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双学堂”评论工作坊开放申请报名。截至12月4日24点,共收到50份申请。
12月6日,经招募评委史建、朱涛讨论及多轮评选,综合对各报名者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理论素养、写作能力等的多方面评定,最终确定10位入选学员:陈相营、丁博、傅嵌华、胡佳林、姬远嵋、金舜华、刘星、王伟鹏、徐蜀辰、袁丹龙。
招募阶段,有方动员了全国54所高校的联络员张贴海报,包括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此外,“建筑师的非建筑”“《建筑技艺》杂志”“AC建筑创作”“三开间”“archrace”“有方空间”“行走中的建筑学”等7家建筑媒体也纷纷对评论工作坊学员招募进行了报道。
本次“深双”以“城市共生”为主题,并将主展场选定于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共生合体的南头古城。工作坊主题为“展览的观法”,导师为王璜生、唐克扬、史建、朱涛。
“观法”,泛指观察和思考事物,从而能“参透”某些道理的方法。本次工作坊旨在通过一系列公共讲座和内部讨论会,帮助10位学员在充分研究双年展的总体策展思路和仔细观看展览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鉴赏品评双年展的视角和路线。比如,学员们可以选择以展览场地、方式、内容,或展览运作机制、展览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展览作为空间再现与实际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等等议题为线索,运用形式或社会分析的理论工具,重新梳理双年展,整理出自己的游览主题和线路。
在50位申请者中,25位为建筑系学生,占总人数的50%;17位职业建筑师的参与,占总人数的34%。此外,申请者中还有5位包括公务员、艺术评论工作者在内的非建筑业从业者,及3位非建筑系学生。
在地域分布上,申请者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德国、瑞士、荷兰、美国、日本等地。
本次学员招募共经过3轮评选,才得出最终名单。第一轮为初选,从50位申请者中择出20位;第二轮为中选,从20位中择出12位;第三轮为最后定夺,确定最终入选评论工作坊的10位学员名单。
12月15日,“深双”展览开幕。12月16至19日,工作坊将在双年展主展场——南头古城——进行公开授课,形式为公共讲座。讨论结束后,入围的10位评论工作坊学员将进入与导师的讨论环节,并于12月30日提交个人成果,提供一种独特“观法”。
陈相营
南京大学建筑系在读研究生
作品:《建筑师华揽洪》《迈入城市综合体的“多功能建筑”》
丁博
爱丁堡大学理学硕士,制作人&演员,议题社主理人
作品:《舞台为我们而建》《评冯晨个展》
傅嵌华
山东建筑大学学士,城市规划师,模拟类游戏死忠玩家
作品:《消失的天际线》、绍兴市城市规划手绘宣传册及多媒体展示
胡佳林
东京大学建筑学工学硕士
作品:《隐匿的时间性轴线:月与桂离宫》《风景的构筑:桢文彦与代官山的25年》
姬远嵋
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刘宇扬建筑事务所设计研究助理
作品:《Max Dudler在德国的三座图书馆建筑》《问世间是否此楼最高》
金舜华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在读研究生
作品:《透景画—— 一种观看的历史》《色情与死亡的超越:安德烈·马松与乔治·巴塔耶的交往与创作》
刘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生,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作品:《绘画与建筑——当建筑大师帕拉斯玛“相遇”绘画杰作》《建筑图像的身份表达——论20世纪中期芬兰国际建筑展览中的图像处理》
王伟鹏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
作品:《洞见还是吹捧?——文森特·斯卡利评罗伯特·文丘里》《建筑史学家和评论家文森特·斯库利》
徐蜀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生,ETH未来城市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时代建筑》杂志兼职编辑
作品:《包容与多元——国际语境演进中的2016阿卡汗建筑奖》《城市因何而繁荣——数据和性能导向的城市设计》
袁丹龙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在读研究生
作品:《山地城市剩余空间活化利用策略初探》《拥挤文化证明境下的摩天楼酒店综合体——重庆解放碑威斯汀酒店》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林栖谷隐:重构场地要素/素建筑
下一篇:众空间:轻盈的预制结构文化中心/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