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罕布拉宫,一座建于13世纪的阿拉伯宫殿,矗立在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的南端。当年的摩尔人,正是从非洲,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这片毗邻阿拉伯世界的西班牙的国土。这里曾经是一座罗马的军事要塞,因此从格拉纳达城远眺山崖边的城堡,只是一组封闭而粗糙的红岩外墙。这座被世人忘记了许多年的废墟,直到在400年后的13世纪,才在摩尔人统治者穆罕默德一世的整修下重见天日,而在当时,这片占据着欧洲领土的王国是:格拉纳达酋长国(Emirate of Granada)。
阿尔罕布拉宫的宫殿部分以阿拉伯人的Nasrid宫和欧洲人的查尔斯五世宫为主。
这座军事要塞直到1333年才成为皇室城堡,但摩尔人的苏丹在这座美丽的宫殿中只享受了一百多年的时光。伊莎贝拉一世在1492年以征服格拉纳达王国为标志,完成了基督教复国运动,统一了西班牙,而阿尔罕布拉宫也就成为西班牙王室的宫殿,真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阿尔罕布拉宫的新主人保留了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原貌,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新添了文艺复兴式的宫殿——查尔斯五世宫。
图右侧马上二人即为当时的西班牙统治者伊莎贝尔一世和费迪南二世夫妇,他们二人统一了西班牙,并开启了西班牙帝国的盛世。
查尔斯五世宫的主人是西班牙帝国国王卡洛斯一世、伊莎贝尔一世的外孙,亦称神圣罗马帝国国王查尔斯五世。查尔斯五世时期的西班牙帝国是欧洲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因此,阿尔罕布拉宫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宫殿,而更像是一座长年累积组成的城邦。从最早的军事堡垒,到摩尔人建造的Nasrid宫殿,再到晚期西班牙人所建的查尔斯五世宫,阿尔罕布拉宫一直在被不同的主人重新装饰。在早期建造这座阿拉伯宫殿时,甚至曾有一座专为容纳服务王室的工匠和士兵生活居住的宫内小城。
阿尔罕布拉宫的伊斯兰艺术精华即为Nasrid宫殿,由四座规模不等的内院组成,即桃金娘内院,狮子院、林达哈拉内院和较小的雷哈内院。桃金娘内院的主体建筑被称为使节厅,苏丹在这里接见外国大使商讨国事,是阿尔罕布拉宫的第一进院落也是王国政治的门面。狮子院大概是宫内雕饰最丰富华丽的地方了,以院中央的狮子喷泉而得名,泉水从狮子口中喷出,从四条水渠分别流向四面的走廊。规整的矩形院落环以124根大理石柱,每一面都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厅室。林达哈拉内院是苏丹日常的生活区,也是唯一一座有泥土气息的花园,与精致小巧的雷哈内院仅隔一座门洞,往来自由。从雷哈内院的廊桥上,能俯瞰整座格拉纳达城,这座廊桥通往苏丹王后的梳妆阁。
在伊斯兰教义中禁止偶像崇拜,因此伊斯兰的建筑装饰以植物为主,狮子喷泉是一个罕见的特例。
这里曾经是宫内最血腥的地方,国王听信谗言在此杀死了36位武士和宫廷里的亲戚。
格拉纳达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石榴”。阿尔罕布拉宫就是这样一颗石榴:拨开粗糙的外皮,才能见到其内部的质洁与华丽。
可以想象阿拉伯人穿着白色的长袍,露趾的凉鞋,从容、优雅地走在水院洁白的大理石铺地上,这样的场景不禁让我一下想起了下面这个人:耶稣。
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欧洲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是既有历史重合又有教义对立的宗教,当我们在读《圣经》时,那种故事场景在欧洲的城市里是找不到的,但却能在这座阿拉伯园林里找到。《旧约:申命记》,在上帝对摩西的应许中写道:
“你要谨守耶和华,你神的诫命,遵行他的道,敬畏他。因为耶和华,你神领你进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从山谷中流出水来。那地有小麦、大麦、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和蜜。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无所缺。”
无论是服饰还是这些植物,都是在气候温暖的阿拉伯地区的典型特征,而水对于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来说,无疑是上帝最珍贵的恩赐。因此,在阿尔罕布拉宫的园林里,水、植物和阳光才意味着美好、幸福和奢侈。这与欧洲拥挤的街道,高耸的教堂是孑然不同的世界,但无疑这里才更接近上帝所许诺的人间乐土。据《圣经·旧约》记载,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以实玛利,犹太人的祖先是以撒,以实玛利和以撒同是亚伯拉罕之子,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同属“闪族”的分支。在基督教信仰中,亚伯拉罕是信心的楷模;《古兰经》中则称亚伯拉罕为“众人的师表”。因此,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同是兄弟,这一对兄弟的纷争已经有一千四百余年了。
在今天整个欧洲陷入难民和恐怖危机的时候,阿拉伯世界似乎成为一片被抛弃的土地,黄沙漫天的世界,充斥着战乱、饥饿和贫穷,并使接壤的欧洲陷入难民危机和对恐怖袭击的恐惧中。正因西亚与欧洲在地缘、文化上的不可分割,使得身处东方的我们很难理解欧洲人在对待难民问题上的慷慨。西亚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在西罗马帝国覆灭以后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而这段时期恰是阿拉伯文明的盛世,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如饥似渴地学习周围文明的知识,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为之后的文艺复兴保留延续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体系。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Recuerdos de la Alhambra)是西班牙作曲家、吉他演奏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的一首吉他名曲。一直以来,这首曲子为众多吉他手必练的古典吉他独奏曲。此曲据说是塔雷加于1896年在来到阿尔罕布拉宫时,由于夕阳的映衬,宫殿显得分外美丽,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不朽名曲,并取副标题为“祈祷”。
在被800多年前阿尔罕布拉宫的美丽折服之余,她至少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一种良性的文化一定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基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文明一定更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西班牙的统治者宽容地保留了这些入侵者留下的文明,给予西班牙不同于欧洲任何其他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又在殖民帝国时期传播至南美。或许,如果没有像阿尔罕布拉宫这样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文化遗产,就不会出现如毕加索、高迪、达利或马尔克斯那样离经叛道的艺术家。
另一方面,在这个全球融合又充满偏见的时代里,对于异域文化的欣赏始终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对方最好的方式。在对这些不同文化所创造的美的惊叹中,人类终将打开彼此的心结。
作者简介
树下小人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在读硕士
曾实习于王灏/润建筑事务所
在九樟学社勤恳工作的小学生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表,禁止转载。
上一篇:向内的花园:巴拉甘的世界
下一篇:青年王大闳及其台北建国南路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