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有方坚信,旅行是建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5年有方通过设立旅行基金来帮助富有创造性和思考能力的青年建筑学子们。获得旅行基金的同学可以自主设计行程主题与考察路线,让他们有机会探索建筑与城市议题的更多可能。
评选分为初选、入围、获奖三个阶段。在评委们激烈争论和认真研究之后,从初选的46位到入围的10位,最终决定由王轶、江嘉玮、赵婧贤三位同学共同获得2015年度有方旅行基金。
评审概况
2015有方旅行基金我们共收到来自47所高校的112份申请。在所有申请中,总计有32份旅行计划包含日本地区,日本从而成为本次申请最热门目的地。
本次评审标准有如下三个方面:
1.旅行计划主题本身的研究深度与选题独到性——经过深度思考、有理有据的考察主题,并不盲目追从热点话题,而是更倚重个人理解力与判断力。有方更希望看到有独特发现、开拓“新空间”的旅行。
2.计划能够涵盖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社会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学术意义,对某个学术议题做出贡献的潜能。
3.申请人的专业素养,有方希望旅行的过程能够形成高质量的成果与学界和公众分享,这离不开申请人过往的研究与设计表达积淀。申请材料中所体现的学生的思辨能力、艺术敏感性和专业技巧,包括写作、绘画、制图、空间记录和分析能力等等,都是重要的评估因素。
112份申请10人入围
4月15日到5月10日,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整理和评审,评委会从112份申请中评选出10位入围者。
3名获奖者两人来自同济大学
评选分为初选、入围、获奖三个阶段。
第一轮初选,依据专业水准及线路主题选出46位申请者。
第二轮每位评委从46位申请者中各选5位入围者,投票结束后总计10人入围。其中王轶获得全部4名评委提名,江嘉玮获得3名评委提名。余下8名入围者进行第三轮投票。
第三轮投票,每位评委选出1名入围者,最终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赵婧贤以2票胜出。
以上3位同学最终获得2015年度有方旅行基金。
切口小的“选题”受青睐
不管是入围的10位申请者还是最后获奖的3位同学,他们选取的主题基本都集中在切口较小、更加具体的城市问题上,诸如村落保护与更新、工业遗产改造更新、作为刺激物的城市空间等等,这样的选题方向也更容易受到评委所青睐。
2015有方旅行基金获得者
王轶
同济大学
建筑学 本科在读
申请主题:
巴塞罗那的菜场对于中国城市公共场所演进的启示
计划节选:
以“菜场”作为主线,我感兴趣的是关于城市社会性思考的延续,更主要的,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城市公共场所的未来?换个说法,在我的设计图纸上,我好奇那些黑色的配景小人究竟是谁,为什么他们会按照我的想象来生活?——这虽然是从我自己的角度生发出的一个问题,但倒过来,这是一个关于城市公共性的问题。
江嘉玮
同济大学
建筑历史与理论 博士在读
申请主题:
法国哥特建筑之旅
计划节选:
总的来看,长时段、长线路的哥特旅行考察最大的益处是能够集中在一个区域看同一类主题的建筑,并且能够不断对比各种细节。历史上区域性的建造习性体现在流派上的各种特征呈现出来建筑的样式。如同Viollet-le-Duc所说的,“既有风格,也有样式”,作为一种风格的哥特建筑或言哥特建造体系就呈现在各种类别的样式。从这个层面上说,这种区域性的哥特建筑之旅是理解哥特建造理性的最佳考察方式。
赵婧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建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 研究生在读
申请主题:
重塑村落之魂——日本村落保护与更新案例探究
计划节选:
与以往的旅行不同:我这次关注的不再是城市,而是村落;不再是大师作品,而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社会生活的变迁。我希望通过对日本村落保护和更新的案例探究,可以为中国目前所追求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提供一些参考。
评委意见
在上百份有方旅行申请中,有十几位同学提交的材料十分出色,难分伯仲,他们都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和困惑,或来自于对周遭生活的细致观察,或来自于几年专业的学习,循着这些问题,他们做了充分的前期研究,并依此制定了详细的旅行计划,去何处旅行,在旅行中看什么,怎么看,都有着明确的意图和指向。几位入选者的旅行计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旅行线路图上的每一个停留点,都与此次旅行的目的直接相关,避免了观光型的一般旅行方式。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申请材料,旅行目的不够清晰,或者即使有了明确的目的,但在制定的旅行计划中,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黄居正
由这次申请人的旅行计划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建筑旅行已经有了初步而广泛的经验,因此绝大多数都未将目标锁定如有方旅行项目的“主流”路线,而每每独辟蹊径,另择如课题般“偏执”的、有针对性的社会空间观察或研究领域。从某种角度讲,这正是社会与时代演进的直观写照,令人感慨和振奋。
——史建
评选中,我有极复杂的感受。先说好的:有相当一批提案非常优秀。我每读到其中一个,就眼前一亮,激动不宁,不光希望申请者的梦想成真,连我自己都想冲过去参加那旅行项目。也正因此,到终审阶段,我眼睁睁看到好多心仪的提案因名额所限出局,好心痛!
