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一战”遮天的硝烟和血腥的空气才刚刚散去,百废待兴。
在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有一名年轻的德国建筑师,与所有沮丧的德国人不同的是,这个年轻人致信政府,信中,他以极大的热情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类的人才。
在他看来,目前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将会阻碍建筑产业的发展,欧洲工业化革命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因此,成立一所旨在用新式教育来培养新型建筑与设计人才的学校是此时的当务之急。
信发出后,这位年轻人周围的朋友们都认为他疯了,在其他人眼中,别说是魏玛,即使是在整个德国,建一所医院、住宅也远远要比建一所学校重要的多。
但是仅仅过去了两个月,政府便同意了他的请求,而这位年轻人,便是后来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这所学校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包豪斯学校”(Das Staatliche Bauhaus)。
Bauhaus一词为格罗皮乌斯自己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Bauhaus”由德文“Bau”和“Haus”组成,“Bau”为“建筑”,动词“bauen”为建造之意,“Haus”为名词,“房屋”之意,连起来便是“房屋建筑”一词。
包豪斯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三个时期、三任校长。
1919~1925年的魏玛时期、1925~1932年的德绍时期和1932~1933年柏林时期。而其中的三任校长分别是:1919年~1928年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928年~1930年的汉斯·梅耶以及1930~1933年的密斯·凡·德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纳粹政权的压迫下,最终于1933年包豪斯宣布关闭。
包豪斯的创立者格罗皮乌斯希望通过建立一所艺术与设计学院,以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实验的目的。虽然格罗皮乌斯在早期有着较为强烈的左倾色彩,但是在包豪斯的教育上,他一直坚持非政治性,他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想在这里建立一个非政治的社区,明确包豪斯的非政治基础。
格罗皮乌斯坚持自己的原则,提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并团结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一起创造新的实用而美观日常用品、工业制品、房屋。
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要求,包豪斯在教学上采用了“工厂学徒制”:学生入学必须经过为期半年的基础教育,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只有完成了基础教育后,学生方可进入工作室,接受为期三年的学徒制教育,成绩合格可获得“技工证书”,优异者则可通过考试进入包豪斯建筑“研究部”。
在格罗皮乌斯的带领下,包豪斯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1928年前后,他辞去了包豪斯校长一职,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九年,包豪斯从无到有,并成为了一个世界瞩目的设计教育中心。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并不是那么的尽善尽美,但却已经看到了实验的效果。
真正促使他离开的原因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希望早日回到建筑设计中,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行政上。
格罗皮乌斯离开后,校长一职由汉斯·迈耶接任。其实他最早推荐的是密斯·凡·德·罗,但很快被密斯拒绝了,因而才转向汉斯·迈耶。迈耶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信奉激进的功能主义。因此,对于迈耶来说,这真是一个天赐良机——可以通过包豪斯来实现他的社会主义实验理想。于是他立即接受了任命。
在迈耶看来:“艺术并不仅仅意味着美观,并不只是情感的表达,它仅仅代表了秩序。”
正是循着这样一种思想,迈耶对包豪斯的课程安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办学理念上更是强调功能性及实用性,科学性与政治性,从而使得包豪斯一方面充满了实验的兴奋,另一方面使学校受到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迈耶与格罗皮乌斯最大的区别在于迈耶不在乎学校的存亡,为了达到他的实验目的,他似乎宁愿牺牲包豪斯。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政治氛围异常浓厚,学生对于设计也逐渐淡漠,反而更加注重政治问题。
后来,学校和政府同时向迈耶施加压力,使得迈耶于1930年被迫辞职。
迈耶走后,学院交由密斯·凡·德·罗领导,他成为了包豪斯的最后一任校长。
密斯·凡·德·罗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他的任职却遭到了不少包豪斯学生的反对,他们指责他是一个“形式主义者”,只为少数富豪权贵设计住宅,很少考虑穷苦大众,有些学生甚至怀疑他的设计能力。
密斯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接手包豪斯的。对此前学院因为迈耶执政期间的失误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希望肃清学院的政治因素,努力把学院拉回正常的轨道。除清洗学校的政治左翼势力外,密斯还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体制的改造上,在他看来:只有建筑设计能够使设计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以建筑为核心,来凝聚其他专业。
1932年,纳粹进入德绍后,他不得不将学校迁移至柏林的一家废弃的厂房中,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希望将包豪斯改造成一所纯粹的设计教育机构。这种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立场,始终贯穿在密斯的三年校长执政期间。在包豪斯最后的几年生涯中,学院的重点基本上是建筑教育。
而当人们回首包豪斯短短15年的生涯时将发现,其发展的历程实为曲折、艰苦。虽然三任校长所秉持的不同立场和理想,使得包豪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都呈现了不同的思想面貌。我们能够从中发现,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执着的乌托邦式的追求甚至还有部分共产主义情怀始终贯穿整个包豪斯的发展。
包豪斯是一个宣言,它开创了一个时代。艺术与技术交织,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使得包豪斯呈现出一副丰富多彩的精神面貌。其中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奠定了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虽然没有如柯布、赖特一样鼎鼎大名的建筑师,包豪斯学校却也诞生出不少优秀的建筑人才。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对今天设计教育具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或许,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它不断开拓、不断发展的精神。
除建筑设计外,包豪斯还为工业设计、戏剧、纺织、金工、雕刻、绘画等诸多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整个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楷模。
明年正值包豪斯成立100周年,代表着现代主义设计教育诞生的包豪斯,如同一个源泉,最终席卷世界,无处不在,无人不知。
《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
版权声明: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除注明外,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张佳晶:龙南佳苑忏悔录
下一篇:随方逐圆:新南幼儿园 / 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