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长春新区宁溪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宁溪河道的回归与新生 / 中建西北院+境和设计

长春新区宁溪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宁溪河道的回归与新生 / 中建西北院+境和设计
编辑:王子怡 | 校对:王子怡 | 2025.11.06 10:46

长春新区宁溪公园提升改造项目  ©张锦影像工作室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境和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吉林长春

建成时间 2024年6月

用地面积  64万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01  引言

 

设计团队基于宁溪所处的地理位置,解读它被赋予的意义和任务,梳理它在当代城市中的角色定位。统筹整合景观、水利、水生态、桥梁、灯光设计等多个专业团队,力求扭转河道萧条荒芜的现状,重聚人气。

 

至此,以水为引,打造集自然、智慧、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生态公园,同时也助力长春实现城市更新,华丽蝶变为蓝绿交织的生态城市——这也成为项目的设计关键所在。

 

项目鸟瞰  ©张锦影像工作室

长春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也曾“锈色”难掩。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长春北湖新区是第17个国家级新区,建设时间较短,生态基底优秀,随着居民的入住及产业的发展,这座城市走上积极探索谋求绿色发展转型之路。其中,位于长春新区核心区域的“三路两溪”提升改造工程的实施便是这一转型中的重要战略布局。

 

“三路两溪”项目选取了长春新区的北远达大街、龙湖大街、中科大街等三条城市级景观大道,及宁溪、明溪两大生活型河道集中改造;推动全区公园绿道串珠成链,促进路脉、水脉、绿脉共生繁荣。

 

宁溪与城市的共生关系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水城共融的宁溪新画卷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宁溪西起北湖湿地公园,东至长春奥林匹克公园,全段约4.1公里,陆地面积约50.9公顷,周边以居住区及长春工业大学为主,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极高的开放空间。宁溪坐拥良好生态基底与水系资源,却因其建设步伐明显滞后,缺乏与邻近地块(北湖公园、奥体公园)的有效联动与互补,致使整体空间活力不足。

 

改造前的宁溪:生态、设施与空间挑战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基于场地现状的提升模式,设计通过梳理河流水系、贯通环湖岸线,引入多样化绿地植被,同时打造多元慢行系统,打通环湖的内部道路,串联各个服务节点和水上游线,景观构筑物等,依次逐步形成整体建构逻辑。

 

构建开放活力水岸空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改造前后平面对比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作为此次城市更新的先导区,宁溪率先打造了文商旅共融、高承载力、高品质的城市活力水岸新客厅,以城市更新带动文旅发展,赋予宁溪河道新活力,共绘长春新区文旅新画卷。

 

夜色下的宁溪活力空间  ©张锦影像工作室

 

02  意境如画:水城共融的空间重塑

 

古今交融,宁溪作为生态文化脉络串联奥体与北湖塔  ©张锦影像工作室

项目第一步便是去硬还生,重建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这是一次从刚硬到柔韧,从人工到自然的诗意转变,设计用最温柔有效的方式,邀请生态回归。将原有直立石砌护堤破除,适当开挖河道、增加水域面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将原本的硬质驳岸改造为生态驳岸。

 

改造前的硬质驳岸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生态驳岸重塑自然边界  ©张锦影像工作室
草坡绿岸与生态岸线交融  ©张锦影像工作室

在结合场地原有特征和周边用地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结合全龄市民活动多元需求,在这里引入了新的景观节点体验。3公里的滨水绿道,供人体验慢行道、游步道、亲水栈道等不同的游憩体验系统。

 

廊桥连通水岸观景视野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入口广场营造迎宾仪式感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挑台悬挑拓展亲水体验  ©张锦影像工作室
柔化岸线,让自然呼吸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多元活力的滨水社交空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基础,对现有可利用园路进行更新的同时,新增滨水慢行步道,织补增建其间串联支路,从而形成连续贯通的道路系统,满足市民绿色低碳健康出行的慢行体验。

 

3公里贯通连接的慢行脉络  ©张锦影像工作室

同时,植入周边奥体资源,打造全龄市民运动中心(球场运动、儿童乐园、中老年活动区等),为市民提供便利的运动活力体验。通过多元景观节点的设置,进一步补全城市功能,为全龄市民营造集公众休闲、交往游憩、自然科普、运动健身于一体的多元活力滨河空间。

 

功能织补:丰富的水岸体验节点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消极空间活化:桥下空间的创意利用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03  人境相宜:活力璀璨的场景营造

 

宁溪于2024年6月8日正式向公民开放,一经开放,就已经迅速成为了年轻人及家庭游的新选择。其日均客流量多达到五千人次,周末则是客流破万,期间不乏媒体报道,火速破圈。

 

文旅赋能:节庆活动汇聚人气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设计团队从接触这个项目之初,就不单单将其看做纯粹的市政河道景观设计,而是思考如何以文旅运营思维赋能宁溪,为公园后续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而助力长春新区城市更新蝶变。

 

强基底——文旅提质升级(游客承载力、基础设施配套)。设计团队以“运营推导设计”为原则,完善公园交通,丰富场地功能,提升基础配套设施与智慧设施,助力宁溪城市公园建设,打造一个文商旅共融、高承载力、高品质的生活河岸公园,为后续公园运营提供良好基底。

 

