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6座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桥,作者刘洋为我们呈现了5种桥的不同功能。延续建筑内部空间、创造城市道路景观、两岸连接节点、人们聚集场所,桥甚至可以成为举办小型艺术展的理想场所。通过作者的细致观察,专业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多面体”的”桥”。
本文由作者刘洋授权有方发表,文章作者享有版权及最终解释权。本文部分图纸内容属于Benoy "Peter McCaffery Fellowship"所资助的《Leaing from Waterfront Towns》的研究成果。
延续建筑内部空间,创造城市道路景观
▲ 图1:《鸟人(Birdman)》剧照
电影《鸟人(Birdman)》有一组海报,是鸟人站在各个城市的地标上的剪影。其中,在水城威尼斯,Birdman挑选了Rialto这座桥。而以下几个桥的故事可以从Rialto开始讲起。
Rialto平面上可以分成三根道,两排房子。两边较窄的道是可以看见大运河的,而中间较宽的道则被两排店铺夹住。中间的道和两岸的街道是几乎同样宽度的:这使得大运河两岸的街道被Rialto无缝的连接起来。
在这个例子里,Rialto在尺度上的延续使自己成为两岸街道的延伸,除了必要的高差,行走的人甚至不发觉自己已经跨过了大运河。
这样的例子已经用了很多,比如IFC的苹果店是跨越城市道路的。但在建筑内部,甚至感觉不到城市道路的存在。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延续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城市道路带来了震撼的景观。
▲ 图2:Rialto
▲ 图3:Rialto是两岸街道的延伸
▲ 图4:香港IFC Mall的”桥”
两岸连接的节点:位于河上的城市广场
同样是联系两岸,苏黎世Limmat上面的桥和Rialto一样,都是从木结构的桥逐步演化而来。苏黎世人既然已经习惯了在这个地方拥有一个连接两岸的点,那么何不把它干脆搞宽一点。不同于Rialto的策略,这里的尺度远远大于两岸的街道。这使得它不是两岸街道的延伸,而是两岸连接的节点:一个位于河上的城市广场。
▲ 图5:”桥”的巨大尺度
人们聚集的场所
桥当然是用来通过的,但在江南水乡,通常也会成为停留的地点。
西塘的送子来凤桥在重建时采用了园林中复廊的形式,一墙将桥分成两半,墙上开花窗。一边台阶,一边斜坡。桥上布置了美人靠的座椅,在舒适的冬日下午,这里通常都是镇上老人们聊天聚会,晒太阳的地方。
这个例子中,有屋顶遮蔽的桥是人们聚集的场所,是中国江南水乡小镇的”meeting point”。
▲ 图6:桥上的亲水座位通常颇受欢迎
▲ 图7:一边台阶,一边斜坡
抬高道路标高,抹平一、二层差别
与上面的例子不同,周庄的富安桥则表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 图8-10:富安桥分析图
▲ 图11:富安桥实景
桥本身和其他石拱桥相比并无特别,但是连同它周边作为桥头堡的建筑一起来看就有趣了:通常,位于首层的店铺是天生精贵的。可以从地面直接进入这一点,无论在便利上,还是形象上都至关重要。而二层,就不那么走运了。例如香港那些”楼上书店”和”楼上咖啡馆”都是只能靠特色才能弥补便利性的丧失。
而富安桥有趣就在于两侧建筑的二层却比一层更为抢手。一层的店铺从街道上直接进入;而二层则是面对着桥开口,从桥上进入。正因为桥作为两岸重要的交通连接点使得经过桥的人流络绎不绝,所以,从桥上进入的,位于二层的店铺也就变的走运的多。她们俯瞰运河,尺度适宜,也拥有更好的光线。
在这个例子里,二层店铺的商人们看到了桥的作用,面向桥也成为必然的选择。而桥就像抬高了标高的公共街道,抹平了一层二层的差别。
举办小型艺术展的理想场地
每天上下班我都会经过一座楼与楼之间的连桥。起初倒是并没有在意,后来就觉得这桥做的挺不错:既保持了她所连接的两座大楼之间的标高不变,又保证了其下车辆通行所需要的净高;与此同时,充足的光线和高大的空间,使得她的出现,为这里额外提供了一个举办小型艺术展的理想场地。
▲ 图12:连接两座办公楼的桥
▲ 图13:内部空间经常举办小型艺术展
▲ 图14:底板十分薄,使桥下通行车辆没有什么困难
作者
刘洋,曾就读于沈阳建筑大学和南京大学,现就职于Benoy贝诺香港事务所。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刘洋授权有方发表,文章作者享有版权及最终解释权。本文部分图纸内容属于Benoy”Peter McCaffery Fellowship”所资助的《Leaing from Waterfront Towns》的研究成果。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董豫赣:“洞房”就是中国人的居意 | 有方讲座23场实录
下一篇:陆轶辰X庄葵:中国馆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