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遇见最诗意的长眠

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遇见最诗意的长眠
Song | 李菁琳 | 2017.12.29 10:00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以其简约的设计风格,对自然与死亡最大程度的尊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墓园设计方式,是现代景观设计教科书式的经典之作。本文转载自公众号“CUSoon”,已获作者授权。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1
冥想地与倒影池

九月的一天,我从瑞典阳光明媚的西岸坐了一夜大巴到达斯德哥尔摩,直接从夏天迈入深秋。清晨六点的主火车站,让我看到了色调清冷、寒冷,真正的北欧。

 

而这个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郊的墓地,便是北欧景观的一个典型代表。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2
冥想地与十字架雕塑

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冈纳·阿斯普朗德( Gunnar Asplund)与西格德·劳伦兹(Sigurd Lewerentz)合作赢得了设计竞赛。1914年竞赛方案完成,1917年开始建造,直到1940年墓园正式对外开放,投入使用。设计者之一阿斯普朗德同年去世,后葬于墓园之中。

 

彼时的欧洲正处于一战结束后百废待兴之态,二十年代后各国经济开始恢复,现代主义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包豪斯校舍、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萨伏伊别墅等大量现代主义经典建筑都在这个时期诞生。而在林地公墓中,阿斯普朗德和劳伦兹置入了很多传统的建筑元素,让它更像是一个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发展中的过渡之作。

 

作为两个建筑师的作品,林地公墓的主导元素并不是墓碑或者教堂,而是由墓园中的植物、地势和轴线共同营造的景观。

 

His work lives on.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3
墓园平面示意图

从地铁站出来以后,不加犹豫就找到了通往墓地的道路——在墓地入口外有两排树阵,将人引至入口开阔的石墙。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4
墓园入口引导树阵关系图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5
地铁口通向墓园的引导树阵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6
墓园入口的石墙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7
墓园入口的石墙

沿着狭长的石墙甬道前行,便能望见了墓园的主体。

 

令人意外的是,场地的轴线并没有跟主建筑形成直接的关系。最长的一条轴线由场地最高处的冥想地(The Meditation grove)至墓地深处的复活教堂(Chapel of Resurrection),形成了一条视线通贯的长轴(Seven springs Way)。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8
墓园两条轴线构成非对称十字

设计者通过桦树、松树、云杉三种不同体量的树木,在这条主轴线上营造出一种渐进的沉重氛围。当哀悼者沿路前往复活教堂时,感受到阳光渐渐地消失在眼前,道路愈加黑暗,抑郁感也逐渐加重。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09
不同植物组合的主轴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0
由林地教堂出发的次轴线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1
主轴线的尽头——冥想地

而另一条轴线由林地教堂(Woodland Chapel)出发,与主轴线形成一个不对称的十字。一如墓园的入口、右侧的山丘和十字、左侧的墓地和教堂以及通向圣十字教堂的门廊——都采用了非对称的组织方式。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2
林地教堂,另一条轴线的起点

因此,英国建筑师托尼·弗莱顿(Tony Fretton)认为林地公墓的景观虽然有着强烈的象征性,却并没有强调某一特定的信仰。他甚至称之为“异教徒的建筑”。这与当时瑞典已经开始承认其人口信仰多元化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就在林地公墓完成后的十一年,瑞典将宗教自由写入了法律。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3
倒影池

位于场地高点的冥想地无疑是林地公墓的一个高潮。而倒影池则如同序曲与高潮间的过渡,这个长形水池将散落在几个方向的元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秩序。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4
冥想地、倒影池、十字架雕塑的关系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5
前往教堂的路标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6
教堂(墓园中有三个教堂,为整个墓园最主要的建筑)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7
教堂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8
教堂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19
教堂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20
教堂主建筑门廊雕塑

绕过倒影池,走向建筑师阿斯普朗德的灵枢,它的凝望之地,便是冥想地。这是场地中最为显著的场所,无论你走到哪里,一眼总能看到这群天边的孤树。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21
冥想地上一片孤树

我阅读这个方案时曾疑惑设计者对景观极为独特的想象,等我真正走在这片土地上时,才逐渐理解设计者的愿景。

 

瑞典南部风貌与中欧极为不同,地广人稀,地势多为连绵却不高耸的山丘。同时因地处高纬之故,黎明与黄昏都格外漫长。在山路上缓步而上,望见远处山坡上的树林在夕阳余晖中的剪影时——我明白了那并不是想象,而是对故园景观的凝练与重现。

 

在阿斯普朗德的灵枢之上刻着这么一句话:“His work lives on.”于长眠之地,永远凝望自己的毕生心血,何其有幸。

 

A time to born, a time to die.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22

 

说到墓地,难免谈及生死。人们往往觉得谈生死太沉重,所以总是讳而不谈。而在墓园中闲逛的时候,却让我看到了死亡背后不那么沉重的一面。墓园里的墓碑,甚少疏于打理。每一个都仔细装饰,装饰者非常真诚地用这些行动告诉逝者:“我们依然爱你。”——仿佛他们逝去的家人只是长眠于此。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23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24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25

 

在一些家族墓地的墓碑上能看到一个家族的涨落兴衰,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有一起白头偕老的幸福,而无论痛苦还是幸福,最终都尘归尘,土归土。“生有时,死有时”是圣经传道书中的一句话,虽然这章主要表达的是上帝才是命运的主宰,但单看这句话,却是对生死极佳的注解。

 

死亡本是每个人或远或近的终点,不必被看得如此沉重。

 

0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26
墓园俯瞰

科普时间:
1915年,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 Skogskyrkogården )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年轻的冈纳·阿斯普朗德( Gunnar Asplund )与西格德·劳伦兹( Sigurd Lewerentz )合作赢得了设计竞赛。
1917年,墓园开始建造。
1940年,墓园内三个礼拜堂与主火葬场建成,墓园正式对外开放。
1961年,墓园入口处西面的纪念花园建成开放,至此墓园所有景观与建筑设计全部建造完成。
1994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列为第558号遗产,是当时仅有的两处来自20世纪的世界遗产之一,也是当时最年轻的世界遗产——从完全建成到入选仅仅过了33年。

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以其简约的设计风格,对自然与死亡最大程度的尊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墓园设计方式,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教科书式的经典之作。

资料来源:

http://www.08kan.com/gwk/MzA4NjM2NTA5MQ/204590703/1/b4227c44d9bc5af15ed744396a8c3f47.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kogskyrkog%C3%A5rden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豆瓣作者@Helicopter,微信公众号“HelicopterInTheAir",已获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城市游记
斯德哥尔摩
旅行
景观设计
林地公墓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