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王宝珍: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 | 有方讲座37场实录

王宝珍: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 | 有方讲座37场实录
林楚杰、赵筱雅 | 2018.05.16 11:45

2018年4月22日,有方论园讲座 | 王宝珍《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在有方空间举行。以下为讲座视频与讲座全文大略。

 

我之所以将讲座的题目定为《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有两个原因。一来,我希望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来分享和交流造园这件事。二来,当下很多正经的、专业的、学术的理论著作,我经常看不懂或看得不够兴奋,有时甚至看不进去,反而一些闲话、杂论、奇闻趣事看得特别来劲,对我做设计带来很大的启发。

 

言归“闲话”。一个是习巧,一个是引子。我们先看第一个闲话“习巧”。

 

 

闲话一:习巧

宜>美

在当下设计这个行当,大家最不陌生的一个字可能就是“美”了。我当初学设计时,许多人评论一个设计或画图的好坏优劣,经常会用到“美”这个字。我当时对此挺困惑,也挺好奇为何大家总用这个字来形容。在后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我对它的好奇心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在最能生产美女、美男子的戏剧行当里,角色被分成五大类“生、旦、净、末、丑”。当发现这一点时,我感到很兴奋,因为它并没有把“美”作为一个类别,反而把“丑”归到了角色分类里了。

 

回归到园林领域,相信许多人对北宋的画家米芾并不陌生。他酷爱石头,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太湖石时会作揖相拜,大家觉得他的行为非常疯癫,给他起了个外号“米癫”。米芾对太湖石评价时用到了“瘦、漏、透、皱”的形容词。唐代的白居易写过许多描述太湖石的诗句,用的是“清、冷、润、怪、老、丑”这些词。我带着好奇心继续深入,读到了明代郑元勋写的《影园自记》,里边写道“一花,一竹,一石,皆适其宜,审度再三,不宜,虽美必弃。”他在这里虽提到了“美”,却是“不宜,虽美必弃”。这样的描述,更加加重了我的好奇心。

 

13
米芾与白居易对太湖石的评价

我在北大跟随董豫赣老师学习时,受到恩师的影响非常大,从董老师那里传承了许多想法。当时给我们上课,董老师曾对明代计成《园冶》做了一个研究,统计了里边出现“宜”和“美”这两个字的次数,最后发现用“宜”的次数要远远大于“美”——“宜”和“和宜”一共用了77次,而“美”仅仅用了3次——分别是“恍来临月美人”“以全其美”“美竹”。

 

12
董豫赣老师对《园冶》里“宜”“美”二字的统计

提及“恍来临月美人”,我们不难想到跟美人密切相关的化妆悦容。清代卫泳在小册子《悦容编》的其中一章节“缘饰”里提到“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去相宜尔。”看到“淡妆、浓抹、相宜”这样的修饰词,我们很容易会联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事实上,在古代跟美女相关的化妆,用的也是“宜”字而非“美”。

 

第二句的“以全其美”,出自《论语·颜渊篇》里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凡是。”此处的“美”是与恶相对的。而第三句的“美竹”,形容竹子时用到更多的是“翠竹、修竹、秀竹”等,“美竹”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能够得出这样一个关系:“宜”的内涵要远远大于“美”,因为当我们在谈论“美”时,谈的是自我,谈的是本体。当谈论“宜”时,谈的是相互关系。如果我们希望跟他者建立一种比较好的、持久的相互关系,必定需要对这个本体和自我非常了解,否则将无法建立。

 

寻妙

在园林里并不常用美来评论,当用到它时,我们经常会加上后缀词一起使用,比如“美好”“美妙”——一个是女子,一个是少女。

 

