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中国建筑摄影师59|肖世豪:关注普通人在建筑中的真实日常

中国建筑摄影师59|肖世豪:关注普通人在建筑中的真实日常
编辑:李菁琳 | 2025.11.25 20:13

 

肖世豪,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四川成都。

 

和大部分建筑摄影师的成长路径相似,肖世豪也是建筑学科班出身,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摄影从爱好变成职业,是在平衡专业和兴趣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肖世豪认为,在人会不断被各种事物分散注意力的时代,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要让人过目不忘。一张让人过目不忘的照片胜过100张普通的照片。

 

最真实的人与建筑的互动状态最打动人,这种照片会让人一眼记住。就像他从Beka & Lemoine的建筑视频、街头摄影师刘涛的照片中学到的:关注普通人在建筑中的日常,哪怕是琐碎的至有些尴尬的瞬间;再平凡的日常,也有机会拍出惊人的作品。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肖世豪  从2022年开始全职接受委托,并成立了摄影工作室“毫厘建筑摄影”,现在是第四年。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肖世豪  和大部分建筑摄影师的成长路径可能差不多:大学本科学建筑,毕业后从事了五年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大学期间接触到手机摄影,那会儿手机摄影刚刚兴起,看了非常多用手机拍的优秀作品,颠覆了我对拍照的认知,以前总觉得要拿起相机才算正式的摄影。也因为用手机拍照非常方便,走到哪儿我都会拍照,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还记得当时最喜欢的应用是VSCO,手机拍的照片经过简单编辑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这样的即时反馈也是我喜欢手机摄影的原因。

 

肖世豪的早期手机摄影作品

工作之后又接触到街头摄影和纪实摄影,进而了解到合肥街头摄影师刘涛的作品。他本是一名抄水表工,常年在合肥的同一条街道来回拍照,每天走十多公里,拍出了非常多荒诞的具有黑色幽默的作品 。受刘涛的影响,当时在北京工作的我,一下班就会拿着旁轴相机去街上拍照,有时候出门拍一天就拍到一张觉得还不错的照片,也会特别兴奋。现在回想,当时这种自娱自乐又有点枯燥的“练习”,算是为我以后从事建筑摄影打下了一个基础。最后选择建筑摄影,是在平衡专业和兴趣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肖世豪的街头摄影作品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印象深刻的拍摄项目有哪些?聊聊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吧。

 

肖世豪  第一个是天仝建筑设计的兴隆湖路演中心。

 

第一次去拍的时候,我没有和建筑师做过多的沟通,完全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去拍,拍完之后建筑师反馈拍得过于“建筑”,而设计理念是希望建筑尽量低调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于是第二次拍的时候,我就尝试拉远与建筑的距离,绕着兴隆湖一圈圈逛,把周边环境融入进来,让建筑成为环境中的配角。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比较满意。

 

兴隆湖路演中心,天仝建筑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是伦敦建筑事务所Gianni Botsford Architects设计的成都OPPO科技研究中心大厦。

 

实际上早在2019年我还在设计院工作的时候,他们就通过邮件联系到我,让我去拍主体结构刚完工的OPPO大厦,那是我第一次戴着安全帽,在没有装玻璃幕墙的几十层楼高的建筑里被大风刮着拍照。2022年我从设计院离职,开始全职做建筑摄影,OPPO大厦也恰好完工,Gianni委托我去拍完工照片。最后的成片里,他们对其中一张建筑在早晨大雾里的照片很满意,想让我按照这个效果多拍一些角度。虽然成都基本全是阴天,但是要碰到这种大雾天其实也很不容易......也许是不同国家的天气状态塑造了不同的审美吧(笑)。

 

成都OPPO科技研究中心大厦,Gianni Botsford Architects

最近也在拍一个纯纪实摄影的项目,由万华地产委托,记录他们在重庆的地产项目麓悦江城。整个项目围绕一条人工开挖的河流展开,甚至为了提升水位专门修了一个水坝。我每个月会去记录一次,今年是拍摄的第二年。

 

麓悦江城纪实摄影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拍照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肖世豪  前期会和建筑师沟通项目情况,看文本资料,理解设计意图。到达现场后打开天气软件看看一天中太阳的轨迹,大致规划一下拍摄路径。剩下的就完全交给直觉——注意力集中,用眼睛观察,根据现场环境随机应变。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展示中心,汤桦建筑设计
西藏银行成都总部基地,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肖世豪  最开始用佳能单反和不同焦段的佳能移轴镜头/变焦镜头,前段时间嫌机身太笨重换成了索尼全画幅微单。无人机就是大疆的御3系列。拍视频的话会用到稳定器和滑轨。