再说遗憾。有些提案暴露出两个缺陷:一是缺乏独特的知识、兴趣和思考。它们过于随大流、随时尚,导致课题重复、表达方式类似,甚至计划前往的目的地也都局限在很少几个地方(日本、台湾和欧美的几个地方,屈指可数)。这有点悲哀——有方赞助你自由出游,你就不能设想一些更新鲜、更好玩的课题和去处吗?这是不是多少反映出我们的建筑教育和建筑文化传播仍太单一,它导致了学生们眼界和兴趣太单一?第二,文案写作亟待改善。很多学生先花大篇幅,写一堆拉杂文字,兜好几个圈子,到文末才匆匆点一下自己的真正主题——旅行计划。怎么会有这么多学生不愿(或不能)拉直舌头、直截了当、清晰深入地陈述自己的思想?这是不是反映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理性说理能力的训练?
不管怎样,感谢所有的投稿者,是大家一起帮助有方启动了旅行基金这项目。有方会全力回报各位,互勉互助,共同成长!
——朱涛
2015年年度有方旅行基金申请,规定了明确的方向——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个特定的空间问题——这是此次评选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评选过程中,在专业素养达到一定水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小切口的选题受到评委的集中关注,比如同济大学王轶同学的《巴塞罗那的菜场对于中国城市公共场所演进的启示》在第一轮投票中就以全票胜出,希望这能对同学们有一定启示。
——赵磊
同时入围最后一轮的申请者也将获得有方送出的一份纪念礼包(包括有方特别定制Tee、帆布袋、笔记本):
钟少宏 西南交通大学
原 满 东南大学
张 维 同济大学
吕诗旸 清华大学
张裕翔 清华大学
沈 娇 浙江科技学院
黄诗贤 中南大学
有方旅行基金简介
游必有方。2013年始,有方设立“行走中的建筑学”项目,鼓励中国的建筑专业人士开展真正的建筑旅行。我们先后推出16期精心策划的主题和路线,与300余位同道一起深度考察了全世界40多个城市的200余个建筑与城市景观项目。我们的同行者大多是建筑界的专业人士,他们在这16次丰厚的旅行体验中对有方的学术水准赞誉有加。
2015年,有方希望更多年轻的建筑学人加入有方旅行者的大家庭,获得建筑旅行的机会和体验。我们从“行走中的建筑学”项目的收入中捐出一部分(200元/成员)成立“有方旅行基金”,每年提供2-3个名额给在读的建筑学子,全额资助入选者实现自己制定的建筑旅行计划。
评委:
黄居正,《建筑师》主编
史建,有方合伙人
朱涛,有方合伙人
赵磊,有方合伙人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展览 : 坂本一成展览抢鲜看
下一篇:建筑师在做什么90 | 卢志刚:建筑设计是一个做情怀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