计成在《园冶·兴造论》的开篇有两段非常重要的话,其一是“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其二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我们如果将其中的关键句子抽取出来,即是“妙于得体合宜”“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而得体,精而合宜”。首先,将这几句话作第一层编辑——出现的“巧”用一种颜色标明,出现“精”用第二种颜色标明,出现的“妙”用第三种颜色标明,似乎可以从中能够得出这样一个关系:巧是用来衡量因借是否得体的一个标准;而“精”是用来衡量体宜、合宜,是做得怎么样的一个评判标准。“妙”,则是与“精”和“巧”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也是评判的标准,因此人们经常会把这些词连着使用,比如“精巧、精妙、巧妙”。统计可以得知,在《园冶》里面“巧”跟“妙”各用了21次。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11
提取计成《园冶》里讨论到的相关句子
4
对计成在《园冶》里的相关句子进行颜色上的编辑

苏辙在《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里写道“画有四格,曰能妙神逸,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后人们在绘画、书法,甚至武术、军事领域内皆会用到苏辙的这个评判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苏辙在论述绘画和绘画评论的时候用了“能、妙、神、逸”从低到高的这四个等级,却也没有提到“美”这个字。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对文章的境界进行了区分,“心之所至,手亦至焉,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文章之化境也。”他对文章评论时,同样没有提到“美”这个字。

 

在苏辙与金圣叹的论述里,圣境对应妙品,神境对应神品,化境对应逸品。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14

5
苏辙的“能·妙·神·逸”四种境界 & 金圣叹里的不同境界

我们继续深究不同程度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里边提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做注的时候说“玄谓之深,妙者微之极也。”三国的刘劭在《人物志》里面的一节谈到,“微忽必识,妙也。尤妙之人,含精于内。”

 

妙指的是对精微关系的把握程度。如果一个人能把握住这种精微的关系,那他就是“妙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握住这种关系并且把它做出来,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妙品”,对应的是金圣叹提到的“圣境”。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17

14
妙 & 神

《周易》里面说道“阴阳莫测,谓之神。”《易经》提及“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韩康伯注曰,“神也者,变化之妙极。《黄帝内经》说,“变化莫测,谓之神。”不难看出,“神”即是能够掌握这种变化,进而随机应变。

 

同样,在书画文学、武学里也有相当多达到“神”境界的例子。比如,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中道:“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清初叶燮说道“杜甫,诗之神者也,夫惟神乃能变化。”戚蓼生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里面有这样一个记述,评价绛树和黄华这两个人“神乎奇技”——唱歌的绛树,能够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在喉咙,一种声音在鼻子。而书法家黄华,左手写楷书的同时能够用右手写草书。戚蓼生例举二例来说明曹雪芹之神。曹雪芹一支笔写出上千号人物,彼此性格鲜明,若是笔力不济的作家,写10个人恐怕已面目混淆了;《红楼梦》中文言、白话同时用,并涉猎各种文体,且无一不精。拿诗来说,“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等众多诗文不亚于唐诗,然曹公却不是以作者一己本体而写,乃是化为书中各个角色为之,恐东坡若能活至清代,亦会赞叹!同样,金庸在《笑傲江湖》里塑造了两个人物风清扬和令狐冲,风清扬提及,独孤九剑里,每一剑里面都有360种变化,每一种变化还能衍生出新的变化。

 

在“神”之上的,是“逸”对应的最高境界“化境”。明黄佐著《翰林记·习书》里提到“精能之至、出神入化者”,尽量把人为的痕迹去掉,让它变得浑然天成。在造园里,通过设计的智慧,把人工痕迹抹去,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苏辙描述的“能、妙、神、逸”这四个境界,在我看来,“神”“逸”这两种境界太高了。大多数人努力一辈子、甚至两三辈子都可能碰不到这个边。而“能”却又过于初级,就自己而言,我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去尝试着寻“妙”。

 

从“能”通向“妙”的过程中,或许存在一个中间的修行阶段“巧”。简而言之,在做设计时,若能多条线索同时并进(至少两条),通过努力若能拿捏出恰切的交合点,我们就能捕捉到“巧”,一个设计中若有众多的“巧”,我们就有可能逼近“妙”。历史上的田忌赛马、一举三役、庖丁解牛等典故,都是将“巧”拿捏得准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习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在脑子里绷紧一根弦,记得“大巧若拙”,提防“巧”沦落成为小伎俩的“佻巧”。

