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沙龙回顾:有方沙龙04期“行走中的建筑学之道” – 王骏阳

沙龙回顾:有方沙龙04期“行走中的建筑学之道” – 王骏阳
2013.08.05 18:56

ayf4 1

主持人朱涛老师首先介绍王骏阳老师的背景,之后更节选了《建构文化研究》中译本里关于抵达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的段落,表明以身体感知建筑的重要性:穿过树林、草地、前院,走在沙烁之上,慢步抵达入口……才能体会建筑师竭力营造的场所仪式感。比起驾车进入地下车库再以电梯升入门厅,行走具备无可替代的身体性。

王骏阳:

古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仍旧适用,大抵除了在书斋中思考世界的康德,大多数人都从行走中获得教益。王老师展示了著名建筑师童雋在年轻时代欧游期间所作的一批水彩速写,以及杨廷宝的绘画作品,同时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这些作品作为美术作品欣赏,而应该在其中观察建筑师借由笔头发现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而在网络时代,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能否取代建筑旅行?建筑自有“信息”和“网络”无法取代的物质基础,永远有需要身临其境进行体验和感受的一面。

part I

王老师首先回顾了自身建筑旅行观念的变化。在东南学习时,王老师曾与同学一道考察皖南民居,乘马车旅行。现场也展示了当年留下的大量速写与黑白照片的翻拍记录。到欧洲留学时,由于拥有了自由行动的机会,并已经有了胶片相机等设备,他在游历欧陆的过程中作了大量视觉记录,但同时也开始反思以记录为目的的快节奏旅行。2000年赴美国出席塔夫里研究会议期间,王老师与文丘里一道拜访著名的“母亲住宅”,数码化的记录方式使得这一阶段的旅行收获更加易于整理。2005年,王老师与同济童明、王方戟和李翔宁老师同游西班牙,体会到以慢节奏、细致眼光体验建筑的重要性。

丹麦建筑师Rasmusen所著的《建筑体验》提供了一种具有现象学意味的建筑体验方式,探讨了感知光、比例、质感乃至声音等建筑要素的可能性;王老师又以大雁塔为例,那种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实体感,在大雁塔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但内部的木质楼梯却在修复过程中添加了一层复合地板,使厚重质朴的步声回音不复存在,反倒削弱了古塔的身体体验。

西班牙建筑师Rafael Moneo甚至说过,对于没有亲身到访过的建筑项目,他将不再发表评论。当然,对Alvaro Siza在巴西的Ibere Camargo Foundation,Moneo仍然为之破例,只因“哪怕只通过图片资料的了解,这个项目就足够让人着迷。”

当然,有了前期知识储备,才能在旅途中“知其所以然”。王老师以伊东的多摩大学图书馆和石上纯也的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分别举例。前者的连续拱券是以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建造,沿着交叉于几个点的多条曲线设置,才能在保持拱底纤薄的同时,承受上部楼板的荷载,创造结构与形式结合创作的新可能;后者内部三百多根纤细的钢柱,实际上是区分考虑水平与垂直荷载的结果,实属兼备精彩结构语言与空间效果的作品。如果没有前期对这些背景知识的必要了解,现场体验将只能局限在形式上。

最后,谈及城市旅行,王老师分享了自己五访柏林的经历。城市作为历史变迁的载体,那些尖锐而集中的冲突带来行走的震撼,提供人们一种绝佳的空间阅读方式。

PART II

1.柯布西耶与“东方之旅”

《柯布全集》第一卷的前5张图版均为“东方之旅”的速写,可见柯布对于这5个月旅行时期的重视程度。在《Le Corbusier, Choisy and French Hellen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Architecture》一书中,作者研究了传统与现代建筑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柯布所推崇的多米诺体系、几何体量关系、漂浮感等建筑特质,与传统建筑有密切联系,可以从中发现他兼容并蓄、多元融合的思考轨迹,这也是他形成个人眼光和判断力的过程。正如Colin Rowe所说,柯布是一位“兼收并蓄又创造力非凡的折衷主义者”。

