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
有方

有方 - 高品质建筑资讯门户

建筑报道News
资讯 项目 人物 深度 旅行
项目Project
视频Video
专辑Series
有方讲座 经典再读 建筑地图 建筑师在做什么 中国建筑摄影师 设计酒店 中国年轻建筑事务所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新力量 事务所kù 建筑绘 沉默的群星 金秋野专栏 有方 x 丹行道 有方 x 一言一吾 “我开事务所” 张弛 | 建筑师的取景框 建筑5分钟
旅行报名Travel
行业招聘Jobs
竞赛资讯Competition
设计公司库Companies
有方服务Service
招标竞赛组织 空间研究 旅行定制 策划 策展 图书出版 招聘投放 媒体推广 场地租赁
关闭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含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关闭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
立即注册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含23条搜索结果

“强结构”十讲来了!五周呈现全球最前沿结构概念 | “强结构”系列讲座01、02介绍

建筑报道

…参与方式   本讲座为线上直播。以下两种方式均可进入: 1. 点击此链接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bilibili“有方空间”直播间。 2. 在bilibili网站/App中搜索“有方空间”,选择“直播”分类,找到有方空间直播间,点击进入。     *特别提醒: 1. “强结构”系列讲座部分为英语演讲。 2. 讲座结束后,有方空间公众号将发布讲座实录,敬请期待。 3. 欢迎添加有方君微信archiposition2021,备注“讲座”,加入有方讲座交流群,获取最新有方讲座信息。   — 关于“强结构”系列讲座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往往将结构等同于承重系统,然而结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强结构”系列讲座,将以五个主题章节、共十场讲座,反思结构在当下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构承重作用之外的多重建筑学意义。该系列讲座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有方空间联合主办。   第一周“建筑与结构的图解思维”,将为大家展现如何通过图示化的思维方式赋予结构在建筑空间与形式层面的意义。   第二周“结构的多义性”,将解析瑞士结构设计先驱的作品及其理念,同时呈现中国建筑师在各种苛刻现实条件下的当代探索。   第三周“曲面的理性与自由”,将介绍加泰罗尼亚拱,以及早期物理找形法如何融合曲面的形式艺术与结构逻辑。   第四周“结构与人”,将介绍巴西建筑中关于结构与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体感知对结构设计的意义。  …

2021-11-05
0

Robert Maillart的“强结构”设计策略:建筑设计的工程化 | “强结构”系列讲座03实录

建筑报道

…Stability Analysis of Maillart’s Roof at Chiasso.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on press], 2022.     — 关于“强结构”系列国际讲座 “强结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由哈工大(深圳)、ETH、有方联合主办,邀请十余位中外结构专家,深度推演结构设计逻辑,带来全球最前沿的行业视野。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往往将结构等同于承重系统,然而结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强结构”系列讲座,以五个主题章节、共十场讲座,反思结构在当下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构承重作用之外的多重建筑学意义。     编辑 / 原源 视觉 / 吴邦 校对…

2021-11-15
2

“强结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最后两讲:设计导向性研究 | “强结构”系列讲座09、10介绍

建筑报道

…— 参与方式   本讲座为线上直播。以下两种方式均可进入: 1. 点击http://live.bilibili.com/21734836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bilibili“有方空间”直播间。 2. 在bilibili网站/App中搜索“有方空间”,选择“直播”分类,找到有方空间直播间,点击进入。   *特别提醒: 1. “强结构”系列部分讲座为英语演讲。 2. 讲座结束后,有方空间公众号将发布部分讲座的实录,敬请期待。 3. 欢迎添加有方君微信archiposition2021,备注“讲座”,加入有方讲座交流群,获取最新有方讲座信息。 — 关于“强结构”系列讲座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往往将结构等同于承重系统,然而结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强结构”系列讲座,将以五个主题章节、共十场讲座,反思结构在当下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构承重作用之外的多重建筑学意义。该系列讲座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有方空间联合主办。 第一周“建筑与结构的图解思维”,将为大家展现如何通过图示化的思维方式赋予结构在建筑空间与形式层面的意义。 第二周“结构的多义性”,将解析瑞士结构设计先驱的作品及其理念,同时呈现中国建筑师在各种苛刻现实条件下的当代探索。 第三周“曲面的理性与自由”,将介绍加泰罗尼亚拱,以及早期物理找形法如何融合曲面的形式艺术与结构逻辑。 第四周“结构与人”,将介绍巴西建筑中关于结构与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体感知对结构设计的意义。 第五周“设计导向性研究”,将介绍如何借助实践项目进行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本文由各主办方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2021-12-04
0

