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岛遭受了美国投放的原子弹袭击,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1949年,日本国会通过《广岛和平纪念都市建设法》,广岛开始了重建之路。日本现代史上多位重要的建筑师,村野藤吾、丹下健三、大高正人等等,或作为项目评委,或作为设计师参与其中。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战后日本建筑的起点既不是东京,也不是大阪,而是劫后余生的广岛。
广岛(含尾道)建筑漫游地图
严岛神社创建于593年,在平安时代末期由平清盛进行大规模重建(1163),当时的建设范围已与今日相当。在1241年与1556年,又分别因火灾与叛乱事件进行改建。从本殿的建筑当中,亦能看到镰仓时代建筑的规模与特征。
严岛神社由4个神社组成,除神社本社外,还有客神社、大国神社与天神社。由宽4米、全长275米的回廊连接正殿、平舞台、高舞台、能舞台与客神社等建筑。严岛神社的平舞台与大阪四天王寺的石舞台、住吉大社的石舞台,并称“日本三舞台”。平舞台面积约为553平方米,由于三向面海的特性,舞台为数条间隔1厘米的木条组成“筏组”,而非完整的木板,这样的设计可分散海浪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将严岛神社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严岛神社、大鸟居,以及神社后方的弥山原始林区。严岛神社巧妙地调和自然与人工,大海与楼阁相互辉映,为日本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之一。
由谷口吉生设计的广岛市环境局中工场是一座非常不像垃圾处理厂的垃圾处理厂。尽管外观看起来仍旧是明显的工厂建筑造型,谷口在建筑中间开了一条通透的走廊,在走廊两侧展示垃圾处理的流程与知识。干净、通透、明亮的环境局中工场看上去甚至有些谷口往常设计美术馆的感觉。此举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垃圾处理厂的古旧印象,亦为城市创造出一处公共活动场所,提升了建筑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价值。
适逢广岛市广泛聘请建筑大师以提升公共建筑服务效益的“广岛2045和平与创造的城市”运动,这个消防署便是其中一环。
建筑的钢结构框架外包裹着一张非常通透的玻璃百叶表皮,看似封闭的箱型形态实际上在建筑中心有着一个巨大的中庭。此外,红色的小型箱体插入到这个结构物之中,呈现出非常简单明快的空间构成。基本所有的房间都采用了玻璃墙,加之地板多使用预制的金属格栅板,使这个建筑最深处也充满了光线。
这个巨大的中庭,原本的构思是可以作为消防员训练场来使用的,所以运气好的话,你甚至可以看见消防员在你头顶上方练习走钢索。
“原爆”之后,广岛政府提出兴建集合住宅的提案,在安置难民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负责这个项目的建筑师为大高正人,这是他在独立执业之后的第一个大型项目。
基于大量的住户与高层化的需求,以及基地尚有配置广场和小学的计划,大高舍弃集合住宅常用的双边走道设计,而是将单栋体量从平行基地长向转正负45度角,形成如同屏风的连续的L字型布局,栋间距可达100-150米,这是考量低层住户采光之后的结果。
作为“新陈代谢派”的成员之一,大高正人自前川国男事务所独立之后,即完成坂出人工土地。在坂出人工土地当中实践的“二阶段的都市”手法,在基町高层住宅区当中也再次使用。基地中央约3公顷的开放空间即为人工土地,在一层设有约8000平方米、可容纳约200间店铺的商业设施,二层则为绿地,设有步行路径与集会所。
1949年,日本国会通过《广岛和平纪念都市建设法》,将三角形的广岛旧中岛地区与“原爆”圆顶周边划为和平纪念公园与资料馆设计竞赛的预订地。获得竞赛第一名的丹下健三的方案如下:宽100米的和平大道与“原爆”圆顶正交,成为和平纪念公园的中轴线。慰灵碑与资料馆皆位于此轴线上。
建筑学家铃木博之曾在著作《日本的“地灵”》中提到:“……从‘原爆’圆顶开始,经过慰灵碑到达资料馆的这条轴线,与严岛神社从弥山开始,经过本殿到达海中鸟居的轴线有着相同性格。严岛神社对于弥山所背负的,再扩大到之于整个广岛所背负的——我认为与慰灵碑之于‘原爆’圆顶与广岛是一样的。”