6
从“能”到“妙”,中间或许存在“巧”

 

习巧:以容园为例

经历了前面的铺垫后,我将以自己实践的一个作品容园为例,分享“习巧”的过程。

 

容园位于广西南宁一个住宅别墅区内,原本业主只是希望设计一面围墙,后来在我的争取之下,最终甲方同意在此造园。园子分成南园、东园、北园,以及连接两者的缝园,以廊道和水体相连。亭桥、水体、廊、窗洞、庭院,以及植物乔木等元素,共同构筑起容园这一设计。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44
容园一层平面图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45
容园-2.5米标高平面图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12
容园里不同位置的景致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09
容园里不同位置的景致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96
容园里不同位置的景致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87
容园里不同位置的景致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81
容园里不同位置的景致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76
容园里不同位置的景致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73
容园里不同位置的景致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50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53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56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070
容园里不同位置的景致

在去年出版的《造园实录》里,我展开阐述在容园设计里的“寻妙习巧”的六个方面,因为时间的原因,今天在现场仅讲述其中的一个方面“委曲求全,诱出景境”。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40
“寻妙习巧”的其中一个方面

从相地量体开始。基地条件平淡无奇,面临着诸多非常不利于造园的条件——南、北、西三南均临小区道路,北边的铁篱外是城市的滨江大道,而南边是小区的百米高层住宅楼,东西两边是相对于基地而言体量颇大的别墅,将基地南北均等二分。基地内可以利用的造园要素,除了南北将近3米的高差,再无其他。

 

10
相地量体
15
场地周边环境,别墅南侧

如何才能无中生有,激活“一池死水”,这是我在这个设计里关心的问题。

 

让我们将着力点先回归到园子的边界——围墙之上,进而围中取势。甲方之前在提设计任务时,明确要求了需要有圈围、防盗、利于商品房销售的视觉效果。我认为,在易绿的南方做圈围,保证园内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同时,还必须肩负诱发生活情趣的责任。关于防盗,通常的做法是把墙垒高并安插上玻璃渣和摄像头,但如果在容园里面这么做,恐怕无法谈及诗情画意。在我看来,建造围墙防盗的目标是让盗贼不易翻越,园林里可以有其他的办法实现这一目标——“悬挑”能够保证在墙不高的前提下加大翻越难度,园林里的复廊恰好可以满足。

 

“引廊入世”的做法,在容园里带来了四个好处,首先,它可以有效化解防盗、私密、卫生、屏俗、避雨等问题,其次它可以激出生机、诱出景境的潜力巨大,再者能够为邻里交流创造条件,最后还能够便于营造商品房销售所关注的视觉效果。

8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51
《园冶》里的篆云廊描述

计成在《园冶》里记载了他发明的廊子——“篆云廊”,并在里面说道,“廊者,……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斯寤园之‘篆云’也。”

 

在我看来,计成赋予了这条廊子“宜长宜曲”的鲜明特征。“山、水、花、壑”等是之所以那样弯曲所依随的形式,“蟠、穷、通、度”是不同的弯曲动作,最终达到了无尽通神的目的。

 

在南边的曲复廊里,我希望可以跟随计成描摹“篆云”,实现曲折尽致的效果。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52
曲折稳定与曲诱景致

因为廊子本身很细,如果按照直廊的方式去建造,廊子很难“站稳”。弯曲的处理带来的好处是“盘踞无忧”,达到曲折稳定。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的开篇,提出了评判园子的三个标准,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我将其中的“曲折尽致”解读为打通或实现疏密得宜,眼前有景的技术或者手段。

 

在具体的动作上,我们避让高楼停车场入口、放大成为凉亭、断开设门、掏空种上植物等等,利用曲的形式来诱惑景致的产生。

 