(不)平衡 | “强结构”系列讲座08实录

建筑报道

…by Cecil Balmond (2007) 这样的操作从结构体系看来是一个相对合理的状态,但从人的视角上却是难以直接理解的。左边这个是它所绘制的结构逻辑,但右边其实是我们在人的尺度上所感受到的结构逻辑。因为我们从人的尺度,尤其是站在盒子下面的时候,看不到上面悬挂它的结构,从而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要倾覆的偏心支撑。 △ 结构的实际与感知逻辑对比 图源:王帅中 另外一个很有趣表现是,他们在非常沉重的盒子上打了很多洞。洞似乎让我们又觉得它并非是一个很坚固或是沉重的构件,从而加剧了这种矛盾。对应到这个手绘图,我们会发现它有一个类似于拱一样的力流在立面上发生。但是打洞的位置,其实是刻意避开了这个拱的力流所发生的位置。所以某种程度上,他在隐匿结构的逻辑来削弱其看似异常沉重的感觉,以创造立面上的一种趣味。 △ 波尔多住宅结构分析图,Cecil Balmond绘 图源:informal by Cecil Balmond (2007) 因此,我们会发现结构的实际逻辑和结构给我们所传达的、让我们所感知到的逻辑,其实是两个相互相关,但又可能是相互矛盾的状态。对于这两者之间既相关又割裂的讨论,其实在历史上非常多。 关于结构、建造和建构,爱德华·弗朗茨·塞克勒(Eduard Franz Sekler)有过一个很重要的论述,他试图去辨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他把结构称为一个物质性支撑的原则,并非具象的支撑,而是支撑结构的整体逻辑关系;建造就是把这个逻辑实现成为一个具体的建造方法;然后建构是对抽象逻辑的一个具象化表达。如果对应刚刚我们所讨论的波尔多住宅中的矛盾,它其实是结构的承重原则与结构的表象之间的矛盾。 △ 塞克勒对于结构、建造和建构三者关系的辨析 王帅中绘 这时候我们应该已经能意识到,结构的技术与艺术两个视角同样重要,并不能孤立地来讨论。上述这种在结构的理性和艺术表达之间的矛盾,同样在历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且有过非常多平衡两者之间关系的视角,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展开。 而我们系列讲座中的“强结构”概念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强结构”想说的是我们不光要关注结构的物理特性,同时还要关注结构的视觉表现和空间表现。在这样的观点之下,我们试图用结构从根本上去塑造建筑的特征、空间和外观。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09年瑞士的werk, bauen + wohnen杂志里面提出来的,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随后该杂志也基于这个概念,分别在14年和18年出版了另外两期来针对这一概念进行拓展。当然这个概念的初诞生在瑞士,有特定的背景,比如说这边独特的竞赛体制,或是教学结构教学的体系。当然我们在“强结构”专栏里也邀请了安特卫普大学的马里奥·林克(Mario…

2021-12-01
2

由一张桌子引发的结构思考 | “强结构”系列讲座02实录

建筑报道

…©大象设计 图11:“引力波”(Hypar wave)木网壳露天剧的平面与立面。 曹婷绘制 最后这个是今年跟东南大学的张宏老师工作室合作的一个太阳住宅(图12),它实际上是由几种相同类型的抛物双曲面组成。这种抛物双曲面会组成一个边界为直线的单元,这些单元重复复制之后,就形成了整个曲面的形态,它可以无限延展,同样的竖向与水平的结构元素都融合在了一起。   图12:Solar Ark 3.0 太阳能住宅 ©张宏老师工作室   结语   通过这个讲座我想跟大家强调的一点是,建筑是一个艺术和技术交叉的学科。艺术层面上我们要考虑空间和形式,在技术层面则需考虑结构构造、材料性能等;它们应该同时引入到设计中,相互作用,引导你的设计往前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强结构”概念所强调的——结构不仅仅承重,它还有很多其它的意义。同样的原理也可以推广到建筑技术中去,像构造材料性能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满足技术上的需求,同样要对建筑的空间和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它会是一种限制,但同时也会成为设计建筑的灵感来源。   最后我想跟大家推荐的是这本书就是The Art of Structures,是EPLF的Muttoni教授与我的博士导师Schwartz Joseph一起写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用图解静力学,从零开始给大家解释结构设计的原理,实际上我们本科的结构设计课的内容就几乎跟这本书一致,所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 关于“强结构”系列国际讲座   “强结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由哈工大(深圳)、ETH、有方联合主办,邀请十余位中外结构专家,深度推演结构设计逻辑,带来全球最前沿的行业视野。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往往将结构等同于承重系统,然而结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强结构”系列讲座,以五个主题章节、共十场讲座,反思结构在当下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构承重作用之外的多重建筑学意义。 本文由主讲人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2021-11-09
1