2.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隐喻

丹麦雕塑家Aksel Utzon-Frank曾将 1919年版《营造法式》捐赠给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而他的侄子正是建筑师伍重。当丹麦遭纳粹占领后,伍重与两位同校好友,后任丹麦皇家建筑学院院长的费博(Tobias Faber)和丹麦奥胡斯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创办人顾迩素(Else Glahn)一起,在斯德哥尔摩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他们一道研究《营造法式》,并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书籍。这对他今后的建筑师之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948年,伍重步行穿越北非部落和山脉,开始了游牧人般的为期一年的旅行。这段时间对他的影响,可以从他的摩洛哥台阶式集合住宅方案中看到。Frampton认为,这里面能够看到希腊与北非文化融合的影响。

1949年,伍重来到美国,访问了赖特和密斯等人的建筑。在塔里埃森,他看到了有机建筑理念的核心;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他则看到了密斯在门、窗、隔墙等次级元素中贯彻核心设计思想的控制力。在哥本哈根兰格里尼塔楼餐厅方案中,伍重借鉴了莱特在圣马克塔楼

中使用的核心柱模式,而这个形式实际上来源于赖特对奈良法隆寺五重塔为抗震而设计的柔性结构的一种“创造性误读”。

离开美国之后,伍重又去到了南美洲。面对玛雅人的金字塔,伍重在大量速写中表达了对于“基座”和“屋顶”概念的关注。高台之上的金字塔几乎触及云端,云层如同屋顶般围合空间。基底、屋顶的概念与Semper的建筑四要素吻合,由此也可以看出Semper的理论更具有跨文化性,相比之下,Laugier的Primal Hut更局限于西方观念中的建筑原型。

在伊朗,伍重从包括伊斯法罕清真寺在内的传统建筑式样中,吸收了中东传统穹顶组合的屋顶样式,这在德黑兰国家银行、苏黎世歌剧院及科威特议会大厦等方案的屋顶折板中都能看出;这类屋顶形式还在包括悉尼自宅等住宅方案中得以应用。

1958年,借助悉尼项目的奖金,伍重来到了中国,游历了北京、山西、西安、重庆等地。在大同云冈石窟,伍重得到了埋地式建筑的启示,这在之后的西尔克堡美术馆设计中可以看到。而著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项目,建筑在整体布局上所采用的中轴对称,并沿纵向布置多重院落空问的布置方式与中国寺庙建筑十分相似;建筑在纵向剖面上采用了如重檐一般的多重壳拱,同时又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横向平面的布置方式,这与中国传统建筑横向的厅堂平面相一致。

对于伍重最重要的作品悉尼歌剧院,王老师认为其设计在传统、象征等话题之外,达到了真正建造的水准;与此相对,“鸟巢”等一些当代建筑还停留在单纯形式象征的阶段。为了实现屋顶球面结构,施工运用了大量预制肋骨和屋顶面板并现场吊装的方法,这与伍重收藏的诸如《中原佛寺图考》等书中的中国传统建筑建造原理异曲同工,通过对轻型结构单元的不断叠加而构筑空间,也正是他所提出的Additive Architecture(加法建筑)。

最后,王老师引用了《建构文化研究》中文版前言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语:“对于想从中国传统中探索新路的当代中国建筑师而言,伍重或许是一个具有引领意义的范例,因为他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追求一种混合文化,一种既从非欧建筑文化又从西方建筑技艺中吸取灵感的文化。正是这份执着和热情促使他在悉尼办公室里庄重地陈列着一本珍贵的《营造法式》,这是他在亚洲旅行时幸运得到的一部中国12世纪的建筑法典复本。”

3.库哈斯(因时间关系略过)

PART III

在讲座的最后,王老师应邀分享对北欧建筑的个人解读。相对于模式化的“人情化”+“地域主义”标签,王老师更重视对光线、材质、“白色”与“黑暗”等特征的亲身体验与独到理解,同时还带来了对Gunnar Asplund、Ae Jacobsen等北欧现代主义建筑师作品的精彩点评。

ayf4 1

ayf4 1

ayf4 1

ayf4 1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有方沙龙
王骏阳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