曲折尽致的另一个方面是曲风碎影。在一条复廊里,建造界墙并不难,比较难处理的是花窗,原因是这一基地的周边环境,与苏州园林相去甚远。当我反复思考这事时,觉得界墙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内外,而花窗的用意是“勾引”内外。一别一勾,不只是在视觉层面上产生了迷人的风景,同时还达到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通风要求。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71
曲风碎影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70
曲风碎影

我开始“得意忘形”起来,利用廉价的水泥砖砌筑成为镂空的花格子界墙,砌砖时要求工人让每一块砖跟另外一块砖衔接的酢浆不少于一公分。因为界墙的弯曲缘故,在不同曲率的地方疏密相间,当人处于远近不同位置时看到的风景非常不同。

 

我小时候成长于农村,当时的一些生活场景让我至今难忘。邻居瓦房的椽子顶部有一些小孔,麻雀会在椽子与垛墙交接的地方搭窝安居。然而,现在的城市里都是玻璃盒子和混凝土壳儿,根本没有地方给鸟儿的落脚处。在容园里,我以设计的方式为麻雀“造了窝”。

 

在项目最开始的时候,甲方收集了很多瓦片,并告知说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于建造。而后展开的曲复廊设计,为此创造出了一个机遇。我将廊子的梁上翻的做法,在廊顶带来了花池的池壁,然而直接暴露于园内人视线里的廊顶梁体,在视觉上显得过于简陋。我将瓦片叠砌成为鳞片状,在达到美观的同时,为燕雀造出“瓦屋”,它们可以在此安家,让园子鸟语不断。这个做法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防盗——瓦片虽然自立稳固,但如果贼打算攀爬进来园子,无法承担这般重量而坍塌的瓦片会砸中盗贼,而在此安家的麻雀也会吓着盗贼,正所谓“白天吟唱幽园、夜晚站岗放哨。”

 

在设计曲复廊的时候,我思考着如何让廊子在感知上可以更“轻”一些。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利用曲折的复廊,柔软的花墙,以及廊顶鳞次栉比的瓦片和长在上面的三角梅,带来了“轻”的效果,正所谓“曲柔济轻”。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72
曲鸣园幽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73
曲柔济轻与曲直之间

在过去,传统的廊子以鳞次栉比的瓦坡和柱子来承天接地,构景框画。但现在时过境迁,造园时面临的材料和工匠等有着很大差异。如何以现有常见的材料及结构方式,来构建诗意之廊,传情之物?

 

在容园这里,“异曲同工”的多种策略,最终实现了这一点。

 

第一个策略是“花环礼遇”。柯布在“新建筑五点”里提出了“屋顶花园”后,有位英国记者在报纸上发表诗句,称柯布给建筑“戴上了花环”。柯布用“花环”的形式巧妙地“置换”了传统建筑的拱券窟窿、陡坡斜面,成就了“新建筑五点论”的“屋顶花园”,赋予了钢筋混凝土平屋顶别样的风情。这也是为何我在看柯布的房子里,感觉里面存有古典的厚实和丰满。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84
花环礼遇

在容园这里,我原本打算在廊子的顶部种蔷薇,因为蔷薇是北方的植物,在甲方的推荐下改种三角梅。长得很高的三角梅,在一定程度上遮挡了外面的高楼,正所谓“屏俗避羞”,开花时还能招蜂引蝶。

 

在传统的廊子里,檐下会有花罩这一构件。尽管花罩并没有起到结构作用,却也不仅仅只是为了美,而是使得人们在廊子里前进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与风景之间的关系被“挑逗”了起来,人与景之间的关系不再直白,这样的感受有着花罩“勾引”的功劳。

 

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曲复廊,檐口本身是平整的,没有办法像传统的廊子那样加上花罩。如何让人在园里行走时,让人与景致产生挑逗的关系呢?从顶部搭下来的三角梅的枝条,实现了这一想法。当有风时,被吹动的枝条更是产生了半推半就的状态,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点。

 