群论︱“强结构”:结构的多义性

文章

△ 研讨嘉宾:郭屹民、吉国华、李兴钢、柳亦春、Mario Rinke、Toni Kotnik、谢亿民、袁烽、张准     “强结构”:结构的多义性 话题发起人: 曹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后;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客座科研员 王帅中: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结构设计教席博士候选人、研究助理   结构设计在近年数字化和新材料大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新的结构计算与找形方法依托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涌现了出来。而技术的跃进似乎让人们陷入了一个过渡关注结构性能,并以性能作为设计评判标准的新困境中。如何平衡结构的技术性与其在建筑空间层面的艺术性,成为了当下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新议题。   我们常常将结构设计等同于力学计算,而实际上结构对于建筑来说更是一种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它从根本上有别于结构计算——后者更多是工程层面的、在具体的设计完成之后的力学优化。“强结构”概念就是这一思考下的产物:结构设计在支撑起建筑的同时,直接营造和定义了建筑空间。在这一视角下,结构不仅仅是支撑起一栋建筑的“核”,更是试图超越其力学的承重性能,进而从根本上塑造建筑的形式与空间特征。这种结构的多义性思考让结构设计不仅仅是一串串难以理解的数字,更是一种联系起建筑具象的物质性和抽象的概念性的媒介。对于“强结构”的更多讨论可以参考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结构设计教席的年轻学者们为《建筑师》杂志筹备的“强结构”专栏。专栏从历史发展、合作机制、设计方法以及实践案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这种建筑与结构融合的设计理念。   那么依照这种“强结构”设计理念,为了实现结构的多义性,我们该如何定义结构?如何设计结构?结构与建筑的关系又该是如何?相关的建筑教育又该如何推进?结构设计的未来方向是什么?   诸位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以及教学经验,讨论了自己对结构设计以及结构多义性的看法。     群论 — 依嘉宾姓名音序排序     结构对于建筑而言,既是技术的,又是观念的。作为技术的结构,毋庸多言,支撑的功能性必不可少。作为观念的结构,则是结构长久以来文化酝酿的使然。构筑性的呈现与其说是依赖于力流对物质形态上的塑造,倒不如说是源自于物质挣脱自然而来的意志力。   力学的真实性,与视觉的真实性,事实上造就了结构在评价上的两难。那是因为这两种真实性并不存在一致的必要性。甚至,本质上这是技术的客观性与观念的主观性之间不可调和的根本症结所在吧!于是,面对着“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好的”这类问题时的不知所措,也就成为了必然。是工程与技术造就的复杂性?是连续与韵律愉悦的视觉性?抑或是崇高与象征升华的存在性?   无论如何,结构绝不是那些枯燥数字与公式的等价物,那些可以被感知的,属于结构的性格、情绪、表情……,是能够被唤起与调遣的。…

2021-07-08
4

强结构 03|Robert Maillart的“强结构”策略——建筑设计的工程化|有方讲座

文章

结构如何超越承重功能,从根本上定义建筑形式与空间? 哈工大(深圳)、ETH、有方联合出品:“强结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十余位中外结构专家深度推演结构设计逻辑,为你带来全球最前沿的行业视野。     主讲人介绍: Denis Zastavni是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学院的工学博士、建筑工程师和教授。他曾以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身份从事实践十年以上。其博士研究聚焦于Robert Maillart的设计方法,并以此在2008年赢得了Premio Edoardo Benvenuto奖项。   Denis Zastavni的工作侧重点包括:与设计方法相关的结构可行性;基于塑性力学及其应力应变分布的结构坚固性;整合几何-结构-机械效率-环境平衡的设计方法。他对Robert Maillart方法的研究已发表在18个刊物上,形成一套理论基础,代表其结构教学的核心。     讲座内容: 主讲人将论述其对瑞士工程师Robert Maillart(1872-1940)的研究方法,呈现主要结论,并解读其研究的最新进展。Maillart是探索钢筋混凝土相应形式语言的先驱,在对建筑与对钢筋混凝土的理解上,展现出非凡的影响力。   Maillart让结构形式从被专利保护下的结构体系中解放出来,并改造了三铰拱、蘑菇状楼板和加劲拱;同时,其独特的建造方法也使得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更高效地实现。但在当时,业界对他的设计方法依然留有争议。   如今,现代塑性理论可验证他简化的、大胆的计算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设计工具——图解静力学——采用一种可能称得上史无前例的用法,才能让其作品中的创新形式得以落实。…

