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Domus China》2011年10月刊,作者史建,为中国空间研究计划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历史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近几十年来,随着欧美大工业体系的转型与衰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渐成趋势,如纽约的苏荷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早期的工业遗产往往是艺术家发现并创造性使用,区域知名度提高后再带动产业升级,保护大多是原址保护与考古式保护结合,即极度尊重基地文脉与空间。
国内的早期的工业建筑再生也因循着这一模式,如北京798、751,上海苏州河、莫干山路50号、1933老场坊等。这些区域的升级无疑保护了工业建筑遗产,且丰富了城市创意文化空间,但也存在如下问题:与突变的都市空间难以呼应;业态前景模糊,很容易蜕变为顶级时尚区域;区域新的空间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OCT-Loft是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英文缩写,这在外人看来有些丈二和尚,但在深圳,尤其在华侨城人的眼里,则天经地义,他们会跟出租司机说:“Loft!”大多数情况下,出租车沿着华侨城迷宫般的林荫道,总会转到至今仍不太起眼的园区。
其实,从1984年起,是OCAT把OCT-Loft带到了创意文化的前台,OCAT是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的英文缩写。这个由南区原华盛家具厂的集合式厂房(F2)改造而成的展览空间,是国内第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当代艺术空间。
有两个机构对OCT-Loft南区的再生功不可没,除了OCAT,还有将其由废弃厂房再生为展览空间的都市实践。
2007年起,在南区成功再生的基础上,北区在“第二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之后,也启动了再生历程。北区空间在诸多方面是南区的另一极,它是高密度的、道路系统完整的、多层厂房为主的工业区。都市实践的更新策略,是模拟城市的自主发展过程,延续南区的“随机性”再生模式。
A3的楼式厂房在创意园北区南口的西部,位居要津,都市实践特意在楼外入口边设计了一个附加建筑。建筑是长方形的灰盒子,只有天窗,四扇厚重的、可以大开大合的门/展墙,模糊着空间的功能。我们选定这里为临时策展办公室,它位于园区中心,到B10展厅只有几步路,这个无名空间,被我们命名为A3+。
B10位处创意园北区中心,空间高敞,自1993年建成,曾先后作为广密磁碟和康佳能源的厂房,但从未实质运转过。2007年,是“第二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主展场,在概念规划中,是新OCAT总部所在。
“再生历程:由工业园区到创意文化园区”展览5月14日在B10首层1000平方米临时展厅开幕。展览以华侨城东部工业区演化为创意园区的编年史为主线,演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为节点,大量历史资料、实物和创意作品为展品,揭示区域由工业时代的生产空间向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空间的渐进式“剧变”。
关键词:展厅地面,时间轴线,文献展台,创意盒子,街道装置,屋架装置。限于篇幅,按下不表。
C3曾是华力包装的车间,在北区的西北角,单层,消弭于周边的楼式厂房群落中。当大门訇开,7000平方米超级巨大、空无一物的空间豁然眼前,令人惊叹。C3外面,散乱堆放着4台已经辨不出模样的旧机器,我们希望把这些就要作为废铁处理的物件,清理、“升级”为展品。
在布展间隙,我们监督着这些旧机器的清理和油饰。当它们逐渐换上展览夺目的红色新妆,机身迸发出《翻身道情》般的激情。
第一台、也是体量最大的一台(压纸机),安置在北区南入口东侧,它成为繁忙的恩平街上创意园的新路标;第二台(废水处理机)放置在A3+对面、B1、B2间的小广场上,因为清理了机身大量杂物,机器显示出横向、空灵的独异样态,是最受欢迎的玩具装置;第三台模切机低矮、厚重,是最能突显包装厂生产特点的机器,它被安置在B10西南角的小广场上,是北区“上镜率”最高的装置;还有位于B10展厅中心的第四台机器,它的体量最小,有些像缝纫机,是纸板订机,这台机器后来成了明星,在随后的“升级策略”展,它被“供奉”在展场入口最重要的位置,成为这个以创意园区升级为主题的展览的“LOGO”。
在欧洲,还有相对积极的保护模式,这种设计模式同样关注和重视工业建筑遗产与区域研究,但更关注建筑与区域升级的当代意义。如屈米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由屠宰场改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汉堡爱乐音乐厅与酒店(易北河畔仓库再生)、马德里CaixaForum博物馆(发电厂改建)等。
这一激进保护模式大多在表皮保留的前提下,对原工业建筑内部进行了较大改造,如地下空间停车、存储、办公系统的开发;原建筑空间的重新整合和赋予当代展示功能;屋顶加建并成为新的城市地标等。其优势是:为城市塑造新地标;城市、区域业态与管理者三赢;区域空间格局的完型。
“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7月30日在B10首层临时展厅开幕。展览邀请伯纳德·屈米建筑设计事务所、多米尼克·佩罗建筑师事务所、MVRDV建筑师事务所、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和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概念规划设计和B10改造为OCAT总部概念建筑设计,探索积极的工业建筑保护策略。
E6是南区一座U形大楼,都市实践从2006年起进驻E6办公。这里提到E6,并非因为都市实践——大楼靠近OCAT的一角,曾是华侨城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所在。还是在“再生策略”展布展、北区的几台机器安放期间,我们就受委托在这个已废弃的车间里搜寻旧机器,启动南区的由红色机器装置导引的空间整合计划。
7月29日,在“升级策略”展布展的冲刺关头,3台检验机也在E6的昏暗空间里焕发了青春。
由南至北,第一台机器安放在入口附近的大王椰树丛中,位置内敛,颜色夺目;第二台安置在F1厂房内部公共通道的尽端的小广场后墙前,与南区主入口遥遥呼应,又标示着旁边有高差和转向的路口;第三台安置在恩平街2、3栋间的小广场上,周边国际青年旅舍散淡、幽静氛围的烘托,使它成为南区最受欢迎、“上镜率”最高的装置。
当3台检验机安置在南区松散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由6台红色旧机器装置贯穿的、若即若离、若断若续的创意园南北轴线,终告“建成”。
B10+
任何展览都是短命的。7月9日,当我们再次进入B10,准备“升级策略”展布展时,首先要做的,是“再生历程”展的撤展。从5月14日到6月30日,这个已经长寿的展览,也只存活了一个半月。那天,看着十几幅巨大的“时间轴线”(创意园空间演化年表)喷绘装置凄然而下,我们无限伤感。
但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当“升级策略”展在10月底结束,当两个展览最终只留驻于展后册中,7台鲜红的机器,仍然值守在园区的中轴线上,它们既激活着区域,也是展览观念的定格与延伸——也许,对于园区再生的历史,它们比展览更重要。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举重若轻:日本结构建筑 · 前言
下一篇:中国空间设计考察 |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