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华公建一所
长春有其独特的历史记忆。在方兴未艾的城市转型浪潮中,建筑师该如何致敬历史、复兴当下、向未来转型?长春力旺广场的设计尝试对此进行解答。
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这场从东南沿海城市开始的大发展正浩浩荡荡地向全国铺陈开来。在这场历史性发展浪潮中,位于东北地区的长春的经济发展游离于第一梯队之外,其城市及建筑形象也鲜见于建筑设计主流媒体,独特的城市历史文脉渐渐被埋没。
早前日本统治时期留下的传统街墙式街道,与日后重工业发展造就的厚重、朴实的城市风貌相互交融,经年累月的平稳积淀造就了一个与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所脱节的北方老城。为了弥合这新旧间的隔阂,一种符合长春未来生活、具有新形态、新业态的新型建筑需要应运而生。
此外,随着长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对老城区内遗留下的大量珍贵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了日益加剧的矛盾。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这些长春的记忆载体和艺术瑰宝?建筑师面临着三个层面的问题:如何在限定尺度下打造呼应独特历史的城市形象?如何在大型商业建筑设计中营造友好的街道界面?如何在严寒地区设计并实现高品质的建筑细节?设计师基于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整体设计思路,以精细化设计与在严寒地区实现精细化的幕墙建造实践,进行了长春力旺广场的设计探索。
力旺广场项目坐落于长春市朝阳区前进大街与繁荣路交会处,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包含商业、办公、文化等多种业态形式。
在宏观层级下,建筑在西、南沿街面退让出公共广场,以契合城市肌理与功能要求,避免对城市道路产生压迫感。西南角的塔楼通过理性分割,化解了笨重的体量感,从而以不同的立面姿态与周围的城市环境进行对话。建筑试图与城市、交通、人流、文脉等元素建立多维度的关系。
依托城市“两横两纵”快速路、城市商业副中心、南湖公园的自然风景等众多优势,力旺广场以“长春南部标杆级城市综合体项目”为定位。塔楼设计从宏观角度出发,沿前进大街城市高架的西南角双塔形体简约而齐整,一体化建筑形象的强辨识度给予来往车流与行人深刻的宏观印象。力旺广场有着优良配置和极佳视野,两座百米级的塔楼成为了颇具形象号召力的区域级地标建筑。
在周围以小尺度建筑为主的城市环境下,力旺广场的大体量塔楼为避免显得笨重,通过体块的组合,化解大尺度的建筑体量,保证从主要角度均可呈现挺拔的建筑面貌。塔楼采用玻璃幕墙结合石材的形式,对应不同朝向的幕墙分为了三种不同的系统,立面丰富而统一,满足了不同朝向和视线下对建筑形象最优化的需求。
中观层级下,设计师在街道尺度中营造出具有历史基因和现代生活元素的综合性商业建筑形象。通过建筑立面的多样化传承、当地市民的积极参与,在建筑风貌和商业形式上实现了旧韵老城与时尚新城的结合。
长春近代的商业历史蕴含着“街墙”的基因,从长江路、重庆路、大马路等历史知名商业街的面貌分析中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