继续前行,步入后面的小小公共庭园,见院中矮松与墙后竹林相映成画,却不知院中沟渠伸向墙后何方;见院内有混凝土台座,变化作阶梯状,方知由此入亭台,可以拾级而上,至抬升在庭院上方的亭楼平台;或在亭中小憩,或在亭外平台远眺。如果说地面层的体验像是走在清晰引导下苦心经营的迷宫,那么登高便意味着眼前豁然展开画面全貌,片段化的拼贴还原成分形下的北京。夕阳西下之时,暮色弥漫之际,游者在此可观想、沉浸于由旧城层叠屋顶、古树、飞翔的鸽群、远方城市高楼群所构成的深远都市胜景。

 

后庭小院处有台阶变化作楼梯通至亭台 拍摄:苏圣亮
中屋坡顶局部抬高拉平形成高处观景亭 拍摄:苏圣亮
亭中小憩 拍摄:苏圣亮
台上远眺:瓦顶、树影、与远处现代天际线构成都市胜景 拍摄:苏圣亮

 

由“微缩宅园”“微缩社区”到 “微缩北京”

 

大院胡同28号改造包含从“微缩宅园”“微缩社区”到“微缩北京”等三个层次的概念,分别对应个人和家庭的理想居所、新城市小合院群及公共空间、分形加密的城市结构空间三个目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层次对北京分形复合和“礼乐相成”的城市物质及文化结构特征进行了回归、延伸和当代性的反馈映射,也是对北京旧城更新“三道难题”的局部实验性解答,亦即以空间密度解决人口密度,以理想居所回应生活质量乃至精神需求,以规制化结构对应旧城风貌。

 

分形结构的最重要特征是局部代表整体,复合性的最主要特征是个体和群体的相互映射延伸,希望能将这一虽小而有代表性的项目经验及成果由单个院落向周边街区乃至更为广大的旧城区域扩展,真正实现由宅园向社区、向城市的延伸——将多个“微缩宅园”发展为多个“微缩社区”,那么旧城就转变为加密而由成倍数量的“微缩北京”所构成的“新”北京——北京还将是北京,只不过已延伸了祖先建城规划的智慧,“旧胎密骨”,获得新生,走向未来。

 

南屋大户型“宅园”:“宅、园”成为体验的统一体 拍摄:苏圣亮
南屋顶向北俯瞰:亭台在旧城肌理之中的诗意 拍摄:苏圣亮
平面 ©李兴钢工作室
剖面 ©李兴钢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业主:北京天恒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 李兴钢工作室

设计团队:李兴钢、谭泽阳、朱伶俐、侯新觉、潭舟、张捍平、王树乐(结构)、李博(结构)、刘洞阳(给排水)、徐征(暖通)、董元君(暖通)、常立强(电气)

施工单位:北京宏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262平方米

建筑面积:214平方米

结构形式:混凝土剪力墙+竹钢屋架

设计时间:2016.11-2017.04

施工时间:2017.04-2017.09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兴钢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李兴钢工作室
项目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