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1987年巴塞罗那之春:一个欧洲建筑奖的野心正在崭露

1987年巴塞罗那之春:一个欧洲建筑奖的野心正在崭露
林楚杰(有方) | 林楚杰 陈淑妍 | 2017.05.26 14:45

编者按:2017年的密斯·凡·德·罗奖(以下简称密斯奖)的最终角逐,在5月中旬终于尘埃落定——荷兰阿姆斯特丹的deFlat Kleiburg改造获得了今年的密斯奖。恰逢密斯奖的第30年,今年的颁奖典礼将于5月26日在由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内举行。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1
巴塞罗那德国馆

这个在1929年建造的临时建筑,如今却成为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纪念碑;1980年代以它的复建为契机而成立的基金会,及随后延伸出来的欧洲当代建筑密斯奖,影响了欧洲近几十年的建筑话语。借此机会,一起重返加泰罗尼亚的巴塞罗那,走近密斯奖,走近德国馆的前世今生。

 

 

大时代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2
西班牙地图,橙色区为加泰罗尼亚地区及巴塞罗那

在展开对德国馆的讨论之前,需要先了解大时代背景下的巴塞罗那:1888年,巴塞罗那凭借该年的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这座加泰罗尼亚城市的雄心与现代,加泰罗尼亚本土的建筑师也以此作为窗口,向外界传达了属于这片土地的建筑宣言。尽管因为投入过多而带来很大的亏损,这座城市呈现出来的活力却一直没有消退,她那在时代中落寞已久的古城亦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征程。1913年,巴塞罗那开始筹备将于1917年举办的新一届博览会,当时的主题为“电气时代”,目的是为了展示巴塞罗那电气化和工业化的全新进程。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次博览会最终不了了之。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3
巴塞罗那博览会鸟瞰,1929年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4
博览会上距离德国馆不远处的爱奥尼柱列,1929年

随着一战的平息与远去,巴塞罗那终于在1929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世界博览会。这一届博览会延续了“电气时代”这一主题,灯光的展示成为了本次博览会的主旋律。然而,灯光的突出与绚丽依然无法掩盖这一届博览会在展馆建筑设计方面的保守与拙劣——在作为世博会展场的巴塞罗那蒙锥克山上,满眼望去的皆是历史折中主义手法的建筑,它们以现代建造的方式迅速落成完工。这样的建筑群像,更是凸显了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与周边建筑的“格格不入”。

 

 

先锋亮相,颠沛流离

作为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国国家馆的选址最初并不在西班牙民俗村坡下的角落里,而是与法国馆共用场地。密斯于1928年6月7日与9月19日先后两次到访巴塞罗那才选定了如今所在的位置。从新场地的确定到场馆建成开幕,密斯和他的团队只有短短9个月,而根据密斯档案馆的记录,德国国家馆的实际建造时间只有短短3个月(1929年3月至5月)。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使得德国馆的设计、选材、施工、收尾等工作都异常紧张、意外频出,开幕时仍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记录性资料的不完整更是能被理解。即便如此,该作品在现代建筑史中的里程碑意义依然无法撼动。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5
巴塞罗那博览会鸟瞰,橙色标出处为德国馆,1929年

在功能上,德国馆被设定为一个展览空间,但事实上,放置在其内部的艺术品,除了一座雕塑和几件密斯设计的家具之外就别无他物,这样才使得建筑本身从内部连续开敞的空间中凸显出来。此外,展馆的平面非常简单,东西向近似矩形的轮廓。展馆基座尺寸大小为56m、62m x 18m、48 m,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它由天然石灰石贴面,并且其中放置有一个主展馆、一个辅助用房和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值得一提的是,小水池中竖立着由格奥尔格•科尔贝(Georg Kolbe)创作的雕塑作品。在主展馆中,建筑师使用了8根镀铬十字形截面的钢柱,并由他们支撑起整片轻薄的屋面,使得主体覆盖部分的结构和围护能完全分开,起隔断作用的墙体自由穿插于十字形的钢柱中,并支撑在矩形屋面下。隔断分别采用阿尔卑斯绿色大理石、提诺斯绿色大理石和产自非洲的金色缟玛瑙干挂,这些石材的尺寸规定了整个空间的高度限制。灰色、绿色、白色和半透明等多种类型玻璃的使用,充分体现出密斯对玻璃的兴趣与心得,也最终塑造出一个完全流动的开放空间。德国馆开幕当天,项目总负责人施尼茨勒(Schnitzler)将密斯作品中的严谨和清晰比作为能代表新德国精神的“新事物”。[1]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6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7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7-1
德国馆内局部与雕塑作品

作为其中一个推动欧洲“新建筑”(New Architecture)风潮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德国馆以其先锋、前卫的设计,使得博览会上那些累赘繁杂的建筑黯然失色、望尘莫及。

 