在资料馆的设计上,丹下设定了几个数字:86、138、224、362、586、948、1534、2482、4016、6498、10514。这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与柯布的“模度”相同——前两项之和等于后项。这些数字成为资料馆尺寸的重要依据——10.514 米是柱距;4.016 米是阶梯宽度;2.482 米是走廊宽度;1.534 米是楼板厚度。从公园的平面规划到资料馆的底层挑空与模度,柯布对丹下的影响在这个项目当中显而易见。
建筑的基本框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然而村野使用了大量现场制作的空心砖去组成墙体。特意不平整的墙面给予人厚重感,随着经年的使用也更能体现岁月感。在侧廊的上方设计有两侧皆有开窗的过道,目的为避免光线直射进入内部。
如何将日本特色融入这个以现代主义为基调的教堂,成为村野的一大难题。他尽可能地在教堂的设计当中使用各种符号,如在进入基地处置入鸟居;在进入教堂的路径上设计有太鼓桥与枯山水;在圣坛的圆顶上放置凤凰的塑像;在栏杆与窗户的设计上大量使用日本传统造型等。
丹下健三与村野藤吾皆为日本战后重要的建筑师,两人的建筑实践恰好也呈现极大对比。丹下完成许多国家级的大型项目,村野则以民间项目的设计为重心。在广岛的战后建设当中,丹下的和平纪念公园与资料馆获得官方的支持,让设计能够超越“人”的尺度,直到城市的轴线;村野的世界和平纪念教堂则是在舆论与预算的挣扎中,试图完成作品。
1945年8月6日,在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之后,距离爆炸中心约160米远的广岛县产业奖励馆炸得只剩下一面墙和一个钢铁穹顶,“原爆穹顶”由此得名。通过许多人的努力,这处建筑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一直保持着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的样子。1949年起,广岛得到彻底重建,现在已成为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繁华城市。“原爆穹顶”伫立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内,作为废除核武器和祈求永久和平的象征保留至今。
这是在广岛市郊外矢野的丘陵地开发的新城镇内新设的小学。作为启用著名建筑师设计公共建筑的“广岛2045和平与创造的城市”运动中的其中一个项目,启用了当时已因为埼玉县笠原小学崭新的设计而被熟知的象设计集团的方案。
设有普通教室、特别教室的校舍分成两个卷,东西方向平行配置,中间设有中庭。北侧的屋脊大致呈板状,配合周边的城镇格局,中间弯曲成一个“く”字。南侧的建筑越往南越突出,看起来像梯田,也表现了周边丘陵地区住宅区的地形。为了让校园看起来像盆地一样,与周围毫无违和感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师下了一番功夫。
位于广岛市区东面的尾道市区内,谷尻诚完成了一个由仓库改建成以「自行车」为主题的复合性的商业空间,内含旅馆、酒吧、餐厅、面包店、商店与自行车店等功能。在设计上在地面与墙面大部份地保留了水泥材质,更加上玻璃、木头、黑铁与黄铜等材料,辅以聚光照明的投射,营造出低调同时又能让人感到沉淀放松的工业风格。
在面向着海湾的绿色丛林之间,这座教堂正如它的名字“丝带”一般,以一种异常飘逸与婀娜的姿态,成功地诠释了教堂在海湾中的存在。而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形态并非只是形式使然,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外侧那两条形成螺旋坡道的框架正是这座建筑非常重要的侧向抵抗支撑。
在相互缠绕的螺旋框架中,不同方向和高度部位都设置了连梁,使之形成整体的支撑结构。建筑的使用与结构的水平抵抗在这里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资料:《从关西到濑户内:日本建筑精粹》,有方,2019
本文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快讯 | 都市实践、DS+R、ALA获2019世界未来城市计划奖(IUPA)
下一篇:天普大学查尔斯图书馆:包罗万象的奇特穹顶 / Snøhe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