时光音乐会  ©张锦影像工作室

文旅宣传助力(品牌形象设计、IP打造)。借势北湖大生态、奥体强资源,深挖宁溪亲水特色,以小博大,极速破圈。推出“夜游宁溪”超级IP,塑造统一的、主题性的品牌形象,打造长春新区首个沉浸式夜游文化产品。重点依托长春冰雪资源,围绕宁溪水系资源,打造沉浸式游船夜游演绎、都市冰雪体验等创新性文旅产品和特色文旅活动。

 

从IP形象到产品体系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借力线上+线下多元平台宣传推广,进行城市营销;以点破局,提升长春城市文化形象,引导旅游消费升级。开发多样玩法,打造多彩主题游线,如乐活周末游、宁溪夜间游、康体休闲游等,打造最强归属感的情感之河。

 

情感之河  ©张锦影像工作室
水岸成为城市舞台  ©张锦影像工作室

 

04  生境和谐:生态和谐的栖息绿洲

 

本项目秉承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在保证水利安全前提,设计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依托原有场地的河道景观,采取生态修复,面源治理,清淤疏浚等措施。

 

生态复兴:栖息地的回归与营造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原河道泥沙淤积,水位变化较大,导致水质混浊,对区域生态平衡构成了潜在威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通过全线清淤及河道重塑,将河底恢复为原有的自然形态,增加水流速度,提高通行能力,让河道更为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形成河岸边草木茂盛的景观。

 

为实现水体净化及游船体验,采取北湖公园调水,取水点避让生态保育区、重要景观带、行船区域。从湖中取水自流进泵站,一体化泵站提升湖水,通过压力管线输水,一部分在码头上游释放,同时再沿途易淤积处增设释放点。

 

水系循环:保障活力的调水路径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因应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设计也对雨水径流进行收集和净化,减缓暴雨季雨水汇入河道的速度,增加生态草沟和雨水花园,通过绿地的沉淀和初步过滤,排入河道,改善场地生态功能。

 

海绵系统及生境营造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05  碳效营造:蓝绿交织的碳汇设计

 

作为长春新区城市更新示范区,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路径下,以基地作为载体,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最快且最大效益碳汇。为此,设计结合宁溪的现状基底,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来实现碳减排效益,为实现场地自身“碳中和”提供有效途径。

 

碳中和分析图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影像工作室

再现场地肌理、改造记忆场所的设计策略,充分利用了场地原始生态基底与现状材料,将公园的建造动土程度、生产资料投入、综合运营成本降到最低,有效控制了碳源量,提升了场地景观碳汇能力。

 

通过保留场地80%原生绿地及乔木群落,并科学配置樟子松、五角枫、蒙古栎等适应性强、固碳效率高的本土树种,配合低维护的京桃、王族海棠等景观植被,构建出多层次的碳汇系统,显著提升了城市绿地的碳中和贡献率。

 

项目碳排放计算过程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经数据测算分析,本项目在设计规划、工程建设及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内,经核算的碳排放当量累计达84,990.5吨(以二氧化碳当量计)。基于当前碳减排技术路径及运营模式预测,项目预计在69年周期内,可逐步实现自身碳排放与碳清除的动态平衡,最终达成碳中和目标。

 

项目净影响及排放占比图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06  结语

 

本次宁溪的改造提升,不局限于河道本身,而是与周边城市与居民紧密联系,带动人气汇聚和活力再生的同时,也为周边区域的业态升级及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契机,让城市公共空间真正回归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同时,希望通过设计与运营的力量,宁溪能从根本上重焕生机,华丽蝶变成为文商旅共融之地,成为长春新区新形象的“城市地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维共赢。

 

夜色下的宁溪河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云瞰景桥剖面图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叶片广场剖面图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水韵码头剖面图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长春新区宁溪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宁溪河道的回归与新生

项目类型:景观

项目地点: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新区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2年10月—2023年12月
建设时间:2023年2月—2024年6月

用地面积:64万平方米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境和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靳江、佟阳、马力、单德江

景观设计团队:巩得强、马荣、雷思聪、常博瑶、刘阳、宋伟、胡涵、王昭、祁鹏翔、赵强、张春林、雷瑞虎、王哲、郭家玮、毕筠、王洁珏、陈娜、吴欣梓、张艺馨、魏靓婧、段启明

建筑设计团队:雷旭超、王涛涛、于新国、高永欣、李萍、贺一丰、李国凡、陈金宝、何琴、李国凡、杨勇、何升鹏、张哲

结构设计团队:吕旭东、刘胥、王涛涛、李源、李童悦、刘畅、李建华

碳汇设计团队:马荣、常博瑶、史涵宇

室内设计团队:闫坤、李乃琪、康夏源

给排水设计团队:石敏娜、李红胤、臧林、于妮琼、孟志军、王凯、张哲、强乃臣

电气设计团队:张飚、杨光明、王频、何玮、卞利锋、孟欣、张翠娥、焦永华、王凯

标识设计团队:卫星宇、袁思聪、任航

境和设计集团团队:王德东、张琳、刘维纳、任玉婷、王星凯、朱铁锋、胡广龙

 

业主:龙翔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造价:约32560万元

 

摄影师:张锦摄影工作室

 

设计单位联系方式:adea2ndd@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境和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
景观提升改造
河道
长春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