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10月初结束的有方“永恒的回归:柯布建筑的观念与形式”考察中,我们从柯布西耶17岁时设计的第一栋建筑开始,一直看到了他为自己设计的墓碑。亲历现场,用身体丈量,或许是柯布作品的唯一正确打开方式。下文为团员李涛结合现场所看、所闻与所思后,对柯布的成长之路与关键作品所进行的解读。全文包括上、中、下三篇,此篇为下篇——从建筑学的空间本质与光影特质说起,解读柯布建筑中的人性与神性空间。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首先会体现在空间的设计上。通俗来讲,空间是由建筑实际体量围合而成的虚空,它或许存在于建筑物的内部,又或许存在于建筑物之间。例如,中国园林所强调的建筑屋顶群落关系,就是由坡屋顶实体围合出庭院空间,并通过游线的组织、空间大小的对比,形成空间收放,带来以小见大、模拟自然的文人情趣。
西方建筑发源于希腊的石头建筑,石头的加工组合特性,决定了西方建筑有着几何化、统一化的本源。其建筑本质,在于几何体内部所营造出的空间收放与变化。而柯布的“建筑漫步”,其实就是一张空间游走地图。
在萨伏伊别墅中,游走在通过坡道串联起的上下两层,其实就是从封闭空间逐步走向开放空间的过程。柯布在一层门厅里设置了内缩的弧线墙,将门厅精简到一个比较小巧的尺度,周围小面积的开窗,也带来光线的收缩。这样一来,反而将正对大门的坡道,突兀地加载在观者的视线当中,引导观者向上步行。
在漫步向上的过程中,阳光透过屋顶花园的落地玻璃窗斜洒进来,光线变得越来越亮;到达二层,移步客厅,一整面面向二层内花园的完整落地玻璃窗,将光线的魔力发挥到最大;上行至最后的屋顶花园,向南的女儿墙超过了一般人的视线高度,引导观者视线向上移动,最后看见湛蓝又亮眼的天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萨伏伊别墅像是一个展厅建筑,虽然如果将它改造一下,也非常适合现代人居住。
如果说萨伏伊别墅是引导观者从暗处走向亮处,那么拉图雷特修道院,则是引导观者从亮处走向暗处。进入门厅,你先看到的是内院的天空。沿着楼梯向下层餐厅移动,竖向的百叶条窗让光线和空间变得安静。在逐步下行的坡道尽头,你会看到由教堂大门和后方墙体水平光窗组成的十字架,接着步入高耸的教堂空间,里面基本没有直接采光,有点还原哥特式教堂内部空间的意味。最后当你来到教堂下层的南北两侧偏祭台,尤其是北侧偏祭台时,只有顶部三个采光筒在采光。它们内部被涂抹上暗红色、黄色、蓝色,光线从上直下照射在偏祭台的小十字架上,那一刻,你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在对柯布作品的考察中,黄居正老师一直在讲人性和神性的空间,柯布的建筑将这两方面完美地进行了结合。黄老师用柯布的一幅画《美杜莎与阿波罗》来作为拉图雷特修道院讲座的题目,完美地诠释了柯布建筑的二分法。
二分法在拉图雷特修道院里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这个建筑里,处处充满着对立的调和。
其一,多米诺体系与雪铁龙体系。拉图雷特平面为四合院布局,但是其教堂空间与修士的日常生活空间(餐厅、寝室、图书馆等),在入口层以上的体量上是脱离开来的——进入教堂需要先从地下层进入。教堂的体量其实是一个雪铁龙体系的盒子,整个体量很实在地落在基地上,没有架空层。而四合院的另外三个方向紧密围合成一个U型,是有架空层的。柯布通过架空层的设计,强调了坡地建筑的特色,同时也彰显了这一部分体量从属于多米诺体系。
其二,这两部分在体量上也体现出虚实的强烈对比。教堂部分的竖向体量非常实在,钟楼的切割体块强化了透视向上的错觉。修士的生活空间体量是水平展开的,由于单元阳台和自由立面窗户的表达,虚和透的感觉会更加强烈。
其三,这两部分正好表达了人性与神性的空间。人性空间是水平展开的,是通透的;神性空间是竖直向上的,是封闭的。在人性空间里,世俗化的、寻求美的世界的眼睛是被满足的,比如餐厅面向西边的山谷,夕阳会把餐厅照亮,细长窗户的影子会将餐厅的地面分割。即使在走廊上,那些细条的水平长窗也会把视野引向湛蓝的天空。从人性空间向神性空间过渡,通过光线逐渐变暗来实现,也通过逐步下行来实现。当你进入神性的空间里,你的眼睛适应了眼前的黑暗后,才发现前面的逐步下行和黑暗,会带来最后视线的释放——竖向空间的尺度超出了实际的感受,偏祭台的顶光更像来自天外的晕染,以至于那个红色的光洞变得扁平,如同在屋顶上用水彩退晕出来的一个彩色光斑。
人性空间的部分,其实也有神性。躺在那个宽1米8的斗室,被身后粗糙质感的墙壁环抱,加上暖黄色灯光以及柯布配色的渲染,有一种婴儿处于母亲子宫中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超越了人性的尺度,偏向于神性的解读。
拉图雷特在其他的一些细节处理上,也体现着柯布二分法的小小心思。比如餐厅的窗帘,面向建筑外围的一侧是绿色的,而面向内院的一侧是红色的,这一红一绿,完美处于一室之内。又比如内院的两个独立形体,一个是圆形体量的螺旋楼梯,另一个方形金字塔尖体量是祷告室,它们孤立于庭院中间,一方一圆。
我们去看安藤的作品,尤其是那几个教堂,如果细究其神性感觉的来源,还是学习了柯布的用光手法:将光环境逐步变暗,再设计一个约束的光线。康的作品,则是使用现代的材料,去营造出古典空间里的轴线和光线。应该说,是康学习了柯布的光,但却用古典的手法表达了光,从而营造出自己的和柯布的作品里不同的空间质感。在柯布这里,光因为建筑本身的现代主义,不像康的光那么厚重、沉稳。
回过头来再次梳理这些关键词,它们串起了我个人对建筑设计的一点点方法论的认识:从场地开始,到建构本质,再到空间、表达光影、触摸并统一材质,最后达到神性空间场所的高度。大概这就是柯布的成长之路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原作者授权发表。
上一篇:年度总结 | 十句话告诉你2016全球建筑界发生了什么
下一篇:贵州烤烟房民宿:寻求历史与现代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