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龙
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武汉。建筑学科班出身的他,最初喜欢上的却是人文纪实摄影。全职从事建筑摄影后,他依然坚持建筑情景化的拍摄,希望在建筑摄影中也能抓住如同纪实摄影般的“决定性瞬间”。
行走: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几年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赵奕龙:我从事建筑摄影的时间较晚,目前还是研究生在读的状态,临近毕业。去年在帮助自己实习所在的事务所拍过一两个项目后,才逐渐进入到这个行业中。今年开始完全投入到建筑摄影工作中,目前是全职状态。
行走: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赵奕龙: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一直都在接受建筑学方面的教育。2013年在维斯平实习的时候开始了解建筑摄影这个行业,但那时自己最喜爱的还是人文纪实摄影。在2014年至2016期间,我把主要关注点放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想通过镜头来反映各种社会环境中人物的情绪与状态。之后开始对城中村这一城市现象逐渐产生兴趣,几番在广州冼村和周边城中村进行拍摄。不同环境中人物表情与状态的差异性,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常带着“他们为什么会在那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之类的疑问去进行拍摄。
行走:最近半年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赵奕龙:这半年拍摄了东梓关村村民活动中心、反几&瀚清堂办公楼、庭瑞-斗山驿、安吉息心庐民宿、诸暨的朴见茶室等。
东梓关村村民活动中心是我要讲述的第一个作品,这是建筑师孟凡浩在东梓关回迁房项目建成之后的一个项目,目的是用来构筑村民共建共享的“活力源”。活动中心呈一个在连续起伏屋面覆盖下的错落空间,一层对外开放,二层局部联通,孟老师希望用一种开放的空间来延续村庄独有的生命力。
在拍摄东梓关村村民活动中心项目的时候,自己先去看过现场,大致了解项目的空间构成,探访了周边的人文景观环境风貌后,然后再与孟凡浩老师见面讨论了对项目的一些理解与我自己的拍摄想法。我希望拍摄更多村民活动中心场景化的照片,让照片呈现一种很亲近、温暖的感觉。
然后是反几&瀚清堂办公楼改造项目。这个项目是一座民国老宅院落的自家改造,地处历史保护街区,距离总统府、周恩来故居、六朝博物馆等历史文化类建筑都很近。设计师希望通过在保持原有建筑氛围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再用简洁的景观处理,将传统的居住建筑改造成适合现代办公、展示与交流的空间。而我希望在这个项目的拍摄当中,能恰当把握住新老建筑间的开放性并记录民国老建筑的特征。
第三个项目是半月前拍摄的庭瑞斗山驿。这个项目是UAO瑞拓在孝感杨店所设计的乡镇客厅性质的建筑。内部丰富的空间和相互穿插的庭院,都隐藏在这个位于水稻田梗当中长达100多米的建筑当中,内外部并没有明显的室内外区分。建筑师李涛在这个设计中展示的是在自然中生成一个匍匐大地的水平建筑,通过室内外的灰空间进行穿插,以达到尽可能低调的效果。我则是需要解决建筑拍摄中对项目过长体量的把握,以及室内外空间连接处的转译问题。
行走:拍摄一个项目的周期一般需要多长?平时的拍摄习惯是怎样的?
赵奕龙:在进行拍摄之前,我会先和建筑师进行沟通。通过电子文本、现场图片,或者在施工期内亲自去现场感受建筑尺度以及项目周边环境等情况。接着进入到拍摄阶段。不同项目的特点也不太一样,有些室内设计项目拍摄时间很短暂,半天时间就必须完成拍摄。也有些项目因为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拍摄周期也相对延长许多,会在一年当中不同气候条件下多次进行拍摄,更能体现出建筑本身的调性和特征。但大部分的项目拍摄在两天左右完成,然后进行后期制作。
正式拍摄项目时,我会先拿着相机在项目内外游走一遍,一般选择在清晨和下午,因为此时光线最为丰富,能够观察到建筑最美的一面。其次,还会在项目周边,从其他建筑的角度来观察需拍摄的项目,因为如果只是在项目内部选择角度,会让我感觉到过多强调项目本身的独特性,然而站在周边环境的角度去考量项目,则会让我更多地去思考新建项目与周边是否需要发生关系。
行走:你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赵奕龙:目前拍摄的项目从高层办公楼到小型室内茶室都有涉及,不同项目的特性让我在拍摄过程当中会针对性地给出自己的拍摄方案。拍摄高层项目时,我希望从城市角度来观察这个建筑在沿街建筑群的天际线,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
当拍摄小体量的建筑,则更多从建筑空间本身的特征进行切入,利用人或者宠物的摆拍和抓拍共同协作来营造一些有意思的场景。在场景营造方面,不刻意去强求摆拍与抓拍的对立性。这都是场景营造的一种手段,我关注的是抓住建筑项目本身的气质,在恰当的时机按下快门,将建筑定格在一种永恒的状态。但也要把握住拍摄主体的所指是什么,切莫首尾颠倒。
但我现在所拍的项目当中,城市更新改造以及乡建类项目更能激发我的创作,一个是复杂的城市关系让我兴奋,一个是在大自然中更能激发我的创作欲望。摄影本就是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探索与记录,当被委托到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地理风貌的项目,我都很有兴趣去尝试。
行走:你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赵奕龙:建筑情景化的重建需要人以及一些小动物的参与。在拍摄中,我很注重建筑情景化的营造,因为如果建筑摄影只是把空间的正立面拍好,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跟汇报文本的正立面效果图的差别并不是很大。我更希望挖掘到项目本身的功能属性,与人在其中体验时所定格的场景画面,拍摄有生命力的画面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行走:你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赵奕龙:什么是建筑摄影好的天气?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同项目在不同天气所呈现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晴天拍的建筑,材质光影体现的很好;阴天拍的建筑,有一种冷峻逼人之感;雾天进行创作,若是在山林中,则有种若隐若现,遗世独立的气氛;冬季的冷肃与萧瑟会让建筑的形体显得更加挺拔。
行走:你怎么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赵奕龙:在拿到项目拍摄的任务后,会先询问建筑师有没有什么必拍的角度,因为在一个项目的生成过程中,建筑师经常来往于项目工地当中,对项目是再熟悉不过了,平日里对能体现项目特征的拍摄角度已经心中有数。在完成建筑师所倾心的角度以及正常拍摄之后,我会再花一点时间来完成一些我自己需要呈现的项目场景和建筑师所没察觉到的视角。
行走: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赵奕龙:能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项目本身的气质,能迅速感受到摄影师对建筑材料、形体、色彩、光线特质等信息的汇总和重译,并能从照片中识别出作者的风格。能体现自己拍摄风格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把一个理念灌输到一个项目不难,但要一如既往地将理念体现却不简单。
行走: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是谁?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赵奕龙:我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是Iwan baan,他此前是人文纪实摄影师,后来慢慢成为世界顶尖的建筑摄影师,他的作品总是能把建筑与人的关系处理的很巧妙,很贴切。
还有街头摄影师Alex webb,他的作品充满令人惊奇的构成感,从他的画面中,能感受到他把复杂的一切用强大的逻辑编排地井然有序。那些完全不相干的人或物、颜色、明暗都会被Alex Webb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转载请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上一篇:有生命的穹顶:竹林剧场 / DnA建筑事务所
下一篇:占领与讲和:解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