德国政府之所以选择密斯作为德国馆的总设计师,与密斯在1927年期图加特联盟展览会上出众的表现不无关系。1928年时,德国政府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以及德国展区内所有建筑的艺术设计都委托给密斯。为何是密斯而非其他建筑师?一来是因为密斯在当时的建筑界已有足够的知名度;二来德国政府十分欣赏密斯不拘泥于陈规条框的设计,并认为他的设计理念和德国政府价值观非常契合。事实上,在1924年开始,实行道威斯计划的德国经济开始慢慢复苏,他们希望这座德国馆可以展示整个国家新的形象,新的场馆也应该“向新的时代发出呼唤。”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8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09
从街道上望向德国馆,1929年

这一委托对于密斯来说,自然是展现个人才华的大好机会,然而机遇与风险兼具——他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设计并建造完成德国馆。值得一提的是,密斯最终选择的场地位于博览会主要景点“西班牙村庄”的路线之上。由于地形的高差,参观者在上台阶进入德国馆后,无需再下台阶便可从与地面持平的出口处离开,然后前往“西班牙村庄”。密斯的用意并不难揣摩——这个相比于建筑本身而更像是一个展品的德国馆,可以成为参观人流的视觉焦点,以及中途歇息停留的地方。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0
世博会上参观的人们,1929年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1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2
世博会上德国馆的室内与参观者们,1929年

1929年的今天(5月26日),可谓是密斯人生中辉煌的一天。在这个日子里,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及王后尤金妮亚,来到刚刚竣工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现场,在用黄金做的书页上署下姓名。戴着高帽出现在现场的密斯,自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即便在当时的媒体上曝光报道并不算多,德国馆依然以“less is more”的理念和它背后耀眼的光芒震惊了当时的国际建筑界。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3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4
西班牙国王与王后在德国馆的热闹场面,1929年

然而这样的辉煌并没有延续下去。无可否认,在当时,德国馆仅仅是一座临时性场馆,以至于在世博会结束之时,它的去留一度成为当时的问题。在博览会的后半阶段,德国政府对其进行了拍卖,然而直到最后,买家并没有出现;与此同时,世博会组委会并不愿意出资购买这座建筑。无奈之下,1930年,在距离建造完成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德国政府只能将它拆卸并运回德国。

 

1936年,西班牙开始了内战以及漫长的战后封闭式佛朗哥独裁时期;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大陆一直处于炮火连天的状态。1938年,密斯离开了欧罗巴大陆并移居美国。身处战火连绵的大时代,放置于某个角落的德国馆也似乎被人们遗忘了。辗转流离在各地的从德国馆拆卸下来的材料,最终只能成为宣传电影上演时的布景装饰或是某个部委大楼的地面铺地……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5
戴着高帽出现在开幕式上的密斯,断然不会想到德国馆的颠沛命运

 

漫漫重建之路

二战平息之后,身处和平年代的西班牙人终于想起了那座在二十年前让巴塞罗那变成国际焦点的德国馆。这一时期,一个无法忽视的人物是西班牙建筑师奥里奥尔·博伊加斯(Oriol Bohigas)。1955年,博伊加斯首次提出了重建德国馆的计划,提议用巴塞罗那某座仓库的钢料来对其进行重建。1957年时,博伊加斯托人给身在美国的密斯写信,并向他提出德国馆的重建申请。密斯非常满意,并在回信中阐述了当时的设计意图,同时提醒博伊加斯,即使是重建,它依然是个高成本的项目。遗憾的是,此时的重建提议并未得到巴塞罗那政府的支持。即便如此,随着消息在巴塞罗那的扩散开来,“德国馆重建”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长斯话题。1967年,恰逢世界住宅和都市主义大会在巴塞罗那召开,巴塞罗那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对德国馆进行复建。密斯提供了德国馆的图纸和模型以示支持,但由于资金问题,重建计划再一次搁浅。1969年,密斯逝世于美国芝加哥。

 

1970年代,关于德国馆重建的研讨会并没有停息。1979年,有人再次提出德国馆重建集合,然而依然没有结果。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1975年佛朗哥的去世,长达40年之久的独裁专制时期终于结束,在这一时期里,深受压迫的加泰罗尼亚地区恢复了自由和复苏的迹象,这里的人们急切希望有震撼力的大事件会发生,使这个地区重新得到欧洲乃至全球的关注。

 

1981年,一直在为争取德国馆重建而努力的博伊加斯担任了巴塞罗那住宅和都市主义部主任,他完成了针对项目中技术、文献以及经济方面的不同研究之后,再次提出的复建计划终于获得了市政会支持,此时的重建计划才真正从理论走向了实践。1983年10月10日,重建的德国馆开始奠基,历时将近三年。1986年,复建完成的德国馆再次出现在了世人眼前。在重建的过程中,建筑界的不同力量促进了复建的最终完成,比如保留了大量关于密斯资料的包豪斯档案馆,以及存有密斯二战之后许多资料的美国MoMA现代博物馆,这些都为重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6
德国馆屋顶鸟瞰,1929年

