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料建筑
设计单位 大料建筑
项目地点 中国北京
竣工时间 2017年
建筑面积 1250平方米
这几年,先后看过梵高的《星夜》和几张《向日葵》原画,现场感触并不强,也许是心情不对。而去年的一个改造项目让我对它们似乎又有些新的感受。
项目原是一座位于北京CBD区域的八十年代轻工业厂房,三层,柱跨4到6米,园区整个立面系统是隈研吾设计的,以至物业并不允许对外观做过多调整。功能上,最开始准备做瑜伽学校,在施工过程中改成了青少年培训机构,然后又要做幼儿园了,再后来是共享办公,到最后其实大家都不知道这里究竟将是做什么的了。
这变化过程漫长而突然,技术上的难度无关紧要,更多的是大家心理上的矛盾和不安,而这些情绪又必然会反应到设计当中去。所以于我而言,最有趣的便是这个项目成了一段空间日记,审视着自己设计心态上的历程,在迷茫情绪中一直试着寻找宁静的氛围。
因为空间布局和施工进度的不断调整,所以慢慢地,设计不得不忽略了整体,而变成单个房间的氛围营造;又因为具体内容的不确定或者遗失,我们便试着把单个房间变得更像是类似“走廊”一样的无用空间,而我觉得恰恰是这种空间更会刺激人们的感官体验。就像一个以教学为用途的有用空间——教室,人们的感官更多是被教学这个事占据着;而之于楼梯走廊这种没什么内容的空间,人们会空出更多的感官,去体悟世界也好,想想自己也罢。
面对这一大串“无用”空间,我们根据光环境有意或被迫地为之赋予了两种有些矛盾的空间状态,“炽热”和“清冷”,就算是以此增强戏剧感。更关键的是它们之间的连接与对望,我们希望人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觉到两种空间状态的并置。
而最后出来的结果,确也就像梵高这类主要表达情绪的画作似的,有些矛盾和混乱,但似乎又藏有对疯狂世界的美好幻觉。
就像孤独的向日葵或是热情的星夜,在梵高心中,是不是可以获得另外一种安宁呢?
我没有答案,但却好奇,在星月下的向日葵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完整项目信息
地点:中国,北京
时间:2017
面积:1280平方米
设计团队:大料建筑
建筑专业:刘阳,孙欣晔,胡摹怀,郑丽梅
结构专业:王春磊
电气专业:侯延铭
暖通专业:郑丽梅
摄影:孙海霆,Vivien Engel,刘阳
版权声明:本文由大料建筑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156****5227
6年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