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的纽约》是库哈斯在1970年代的重要理论作品。此作品传达了库哈斯对于曼哈顿摩天楼的密度文化的拥抱。2013年建成的De Rotterdam大厦,则是库哈斯城市摩天楼思想长期酝酿的结果。
雷姆·库哈斯——称得上是当今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解读库哈斯的作品,必然无法绕开他的理论。其中,《癫狂的纽约》是他早期在1970年代的理论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在当时,库哈斯对纽约尤其是曼哈顿这个由摩天楼和网格街区构成的大都市产生了强烈兴趣。历时数年的收集资料、调查和写作,在1978年《癫狂的纽约》问世。
《癫狂的纽约》副标题为“一个为曼哈顿而写的回溯的宣言”,它清晰地传达了库哈斯的意图:要利用曼哈顿这一个活的城市标本,来确立一个反托邦主义的典范,赋予正统建筑体系所蔑视的以纽约和它的摩天楼为代表的“拥挤的当代文化”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库哈斯而言,建筑学的基础不应该是帕拉第奥和文艺复兴,而是曼哈顿的城市网格和摩天楼。
在《癫狂的纽约》中,库哈斯表达了对曼哈顿密度文化的拥抱,通过对下城运动俱乐部的戏剧性叙述展现了一个垂直村落的故事。位于鹿特丹马斯河畔的,2013年完工的De Rotterdam大厦,无疑是库哈斯关于摩天楼密度文化的试验。
De Rotterdam大厦设计始于1997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后暂停。而当2008年经济危机导致建材价格下降后,项目又重新启动,于2009年破土动工,至2013年建成,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时间跨度最大的项目终于交付。
项目坐落于鹿特丹市内Wilhelminapier区,前身为马斯河上的港区。港口撤离后,这里成为了荒地。为振兴城市发展,鹿特丹市在这里建造了一系列高层建筑,其中不乏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近150米高的De Rotterdam成为这些高层建筑中最新的一栋。项目总面积达16.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7.2万,住宅3.45万(240户),酒店1.9万(285间)及停车3.1万,是荷兰最大的单体建筑。此外,大厦还包含会议、文化和休闲功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垂直村落”。
De Rotterdam是一系列事件和思想长久酝酿的结果。
一方面,鹿特丹市一直致力于把马斯河岸建成荷兰版的曼哈顿,以连接被河道划分的北城南城,振兴欠发达的城市南部。早在1980年,鹿特丹市便委托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研究在马斯河岸设计一栋高层综合体。库哈斯勾画了由数栋塔楼拼贴而成的板式高层,神似三十多年后建成的De Rotterdam。De Rotterdam就像库哈斯数十年来萦绕脑海的一场梦,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最终开花结果。
建筑下部为水平裙房,作为综合体的基座,提供了入口大厅、会议、休闲和停车等公共功能。上部为六座塔楼错位“拼贴”而成,包含住宅、办公及酒店。塔楼的错位形成了三道缝,观察者透过它们看到背后的天空和城市,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塔楼和缝的视觉比例不断变化。建筑的立面没有过多的修饰,大部分安装垂直金属构件。在某一版本的设计中,立面线条的密度和尺寸呈现变化以强调拼贴感,而最终建成方案则采用了一致的标准构件。白天时立面反射着天空,随着天光而变化。夜晚时室内光被呈现,“层”的感觉被强化。
在库哈斯看来,让伊拉斯姆斯大桥的行人感受到大厦的体量尤为重要。当置身桥上,De Rotterdam几乎占据你所有视野,其巨大的体量以及带来的大片阴影,仿佛是这喧闹的塔楼派对中的一个休止符,城市的喧嚣在此片刻消失于耳际。此项目毫无疑问成为了鹿特丹的新地标,作为一座塔楼拼贴而成的塔楼,De Rotterdam仿佛在歌颂密度—— 一座“马斯河上的曼哈顿”的纪念碑。
有趣的是,De Rotterdam的名字源于几十年前从此港口出发到美国的邮轮。邮轮可看作是移动的水平城市,成千上万的移民乘着De Rotterdam号追求他们的美国梦。现如今,De Rotterdam大厦庄严地座落于这旧港之上,以一个垂直村落的姿态,承载着鹿特丹人对繁荣的欲望。
有方8月的荷兰建筑考察,将会前往鹿特丹探访这座“垂直村落”,并入住其中的恩豪酒店,深刻领悟《癫狂的纽约》里库哈斯的摩天楼密度文化思想。
点击此处 进入有方荷兰建筑考察详情页面。
本文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除注明外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享尽海景与山色:等风来 / 周鑫工作室
下一篇:大卫·奇普菲尔德新作James Simon美术馆将于柏林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