在重建的过程中,团队遇到的是与1929年建造时截然不同的问题。在1929年的博览会上,原德国馆仅为一座临时建筑。人们不难发现,密斯对于当时德国馆方案的构思,采取的也正是“临时建筑”的方式:为了平台结构的牢固和使平台外露的两侧不超出20厘米,他将平台结构倚靠在8根十字型柱子之上。然而,这样的方案放在重建这样的永久性项目里是不可行的,因为在复建方案中平台的开放空间里,如果没有钢筋加固,平台的中央部分会逐渐变得倾斜。在复建时,新方案采用了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因为钢筋混凝土自带的双层网状结构,使得平台以及竖墙面的形态和尺寸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而旧方案中金属架构之上的露天石膏顶缺乏隔热的问题,也能通过钢筋混凝土的替代来解决。此外,当时密斯并没有将排水沟纳入到设计范围内,这也成了重建项目的馆体维护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无数次的改良试验,设计团队终于得出了一个最为简单的解决办法:将馆内所有石灰华过道的表面都设计成有缝隙的流动形式,并通过缝隙将水汇集到较低的位置,配合斜坡和地下排水系统,将过道和两边平台多余的积水排除。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7
重建的德国馆平面,1980年代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8
重建的德国馆屋顶平面,1980年代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19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20
重建后的密斯馆

1982年时,为了完成德国馆的重建,巴塞罗那市政厅设立了一个基金会来负责跟进工作。这个时期的基金会尚未以“密斯”来命名,而是被称为市特许德国馆基金会。1986年德国馆建造完成之后,已经完成主管建设任务的基金会转型成为了真正的文化艺术的基金会。转型后的基金会命名成为人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因为新的命名将直接导向该基金会的发展去向,最终“密斯”成为了绝佳的选择。一方面,作为现代主义经典建筑大师的密斯,无疑会为基金会吸引众多焦灼热切的目光;另一方面,密斯设计的具有先锋意义的德国馆,与当时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希望向世界展现的姿态相契合。

 

随着“密斯·凡·德·罗基金会”这个新命名的诞生,很快,基金会的新发展动向也随之而来。1987年,欧洲文化官员向欧洲议会提议,设立一个专业的建筑奖项来表彰欧洲新近建造完成的出色建筑项目。在德国馆重建过程中有过合作经历的欧洲议会与巴塞罗那市政府一拍即合。4月28日,欧盟专员和巴塞罗那市长签署协议,启动了欧洲建筑密斯·凡·德·罗奖。随即,在第二年(1988年),密斯奖基金会将首届的密斯奖颁给了西扎设计的柏吉斯和尔贸银行。作为首届评委会主席,弗兰姆普顿在评奖时发言:“密斯奖的成立是作为另一个大洲成立十年之久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回应”。

 

与普利兹克建筑奖带有的“终生成就”性质不同,密斯奖颁布的对象是最近两年内在欧洲大陆上建造完成的建筑单体。每两年颁发一次,密斯奖根植于欧洲,更像是一部欧洲当代建筑的记录册,坚守欧洲主流的建筑观,持续推动着欧洲当代建筑的发展。

 

正如库哈斯在《Miestakes》提到,1980年代正是市场经济的最终高潮,此时德国馆的重建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这个城市的市场营销利用了密斯,利用了德国馆,从而使得巴塞罗那展览馆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处当今的纪念品商店。[2]三十年过去了,密斯奖早已成为欧洲的最高建筑奖。聪明的巴塞罗那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座富有野心的先锋城市,以一次欧洲主流建筑奖的崭露为契机,成功地让自己站在舞台的正中央,并以此借力,使得包含巴塞罗那在内的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建筑舞台上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国度。

 

reconstruction of barcelona pavilion 21

 

备注:

[1]. 引自《先锋与折中:西班牙现当代建筑》,有方旅行手册,宋玮;

[2]. 引自《密斯·凡·德·罗基金会及密斯·凡·德·罗奖研究》,杨熹;

参考资料:

[1].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及密斯·凡·德·罗奖研究,杨熹;

[2].西班牙世博会之“双城记”——巴塞罗那与塞维利亚的城市嬗变,肇文兵;

[3]. 黄金时代——西班牙当代建筑全景,宋玮;

[4].先锋与折中:西班牙现当代建筑,有方旅行手册,宋玮;

[5]. 图绘欧洲2015密斯·凡·德·罗奖解读,李翔宁;

[5].Mies van Der Rohe——A Critical Biography, Franz Schulze;

[6].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rcelona Pavilion;

[7]. Miestakes, Rem Koolhaas.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密斯·凡·德·罗
密斯奖
巴塞罗那
德国馆重建
深度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