 

 

行走中的建筑学  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肖世豪  这个问题确实没想过。拍照片的和看照片的人,都带着自己的主观审美;即便是同类型的建筑,因为所处环境和完工状态不一样,也是千差万别。每一次的委托拍摄都是一次挑战。所以我不会把自己归类为适合拍某类项目的摄影师。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汤桦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云阳县体育公园,汤桦建筑设计
蔚蓝湖滨城1号,SCDA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肖世豪  通常我不会为了拍人而拍人,人应该是与建筑真实互动而存在画面里,否则就只是起到一个比例参考的作用。我记得以前每年的APA建筑摄影大赛(现已停办),让我印象最深刻那几张都来自于其中一个叫作“使用中的建筑”的类别,最真实的人在建筑中的互动状态最打动我。这种照片会让人一眼记住。

 

有一次拍摄项目途中路过一个无名小亭子,亭子下面坐满了老人在休息聊天,第一眼看到这个场景就特别打动我,能感受到人物与空间不是脱离的、而是紧密连接的。

 

出差路上偶遇的亭子
成都SKP,Sybarite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肖世豪  这个我也在学习当中。不得不说光线充足、能见度好的天气,的确适合大部分的项目拍摄。如遇到连续阴雨天的情况,我会和建筑师沟通,看建筑的整体气质适不适合阴天表现。有时候也会遇到当我特意选择在天气好的日子去拍摄,最后建筑师和我自己最满意的那张照片反而是在阴天状态下拍出来的。所以结论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试试在不同天气拍摄。

 

深圳华润润玺,SCDA

上海保利世博天悦,SCDA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肖世豪  我认为不存在完全客观表达建筑师作品的情况。图片不像视频有时间的维度,平面照片只会截取特定角度一天中的一帧,而且摄影师会选择在最理想的光线下按下快门,通过光影、构图去引导观看者的视觉重心,所以要做到完全客观表达,确实很难。

 

而且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纪实摄影作品,实际上背后的故事跟展现出来的事实完全相反。当然从技术上,为了保持相对客观,我不会对照片做过多的后期处理,尽量还原现场的光环境,也不做脱离现实的色彩处理。

 

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新馆库,汤桦建筑设计
宜宾艺云数字艺术中心,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Pelli Clarke & Partners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目前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

 

肖世豪  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让人过目不忘。现在有太多软件应用的图像、短视频在算法的加持下,争夺我们宝贵的注意力,一张让人过目不忘的照片胜过100张普通的照片。这一点会是我今后拍摄努力的方向。

 

站在摄影师的角度,相对满意的作品可能是对建筑在不同阶段建造过程的记录。因为相较于精致的定妆照,建筑原始“筋骨”给人带来的视觉张力更强烈,这种照片也没法被复制。而且当把完工照和过程照放在一起的时候,因为体现出了时间,会给观看照片的人留下更多的记忆点。这就像我们日常给家人朋友拍照一样,当下可能觉得这张照片很普通,但是过了几年再回看,会很有意义。

 

施工纪录 - 成都OPPO科技研究中心大厦,Gianni Botsford Architects
施工纪录 - 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新馆库,汤桦建筑设计

施工纪录 - 宜宾艺云数字艺术中心,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Pelli Clarke & Partners
施工纪录 - 李庄市民中心,天仝建筑

行走中的建筑学  聊聊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吧,你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肖世豪  我喜欢Beka & Lemoine拍的建筑视频。传统的建筑视频,通常会以空无一人的纯净画面、缓慢的平移镜头,配以权威的设计旁白来表现建筑。建筑总是被呈现为一个完美的静态雕塑,强调的是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和形式美感。而Beka & Lemoine彻底抛弃了这种“上帝视角”,转而采用“用户体验视角”。镜头始终聚焦于建筑的使用者——人。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在建筑中日常的、琐碎的、甚至有些尴尬的瞬间。

 

Beka & Lemoine的建筑纪录片作品

要说学到最多的摄影师,更多来自非建筑摄影领域。比如中国合肥的街头摄影师刘涛,他让我知道即便再平凡的日常,哪怕是几年就拍同一条街道,也能拍出惊人的作品。

 

刘涛作品

前玛格南摄影师Christopher Anderson则提醒我:要跳出惯性思维,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Christopher Anderson作品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自荐请将作品集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中国建筑摄影师
肖世豪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