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二战…作为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都,罗马有太多可以说的故事。本文作者结合旅行前后看过的电影和书籍资料,以时间为轴来串联罗马众多经典建筑,实景图片为个人所摄,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文转载自豆瓣作者@Helicopter,已获授权。
To Rome,致敬罗马! To Rome,去罗马吧!
在君士坦丁迁都伊斯坦布尔之前,罗马经历过共和制、帝制,从信奉众神、无比开放,到最终选择基督教。这段历史神奇有趣,建筑上有种种创新,审美情趣上兼容并蓄。而前者,可谓这时期的观看重点。
在进入主题前,有必要指出罗马建筑最独特的元素:拱。
拱并不是罗马人的发明。但有赖于公元前一、二世纪开始,混凝土的大量使用,罗马人使拱形(arch)、拱顶(vault)成为了建筑的基本元素。罗马建筑因此突破了柱-楣(post&lintel)这种直线结构及其在承重上的限制,使曲线和高层成为日常。
与其他文明一对比,感受会更深刻。
埃及人是巨柱爱好者,然而尽管有能力建造出更粗更高的柱子,表面看起来宏伟,却是以挤压内部空间为代价,室内依然昏暗。
希腊人用矮台(podium)提升建筑的高度,用洁白的大理石造出了简洁轻灵的柱子,空间显得更明亮开阔,却依然局限于直线。
以此为参考再去看古罗马建筑,便会有了新的视角。罗马人用他们得天独厚的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和承重能力优越又优雅的拱,带来了巨变。建筑从此不只是「体积」(mass)的累加,还是「空间」(space) 的构成。
再来一组其他大陆的文明作为对比。
吴哥窟著名的城门虽然也是拱,但使用的是层层堆叠的叠涩拱(corbel vault),承重能力、弧度有限。而时间上已经比古罗马晚了1000年左右。
墨西哥的Uxmal神庙是叠涩拱另一典型。建造期也在公元后8、900年。拱笨拙,空间逼仄。
有了拱这个基本的观察视点,再去看看具体的罗马地标——
位于Palatine山和Capitolin山之间的罗马广场,始建于公元前,建筑来自不同时期,横跨数百年。如今只是废墟一片。
是一大片才对。
昔日这里曾是最繁盛的市民广场。“Forum”一词便起源于此。电影《罗马浴场》(哈德良时期,117-138 AD)和《角斗士》(奥列里乌斯后期,180 AD)都曾出现其盛景。
《罗马浴场》是在罗马一个著名影棚拍摄的,对于市井风貌的还原细致有趣,比如这街景,有小贩,也有聚集在一角听着白袍老人演讲的人们。
下图正中的凯撒神庙于42BC开始兴建,是罗马广场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如今已不复存在。这座神庙有着所谓的传统建筑结构:立于矮台(podium)之上;单一的立面(facade)和台阶;起支撑作用的柱子阵及门廊。
前景的砖瓦所在是凯撒神庙原址,远景是公元后修建的Antoninus神庙,有着相似的结构。
凯撒神庙内曾有一幅著名的壁画《贝壳中的维纳斯》,原作已殁,但庞贝的有钱人在自家别墅里做了拷贝版本,使其得以流传。这幅画出现在《罗马浴场》的片头时,不禁令人微笑。
1400多年后,波提切利复兴了贝壳中的维纳斯,却有了完全不同的美感和动感。
Basilica是罗马人创造的一种长方形公共建筑,历史上最早的「会堂」。下图左侧的建筑是修建于179BC的艾米利亚会堂(Basilica Aemilia),每层各有16个漂亮的门拱,内有雕像。由于有拱顶起承重支撑作用,柱子在此纯属装饰,柱体只有表面那一半。这也是反映罗马建筑进化的特点之一。
如今只剩下石墩子,春天时候,开满了红罂粟。
而罗马广场东北角,还可见312AD完工的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虽然建筑主体在多次地震中摧毁,留下的三个巨型空间,高挑开阔的内堂,依然令人惊叹。
Basilica是后世的基督教堂雏形,只不过入口从矩形的长边换到了短边,并有了宗教意味。
下图美丽的贞女之家(House of Vestae)也曾是一个多层建筑。这个景点展示了罗马人对空间的又一创造──Atirum(中庭)。开天窗的中庭为室内注入光线,又设有采集雨水的水池(impluvium)和喷泉,使其成为社交娱乐空间。
在砌墙技术上,罗马人有三种基本法。下图所见是最普遍的Opus latericium/testaceum:
还有一个有趣的建筑细节在于柱子。希腊的柱子都是高贵的真·大理石,罗马人很喜欢但缺乏材料,所以会用灰泥涂料(stucco)来制造仿大理石纹理的效果。
隔了一条街的图拉真广场,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采用了桶拱的同时,整体又弯曲成管状,how smart!
