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拥有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路易·康在1961年至1982年间建造的国民议会大厦。然而,人们对从那时起就出现的当地建筑却知之甚少。像这个国家众多的河流一样,孟加拉国充满活力的建筑与景观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它植根于传统,并结合了对当地资源(如竹子和砖)的创新处理。
friendship centre by kashef chowdhury / URBANA ©iwan baan
在孟加拉国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工作绝非易事,该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三角洲,洪水是常有的事。恶劣的自然条件促使当地建筑师致力于教学与知识的地方性转变,他们设计了浮动的学校和医院、抗飓风的应急避难所、防洪的定居点来应对不可控的自然灾害。这些建筑不仅由他们设计,并且由他们建造。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当地建筑师始终关注孟加拉国文化,共同维护当地建筑的价值。
Reconstruction of karail and saattola slums
注重空间设计,关注建筑细节,这些务实而富有诗意的建筑力求在乡土传统与当代需求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力图不破坏国家的资源或是剥削其贫困的人民。孟加拉的建筑实践展现了就地取材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建筑意识,这一系列的做法甚至可以成为全球社区的典范。
今天的孟加拉国自1971年以来一直是一个政治独立的国家。一方面,它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悠久文化。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它是由一种动态的分离而推动的。由于理想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盛行,大部分人口(特别是建筑师和城市学家)正面临着严重的不足。不仅是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洪水泛滥,其庞大的人口增长和相关的农村人口减少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自由主义和新的世界秩序并没有让这个国家更易走出困境,它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在印度、中国和东南亚的涡轮经济体之间的界面上,具有战略上优势的廉价生产基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种种困难问题必须在当地解决,使孟加拉国现象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中的一个个案。这样,一个小国家的建筑想法就可以成为一个全球的建筑行动范例。
孟加拉国正在用他们的建筑与实际行动证明,建筑作为一门学科,能够对急需关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个不断扩大的充满责任感的建筑师群体正在为文化认同和解决当地的各类问题而努力。
参考资料:
1、https://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bengal-stream-book-review-bangladesh-iwan-baan-01-11-2018/
2、http://www.bmiaa.com/bengal-stream-the-vibrant-architecture-scene-of-bangladesh-at-s-am-basel/
3、http://www.sam-basel.org/en/ausstellungen/aktuell
版权声明:本文由有方整合编译;图片来自网络,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OPEN的项目与宣言:OPEN新书《Towards Openness》全球发行
下一篇:清华、港大、同济、香港理工跻身前20 | 2018全球最新建筑院校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