在《园冶》里,计成说过很重要的一句话“佳则收之,俗则屏之。”俗往往指代的是城市、街道、老百姓、喧嚣等,而雅是以园子、幽斋、文人、安静、悠闲等为代言。之所以要屏俗,是因为大多数园子是在城市里建造的。“屏俗”,除了视觉层面,还有听觉层面。而“屏”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手段,是遮或挡;间接的手段是是疏导、转移和掩护。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90
屏俗的手段

容园南侧的高层住宅,对于园子的基地来说是压倒性的势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完全挡住它。我在设计上的第一个做法是“遮挡躲藏”,将这个廊子和亭子往高层的方向布置,带来的好处是人在里面行走或休憩时看不见那些高楼。

 

第二个做法是“一带碧云”。尽管高层住宅无法完全挡住,但如果在感知上距离变远,也相当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屏俗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传统山水画里得到启示。在传统画作里,如果希望在二维的画面上将前后物象的距离拉开,画家的手段之一是在它们之间设置云烟或树木。在容园里,廊子上种植的三角梅犹如“一带碧云”,不仅能有效拉开园子与百米高楼的感知距离,还能够有效地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93
传统山水画里的“屏俗”手段—— 一带碧云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200
一带碧云带来的“屏俗”效果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192
一带碧云带来的“屏俗”效果

第三个做法是“疏导转移”。尽管无法完全遮挡住高楼,但凭借树、竹子等植物的风情万种,足以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植物和蜂蝶身上,达到掩护园子的效果。

 

第四个做法是分而化之。如何处理园子与别墅的关系?我们采用了拆解、分化和隔断,在园子里设置了许多隔墙、影壁以及树木,让人在园子里行走的过程中,无法看到别墅的全貌。只留建筑的东西山墙部分,让人看到其全貌,并以爬山虎做引子,使山墙成为涧、峡的一部分,如此,其高、其大就高得其所了。因为,山峡本身需要大体量。

 

异曲同工的第二个策略是“偷梁换柱”。在传统的廊子里,顶部由很多的椽子和望板瓦组成,呈现出非常丰富的效果。如何在用混凝土建造的曲复廊平顶里,让廊子顶部显得没那么单薄呢?首先,我们采用“偷梁”做法——将梁上翻后得到了一个平整的廊顶,既而将顶部刷白,在特定的位置造了一条青溪,当光照到水面反射到廊顶时,产生出丰富的光影变化,在感知上也变得细腻了起来。而在“换柱”上,我与结构工程师讨论过后,决定用无缝的60钢管在里面灌上细砂混凝土,作为结构的支撑。细柱的处理可以“消化”廊顶花池身覆土对整个廊子的部分重量,在感知上变得轻一些。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217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218

9
容园里的“偷梁换柱”

异曲同工的第三个策略是束腰兼坐。古人把一个廊子的栏杆比喻成它的束腰,就像人的腰带一样。我觉得这点比喻得特别好。在容园里面,我做了一条白色的“腰带”。事实上,在设计的早期我将它砌成了像隔墙那样的花格状,发现处于前后关系的栏杆和界墙“糊”到了一起,最后与甲方沟通过后把栏杆改砌成实体状态,才把它“补救”了回来。

 

异曲同工的最后一个策略是悬之又玄。曲复廊的地板并非直接挨着水面,而是架空悬挑,把水“藏”起来的同时让廊子在感知上变得更轻。同样,在园子的周围,生长得很好的地漫植物也让廊子显得更轻了。

 

容园里曲复廊的设计,可以说是完成了我一个小小的梦想——“写意比兴,与古为新。”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225

11
悬之又玄

 

闲话2:引子

在中国的传统里,无论是中医的情治,还是药引子在药物本身之外的妙处,都有着许多不同的典故。不止于此,洒曲、红娘、戏曲话本中的“楔子”、引经据典、虚虚实实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把“引子”用得好时,能够带来非常大的妙处。

 

具体到造园的领域,引子有五种作用:戏剧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真假、小中见大、与古为新。

 

