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有方旅行基金评选时,王轶的旅行方案主题上写着《巴塞罗那的菜场对于中国城市公共场所演进的启示》。以“菜场”作为主线,他感兴趣的是关于城市社会性思考的延续,也更是为了提出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城市公共场所的未来?设计图纸上的那些黑色配景小人究竟是谁,为什么会按照建筑师的想象来生活?——今年8月12日,带着这一连串问题,王轶飞跃地中海,开始了对巴塞罗那新老菜场们的探访之旅。
装在方块里的菜场
王轶
我是三位旅行基金获得者当中最胖的一位,所以做了个合适的旅行计划,在这个夏天里,去巴塞罗那待了十几天。每天逛逛菜场,再瞎走走,吃吃喝喝。回来之后,朋友们看到黝黑的我都说,胖得已经认不得了。
▲ 圣家堂高塔外的城市,尽头的双塔与地中海
▲ 小广场上的公共家具
在飞机降落巴塞罗那之前,我基本认为自己是来寻找答案的,因为我带着打印好的旅行主题与行程安排,回想着脑子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这样第一次进入欧洲的城市。但那十几天真实行走的时候,我却基本找不到一个“严肃”的时刻来认真地思考旅行计划当中清楚的要点之一二三,而是频繁地犯饿、犯懒,再犯困——所幸这些问题在巴塞罗那有足够的解决办法。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可能这恰恰是自己头一回来到欧洲的“紧张感”吧。
▲ 修缮中的Sant Antoni菜场
巴塞罗那有山和海,在衣食住行上,这个南欧城市形态与这两个地理要素有主动积极的关系。如果关注饮食方面的话,很容易就会关注到菜场。可以发现,在特征性的方形城市肌理当中,作为独立体量出现的菜场,往往是一个鲜明的异质要素——要么是呈现一个十字形对角布局于方形街区中(它们的建筑结构往往是铸铁的),要么是在一个连续大棚子的覆盖下连同着一个前方或后方的小广场出现的(大棚子也基本都是钢结构的)。
▲ Santa Caterina菜场·典型的菜场布局和特点鲜
▲ 每个菜场都有独特的铸铁结构与装饰
▲ 菜场入口上方的神龛
在一堆鼓鼓囊囊的混凝土方块中,无论从体量,高度,结构,甚至外表皮上,菜场都在展示自己的独特属性。所以无论从实景地图上找,还是狭窄的小巷子当中找,我都能很快地找到哪儿是菜场,因此也就又能够根据菜场的位置很快地定位隐藏在方块里的、其他不太容易找到的地方。
城市里,基本所有的区域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菜场;同样,所有地方都有游客,而再小的巷子也走得通,也老有人在那儿。跟咱们一样,菜场里面都很吵,除了买菜的人,更多的人是挤在小小的座位上吃当场处理的各种海鲜,喝酒聊天。我不会喝酒,不过有可乐相伴,也能吃很多海鲜。
▲ 菜场分切鱼段的商贩
▲ Galvany菜场一角接水的流浪老人,手掌轻抚般的阳光
日常的公共性,这大概可以总结我一直在想的这些事情。逐渐地,宏大叙事的城市建设放慢了脚步,而城市里那些像小草一样的房子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所关注。我自己觉得挺幸运,大三时有机会做了“小菜场上的家”这个课题,而非同济大学往常教学安排中的“城市商业办公综合体”项目。我觉得对于目前的城市公共场所的研究来说,所讨论的无论是社会情境也好,经济规律也好,都是时候把精力重点转移到一个更加日常与大众的视野当中了。我并不觉得我们目前大部分的公共场所有多严重的现实问题,我的问题在于:这些地方还会有意思吗?
每当吃饱喝足之后,巴塞罗那好像变得更小了,因为有力气走更多上下坡的路,要不就干脆上山,或者下海。像我样步行的人,很容易从安静的地方走到热闹的地方,或者在吵闹的地方发现一个人少僻静的角落——而我现在回到了上海,今年夏天并不太热,每当在街上看到类似的场景切换,总是时不时会回想起那个上山下海的地中海城市。
有方旅行基金
2015年有方通过设立旅行基金来帮助富有创造性和思考能力的青年建筑学子们。三位获奖者赵婧贤、王轶、江嘉玮自主设计行程主题与考察路线,追随各自心中的希冀踏上了前往西班牙、日本、法国的路程。
有方还将为三位获奖者举行旅行成果分享会、展览等活动,通过图片、影像、文字等不同形式去呈现他们起初的设想与现场所看所感发生的思想碰撞,那是关于建筑与空间的跨时空对话,也是行走的力量。
图片提供
王轶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建筑师在做什么97 | 程艳春:回国一年,完成两个项目一本书
下一篇:十平米造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