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类现役运力最强的火箭——重型猎鹰(Falcon Heavy)成功首飞并完成一级火箭回收。SpaceX和其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早在2011年,马斯克就曾大胆表达出自己想要制造拥有超强运载能力的火箭“重型猎鹰”的想法,2014年接受采访时更表示SpaceX的终极目标是在火星上建造城市。此前,马斯克曾说,他认为人类可在10年内登陆火星,如果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要远比单行星物种更好地适应未来。他计划通过运载火箭送更多人和飞船去火星。他想改造这颗行星,让其变得更适合人类居住,最终就像地球。
今天“重型猎鹰”的成功发射,再度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月球、火星......我们与宇宙的距离越来越近。本次发射之前,SpaceX推出的重型猎鹰概念片就搭配以 David Bowie 的《Life on Mars?》作为背景音乐,可以说是十分应景了。
如果有一天,在火星上生活成为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城市会呈现出什么样子?建筑空间又会被怎样设计?
早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中,带有强烈暗示意味的黑色方碑就曾给现实世界里的建筑师们带来诸多关于过去与未来、人造物与设计的启示。近年来上映的几部科幻大热之作,则更加具化了人类对在宇宙、外星球等空间中生活的想象。无论是形式感强烈、功能复合的宇宙飞行器,还是抵达其他星球后所建造的临时生活、生产构筑物,我们都可以感知到,距离外太空真的是越来越近了。
2013年上映的《遗落战境》可谓是将关于未来生活的场景设计做到了极致:兼具科技感和美观性的主角住所“天空塔”,有着美丽流线型,运动灵巧的蜻蜓形飞行载具“气泡船”等等。在云层上的天空塔游泳池中惬意地漂浮,远处翻滚的云层中不时传来雷声的画面,光是看着就已经十分吸引人。
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则要实际一些,为了继续存活坚持等到最终的救援,男主角在火星上搭建了一处类似“温室”的构筑物,种起了蔬菜植物。如果人类真的等到了能够移居火星的那一天,或许这些与生活本质息息相关的空间设计,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而早在50年前,这些极具未来感的建筑场景就已经被一些建筑流派将其描绘出来,并带来关于未来城市与建筑的热烈探讨。
比如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先锋建筑团队Archigram(建筑电讯派),希望可以从新技术革命的角度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主要成员包括Peter Cook ,Warren Chalk,Ron Herron等人。他们提出了未来生活的各种假想,包括“Walking City”(步行城市),“Plug-in City”(插件城市) 和“Instant City”(立即性城市)等。其中,“插件城市”是Peter Cook在60年代提出的一系列未来乌托邦城市的新设想中的代表作。它采用一种可变换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城市发展与变化问题。从带有高度技术化的网状构架到标有鲜明色彩的可插换式房屋的表现,传递了Cook所设想的城市,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机器的构思。
另一方面,曾担任过库伯联盟学院建筑系教授、实验建筑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Lebbeus Woods的作品,则带有强烈的实验性目的,勇于将建筑学描述为一种能够对人类进行改造并将他们从社会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潜力型工具。Lebbeus Woods的所有探索均以现实物理世界为基础,从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寻找例子,尤其着重探索受战争破坏的城市的战后重建工作,如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和萨拉热窝等。他的很多图纸为这类城市的战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实验性解决方案。试想一下未来在火星上建造城市,会不会也是这么酷?
作为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设计团队其中一份子的建筑师Jan Kaplický,他在1970年代及之后的一系列纸上设计,以及他创立的事务所Future Systems系列建筑作品,同样有着强烈的科技未来感。1999年时,Jan Kaplický与妻子Amanda Levete,更是凭借Lord’s Cricket Ground media Centre这一项目获得了当年的RIBA斯特林奖。
如果在火星上生活成为可能,谁会是那个最适合去设计人类未来生活空间的建筑师呢?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高技派的几位代表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等等。他们的作品在考虑到合理、高效与人性化的同时,推崇科技感与未来感。
罗杰斯设计的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的办公楼,拥有作为现代化办公楼拥有的一切顶级内部设施,只不过在外部毫不留情地将所有的结构、管线、楼梯暴露。中心的主要结构使用了厚重的钢筋混凝土立柱,在外部则大量采用了拥有冷峻色调的不锈钢和铝合金等金属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寒光闪闪,将高技派推崇的技术感和未来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福斯特在千禧年前后对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的改造工程,其室内让人仿佛置身于科幻片场景之中。
对于伦佐·皮亚诺的风格,一个极佳的例子是他的吉巴欧文化中心。皮亚诺在设计前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当地土著棚屋的传统建造方式、村落里不同种类功能建筑的布局、卡纳克族的生活习俗信仰以及当地的地形、光照、气候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最后的设计中面面俱到地对其一一作出回应。
这一系列外形看起来很科幻的建筑群,实际上非常可持续。这也是高技派近年来更加关注的一种建筑议题,他们的作品不只是拥有一个未来感的外壳,内部空间、功能等方面也经过人性化的设计,同时考虑到建筑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十年之前,人工智能AI、不带钱包出门这样的疯狂想法,在今日已经越来越普遍;而在今天看来,漫游太空、火星居住,这些看似遥远而疯狂的生活,或许就在下一个十年得到实现。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源网络。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上一篇:“重型猎鹰”之外,马斯克还是兼职建筑商
下一篇:在上海青浦,MVRDV将建“黎明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