相信许多人对《桃花源记》入口处的描述并不陌生。留园在清光绪年间开的那个入口,起到的正是“桃花源引”的作用。许多人评论这一入口时,经常会说它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论还不够深入——如果仅仅停留于欲扬先抑的解读,那么我们在实际操作时不可能把它做得更加微妙。作为“引子”的这个入口,既然它涉及到欲扬先抑,那么“抑”到什么程度才跟里面的“扬”匹配呢?以入口空间里的小庭院为例,里面的堆石非常关键,是不是要堆石头?要堆多少石头?因为仅仅是“欲扬先抑”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将庭院内的石头移开,但这样的处理带来的体验感知上的厚度会逊色很多。“引子”引的是与山水的关系,让人在咫尺之地的园子里产生山水的无尽联想。无论是留园还是拙政园,当引子涵盖的面很大时,造园者会在里面留一个“缝”,它可以是一扇窗、一道门甚至其他,为后面出现的园子做一个伏笔,暗示情节。如果我们只讲欲扬先抑,并没有把引子的厚度讲完。

 

艺圃的入口,与留园或拙政园的处理有些不一样,特别有意思——它有两种进入园子的不同方式,两者带来的感知会不一样。尽管以目前的能力我无法将两者的区别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但这些年我一直在体会着。有一次,董豫赣老师还追问我到底哪里不一样。关于这一点,我会继续追问下去。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258
园林入口的“引子”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256
园林入口的“引子”

在传统造园里,于咫尺隙地里营造出“峭壁山”,同样有着“引子”的作用。

 

计成在《园冶》里提到,“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有人问他为何发笑?他回答“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他说“我现在造一个石壁,大家都说是好山。因为在山里面我们根本没办法看到一个山的大气象,当我们看到一个峭壁时,就觉得自己身处山林之中。”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面记载“高广皆过十仞,嶙峋崭绝,光怪陆离,大有峭壁悬崖之致”,在另外一处提及“凡累石之家,正面为山,背面皆可作壁。”

 

以上的三处描述,传达的都是同一个含义——让人看到局部,利用局部作为引子,进而联想到自己身处大山之中。

 

在《闲情偶寄》的另外一处篇幅里,李渔提出了另外一种峭壁山。“须有一物焉蔽之,使客仰视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岩之势,而绝壁之名不虚矣。蔽之者维何?曰:非亭即屋。”意思是当峭壁不够高时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一个亭子或者房屋的檐口压住它,让人看不到峭壁的顶。

 

在园林里,还有另一种峭壁山。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顶,但造园者会将它与毗邻的白墙之间的缝隙用抹灰填补实,让人觉得石头是从墙里长出来的,联想到墙壁背后有着无尽的大山。在我看来,这样的处理也是造园与雕塑的区分——造园是利用石头让人联想到山水,而雕塑是集中在了石头本身。在传统园林里,不少园子会用薄片石创造出这样的效果。然而,有些园子处理得并不是很成功。比如上海豫园,它在石头挨得很近的地方开了两个窗户,立刻就“露馅”了,让人发现后面没有东西。而在以山石著称的环秀山庄里面,当修缮侧边的石头时,会把石头与墙壁之间的缝隙填平,创造出墙外还有层层大山的联想。

 

有方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最终版 页面 259

1
峭壁山
2
上海豫园里面的石头与旁边的两扇窗
3
环秀山庄的石头与墙壁的交接处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还记载有一个策略“以土见石”,说道“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予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犹之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唐宋八大家之文,全以气魄胜人,不必句栉字篦,一望而知为名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要追求的东西。我之前读书时觉得李渔说得非常有智慧,后来逮住一次机会结合院子的围墙做了一个峭壁山。我跟建造的工人说,石头与石头之间、石头与墙之间的缝无论如何都要用土来填实,并且要用山皮土来填。

 

上述分享的东西,全部都是“引子”,我希望可以借此引出大家更多的讨论和话题。最后,引用计成在《园冶》里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寻闲是福,知享即仙”。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建筑师
有方空间
有方论园
王宝珍
视频
讲座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