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昨日,有方“印度、孟加拉现代与古典建筑·第3期”考察团已经顺利返回国内,团员们纷纷表示:南亚次大陆上迷人的建筑、城市、人文风光让人回味无穷。
柯布与康在职业生涯的晚期选择在这片土地上实践自己的建筑理想,最终建成的作品究竟感受如何?被媒体称作继承了康的光设计手法衣钵的达卡清真寺,实际使用情况又如何?
且看下面由有方领队杨翔宇带回的现场报道。
上个世纪50年代,柯布西耶为印度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修订了新城规划方案,并设计了包括议会大厦、高等法院、秘书处大楼、光影之塔与开放纪念碑5处建筑在内的国会建筑群。2016年7月,昌迪加尔国会建筑群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柯布西耶的这座“理想城”,在建成后曾遭受批评:严格的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情,将外来的西方文化强加于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身上;城市中心规模宏大,环境冷漠......
但实际走在城市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团员李伟斌:“先不说今天看到的柯布的建筑,先说城市。傍晚时我们来到了城里的一个街区,街区大概一平方公里,除了整齐的街道,中间有很大面积的草坪。傍晚时到处是欢乐玩耍的儿童,这是柯布要的空间尺度。眼前所见,让我几乎忘记了是在印度。这个平地而起的城市昌迪加尔,虽未达至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极致理想,但也的确规范了印度人的生活。”
领队杨翔宇:“从广场直视议会大厦,其冷却塔造型沉稳有力,充分展示了权力的威严。但进入建筑后却发现,光塔空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宏大,光照昏暗。据金秋野老师介绍,其顶部悬挂的滤光与外部构件都是太阳神的象征,每年10月2日,入射的阳光恰好投映在甘地的头像上;而柯布的生日就在4天之后的10月6日,这一设计似乎暗含着一定的寓意。”
昌迪加尔城市感受如何,国会建筑群是否被柯布的崇拜者神化?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都要等你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来寻找了。
2016年阿卡汉建筑奖获奖作品达卡清真寺,由孟加拉女建筑师Marina Tabassum设计。这件作品在获奖后的短时间内,受到了外界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询问:她是谁?为什么她的作品能够获奖?甚至还有人说,在她的作品里看到了路易·康的神光。
达卡清真寺的设计是否真的如同媒体报道得那样优秀,现场参观这座清真寺的时候,建筑学出身与社会学出身的人,产生了两种不一样的看法。
建筑学背景的人认为:清真寺空间相对简单,缺少高耸的光塔或圆顶,内部不易找到麦加的方向;光环境缺乏控制,四角采光与四面墙身开口互相冲突,尺度失衡而失去中心;设计手法显然借鉴了康的作品(第一唯一神教教堂)和柯布的作品(费尔米尼小教堂),但漫游体系缺乏目的性,建造质量糟糕。
而社会学背景的人却认为:在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女性不被允许进入传统清真寺,而在这个清真寺中,虽然依然受到限制,但是在规定的时间点女性可以进入礼拜。入口的平台呈多边形,更具亲和力和易达性,像是周边环境的一个小舞台。建筑旁边是一座简陋的学校,无形中扩大了受众,对周边居民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于使用者来说,这座清真寺是一座优秀的建筑。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行走中的建筑学所有。
上一篇:8个“逆天”作品,获建筑毕业设计“奥斯卡”
下一篇:2017年密斯·凡·德·罗奖5强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