2021-11-11
0

直播预告:结构设计中的人性维度 | “强结构”系列讲座07、08介绍

建筑报道

…设计:陈子奇、王帅中、刘泽宇 ©王帅中 — 参与方式   本讲座为线上直播。以下两种方式均可进入: 1. 点击http://live.bilibili.com/21734836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bilibili“有方空间”直播间。 2. 在bilibili网站/App中搜索“有方空间”,选择“直播”分类,找到有方空间直播间,点击进入。   *特别提醒: 1. “强结构”系列部分讲座为英语演讲。 2. 讲座结束后,有方空间公众号将发布部分讲座的实录,敬请期待。 3. 欢迎添加有方君微信archiposition2021,备注“讲座”,加入有方讲座交流群,获取最新有方讲座信息。 — 关于“强结构”系列讲座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往往将结构等同于承重系统,然而结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强结构”系列讲座,将以五个主题章节、共十场讲座,反思结构在当下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构承重作用之外的多重建筑学意义。该系列讲座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有方空间联合主办。 第一周“建筑与结构的图解思维”,将为大家展现如何通过图示化的思维方式赋予结构在建筑空间与形式层面的意义。 第二周“结构的多义性”,将解析瑞士结构设计先驱的作品及其理念,同时呈现中国建筑师在各种苛刻现实条件下的当代探索。 第三周“曲面的理性与自由”,将介绍加泰罗尼亚拱,以及早期物理找形法如何融合曲面的形式艺术与结构逻辑。 第四周“结构与人”,将介绍巴西建筑中关于结构与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体感知对结构设计的意义。 第五周“设计导向性研究”,将介绍如何借助实践项目进行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

2021-11-23
0

平衡的多重状态 | “强结构”系列讲座10实录

建筑报道

…(image: Mustafa Bader) / F.E.W. Rooftop Prototype. 2021. Juan José Castellón. Seoul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mage: SBAU 2021)     — 关于“强结构”系列国际讲座   “强结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由哈工大(深圳)、ETH、有方联合主办,邀请十余位中外结构专家,深度推演结构设计逻辑,带来全球最前沿的行业视野。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往往将结构等同于承重系统,然而结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强结构”系列讲座,以五个主题章节、共十场讲座,反思结构在当下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构承重作用之外的多重建筑学意义。   本文由主讲人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2021-12-28
1

复杂性构建 | “强结构”系列讲座09实录

建筑报道

…结语 最后拿这个Intelligent Force Printing的项目作为一个收尾吧,这是今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袁烽老师和我带领学生们完成的项目(图11)。这不仅仅展示了多种结构计算算法的结合,和大型机械臂混凝土打印的应用,形态和设计看似简单,但算法材料及建造上都具有复杂性。   图11:混凝土3D打印项目 我想说的是,当代建筑设计是一个需要各专业协同配合的复杂性系统,建筑形态也不只是通过结构性能,还包括了文脉语境和社会需求的因素。在建筑发展的一个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与结构也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建筑形态就是结构形态的本身。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建筑形态逐渐和结构要素脱离,在当代甚至出现了建筑形态表现和结构内部的互相独立。这种分离会带来很多在建筑实践中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建筑师和结构师之间的沟通不通畅和理解不清晰造成的。我们想达到的是优秀的建筑形态和其结构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借助于计算机数字技术为建筑师和结构师提供高效的沟通机制,以促使生成更加合理、经济、高效、集约、美观的建筑结构形态。   最后用一句Frei Otto的话“To build means to make architecture real on the borders of knowledge”,在我们不断去用新的思路、新的算法去推敲建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同步地去思考如何将它建造出来,这才是建筑师存在的意义。这几年内包括未来,我们都将致力于更新的建造工艺去实验更先锋的建筑设计,而不是纸上谈兵。探索并开发创新的混合式设计和建造方法,从根本上改变高复杂性建筑构造几何的可行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发明更新兴的建筑语言和建造技术,并落地更大尺度的建筑项目。     — 关于“强结构”系列国际讲座   “强结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由哈工大(深圳)、ETH、有方联合主办,邀请十余位中外结构专家,深度推演结构设计逻辑,带来全球最前沿的行业视野。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往往将结构等同于承重系统,然而结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强结构”系列讲座,以五个主题章节、共十场讲座,反思结构在当下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构承重作用之外的多重建筑学意义。 本文由主讲人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2021-12-11
0

文章导航

页 1 页 2 页 3 下一页
有方
关于有方 加入我们 合作伙伴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联系有方

© 2016-2026 www.archipositio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有方 粤ICP备13041838号
内外微信公众平台 行走中的建筑学微信公众平台 有方空间微信公众平台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

新作投稿
视频投稿
了解视频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