圆形剧场是希腊人的发明。早在公元前9世纪,卫城就有了酒神剧场。但由于建材是沉重的石块,剧场必须依山而建。
到了罗马时期,有了混凝土,可以选择在城市任意角落建造这娱乐中心。
作为罗马城的绝对地标,这座完工于96AD的建筑,结合了权力、暴力、娱乐。每部关于罗马的电影都无法不予以注视。
当年每个门拱里都有雕像,包括众神、皇帝、运动健将等。每层的柱子样式各不相同。柱子在此处同样只是装饰。
可以看到贴在墙面的只是半根柱子。
电影《角斗士》里面,有很多斗兽场以及角斗士的复原场景。
下图手指指的是奥古斯都铜像。他是罗马结束共和制后第一位皇帝,August(八月)的来源。在梵蒂冈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这尊雕像的石像版本。
当年——
如今——
当古罗马王朝结束,斗兽场渐渐长草,历经多次地震劫难,1451年,一位教宗从那里运走了2000多车的石头去兴建新建筑;1750年代还被当做牛栏。直到19世纪晚期,价值才被重新挖掘,并成为旅游名胜。
在斗兽场可买到印有凯撒名言「我来,我见,我征服」(veni, vidi, vici)字样的笔记本哦。
罗马广场东连斗兽场,西至Capitoline山。山上的Capitoline博物馆也是不可错过。罗马人对希腊遗风非常追捧,因此古罗马时期的馆藏,以几座希腊化风格(hellenistic)的雕塑最为著名。
走进内庭便可看到君士坦丁大帝巨型雕像「残骸」。包括有着双下巴和卷毛的脑袋,指向天空的食指,壯臂和大脚丫子。它们原本置于上文提及的罗马广场的Basilica of Maxentius。
费里尼《甜蜜的生活》一场派对戏中也出现了君士坦丁的大脚丫和半边脑袋。但这场戏是在卡拉卡拉浴场遗址拍摄的,估计只是道具......
而电影《绝美之城》有一场夜游Capitolini博物馆的戏。在幽暗的橘色灯光下,镇馆之宝有了别样的历史魅力。
入口处是大洋神,公元后一世纪左右的作品。喷泉是后来所加。
《Capitoline的维纳斯》,罗马人基于一件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雕塑创作的作品。创作者Praxiteles是第一个塑造真人大小全裸女雕像的人,那个作品因此非常有名。哈德良也在自己别墅里拷贝了一件。而罗马人的这件高仿品,维纳斯遮住了关键部位,显得更保守,也是后世仿造中最著名的。「Capitoline的维纳斯」已成为这种造型的维纳斯像的代名词。
《垂死的高卢人》。又是一件罗马人仿希腊风格的作品。因其对于痛苦的表现而著名。
Pantheon,顾名思义,是古罗马信奉的众神之殿堂。由奥古斯都的阿格里巴将军初建于27BC,但遭遇大火。到了热爱建筑的哈德良时期,于125AD重建。尽管哈德良对最终成品贡献良多,还是在山花上保留了阿格里巴的大名:“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
众神殿后来曾被改为基督教堂,还一度被加建不知所谓的钟楼…如今是许多名人墓所在地,例如拉斐尔。殿前的喷泉是1575年加建的,原本是一个矩形大广场。
电影《天使与魔鬼》里,教授的解谜从这里开始。透过好莱坞的豪华俯视镜头看看吧:柱廊(portico)加圆厅(rotunda)的设计,被后世许多建筑所借鉴使用。圆形穹顶直径43.3米,最高点也是43.3米,是正方形中完美地放入圆形。
开创性的天眼 (oculus),藻井的使用,高超的建筑工艺…美感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对比下埃及的Kaak神殿和希腊的卫城,便知其进步之大。
如今,众神殿已成一神殿。
众神殿还示范了拱的另一种作用:卸重。在外面可以看到圆厅外墙上的暗拱。
罗马人另一惊人的建筑成就,是曾解决百万人供水使用的伟大工民建——水渠。在庞贝可以看到地下水渠,而罗马市郊则有巨大的高架水渠遗址。而这一切都发生在2000多年前!
水渠又是活用拱的好例子。科教绘本大神David Macaulay有一本讲述古罗马城市的City,有很简明清晰的介绍。
有了水渠,才有各式各样的喷泉,以及罗马人喜爱的浴场。
参考资料
耶鲁公开课之古罗马建筑:oyc.yale.edu/history-art/hsar-252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豆瓣作者@Helicopter,微信公众号“HelicopterInTheAir",已获授权。
上一篇:2017全球建筑“大”展览
下一篇:中国最美建筑旅行手册 | 有方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