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王方戟:波尔图建筑学院如何教设计?

王方戟:波尔图建筑学院如何教设计?
王方戟 | 孟悦 | 2015.07.27 16:41

▲图1:波尔图建筑学院建筑群外景

导言

本文由“国民教师”王方戟教授所作,介绍了他在2014年率领有方团队造访波尔图建筑学院时与的教学情况,也记录了行程中偶得的一些解读西扎设计的小细节,值得所有关注设计教育的读者细细思考。

四个巨大的1∶1建筑模型

波尔图建筑学院的访问,时间很短。有一位似乎是叫 Mentova (说是犹太名字)的、在瑞士读博士同时在学院教历史的老师接待了我们。他说他虽然教的是历史,但是自己也要做实践。这是他们学院的传统,没有老师可以只教历史不做实践,也没有老师可以只实践,没有自己对历史及理论的贡献。牛逼。

那天又要看建筑,又要问M老师教学的事情,因此两个都不是很深入。只好草草地总结一下。

校园里很多一年级学生坐在地上画校园建筑的空间及建筑局部。M老师说,这是一年级设计训练的一个部分。这个训练要求学生先画出校园,以及波尔图城市中很多好的建筑及建筑局部,然后用身体去丈量这些建筑的尺寸,不可以用尺子。学生用身高、步子、手、跨去量各种建筑。在工作的同时把自己的身体与建筑关联了起来,也体验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教学课程。一村(编者注:一村是建筑师柳亦春的网名)老师说这是一种让学生头上的触角全部张开的训练,不是死读课本的那种训练。

除了课程外,这家学院的老师还挖空心思地想让学生从亲身的体验出发去理解建筑。最“丧心病狂”的是,他们做了4只巨大的1∶1建筑模型,让学生去体验。那就是西扎(Siza)做的学院建筑中的4只塔楼。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家学院的4个塔楼上的窗户形式那么多,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在凹口里,有的在表面,有的有遮阳,有的没有,有的有马眼挡板,有的有坡顶遮阳,有的还是天窗等等。问了M老师,他告诉我,这种设计除了立面上的要求外,主要有教学上的考虑。这4只塔楼从西到东分别是1、3、4、5年级的教室。2年级在 Ramos 馆里。西扎认为建筑教学是一种小群体的活动,建筑也应该体现这种状况,一只很大的楼就无法给人这种暗示,所以他把教学楼分那么小。这样随着年级的不同,学生们会在不同的楼里轮换上课。西扎做了那么多窗的类型是希望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验到不同窗户的景色及光线效果,从而理解窗户在建筑中的意义——原来在设计中有那么多教学的设想!

不仅如此,4栋塔楼接在广场上的门洞也各不相同:一栋是裸的;一栋门进去以后有个过渡空间;一栋门是凹的;一栋门是在凸出建筑前的小体量里面的。4栋塔楼中楼梯的位置也有两种方式。这都带来了不同的体验。

一年级:三个设计阶段

除了上面这种类似于我们的认识实习外,他们的1年级还有3个连续的设计课程。

第一个课程是城市体量关系设计。我认为这个课题主要是利用学生天生的形式感,对城市空间中的虚实关系进行讨论。另外,这个课题在没有涉及建筑具体空间操作的时候,强调了城市及体量关系的重要性,既很好地利用了新人刚开始学习时无经验阶段中的智力资源,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是建筑设计训练非常好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切入点。展览的成果主要有模型及图纸。

▲图2:城市体量关系设计课题模型之一

这是其中一个模型(图2)。课题在类似于水边的城市环境中,尚无地形高差要求。这种多以虚实关系的形式逻辑而存在的不真实的城市,有点像城市设计过家家。这个设计把水引进场地,形成类似于威尼斯的城市场景。

▲图3:城市体量关系设计课题模型之二

虽说是过家家,但要是没有充分的经验及认识的高度,我们见到的个别玩几何关系的城市设计,不也就只能达到这种过家家的水平么?这是另外一个模型(图3)。这个设计将城市布置成由众多不同标高上的小型广场串接的空间,更像波尔图原生场景。

▲图4:一年级作业图纸

这是过家家的图纸(图4)。一年级新人第一个作业,能画成这样真还挺酷的。到底是美术学院背景的建筑学院,一上手画图,就是很厉害的。

1年级的第二个设计课程是在一个有场地高差的基地中做一个类似于住宅的有覆盖空间。这个空间除了内部要有感觉外,主要还要和外部的场地之间形成关联。这个课程对于结构、功能之类的东西暂不做要求。我觉得这个训练强调了空间及空间的体验是建筑的主要因素,这是对学生非常好的暗示。不像我们的一些训练,训练了半天,到了3、4年级,对于建筑内部空间应该如何去理解都还没有意识。另外,这个训练也强调了空间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与外部的地景同时作用的。这对学生是很有意义的教育。

▲图5

这个设计看上去是利用了内外的对比来营造空间,二楼的封闭院子有点巴拉甘作品的样子(图5)。这个阶段虽然是一个空对空的阶段,但是,学生可以意识到“空”的意义,也可以通过模型理解“空”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画面里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图纸还是比较粗略的,主要应该是模型上的研究。

▲图6

这个空对空设计看上去则是通过对外部地形的局部改造,将内外空间连续起来,并在高差中将建筑镶嵌进场地的设计。(图6)右边的小模型说明这个课题的模型深化是有不少阶段的。

第三个设计课程是在一个具体的场地上,做一个可以用的小别墅。同时对小别墅的场地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通过上一个训练,学生有了场地的基本意识,做起来有一个基本的依托。

▲图7

这是场地与建筑之间关系的推敲模型(图7)。1年级,就可以这么搞。当然,这是优秀作业。

▲图8

这是最后的模型(图8)。仅仅看最后的模型似乎也很简单。这个简单应该是经得起琢磨的,不只是耍耍酷而已。

▲图9

这是第三阶段设计的图纸(图9),好大一叠,没来得及去翻。看看又有透视,又有平面,还有简图什么的,真不像一年级的图。

M老师也带我们看了他带的一个2年级的历史理论兼设计的课程成果。是一个5人一组(全年级60人)对某个古典建筑进行的研究,从中考察设计的具体策略。比如有一组学生发现葡萄牙一座老教堂的内院柱子都不是正的。后来经过视线分析,发现当时的人为了出口处可以看到更多更深的空间,而将柱子做了扭转。然后学生把视线在平面及剖面中画出来,进行分析,得了高分。M老师说,他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学生们需要自己想办法去找,去打电话找各种机构要资料。照理说我们的传统也多得不得了,但怎么就是觉得没人家的传统像是“传统”。

二年级:一个学年的大设计

有老师说波尔图建筑学院里的学生作业看上去都是小西扎。我倒并没有这个感觉。2年级,他们做一个1学年的设计,是在波尔图城市的一个谷地里做一个学生宿舍及另外一个自己定义的功能,分别放在在谷地的两个面上。

▲图10:第一个作业

▲图11:第二个作业

▲图12:第三个作业

这个作业具有很强的“地形+建筑”设计的意识,先从1∶500的地形设计开始,逐渐过渡到1∶200的镶嵌在地形中的建筑设计(图10~12)。这个最终模型的比例为1∶200,尺寸大概有1.2米,建筑与场地不分颜色。在现场听说是2年级的训练,大多数学校的教员们都可以哭了。

▲图13

这个是其中一个人的1∶500的模型研究,可以看出来基本是体量关系的研究(图13)。仔细看的话,还可以发现后面有1∶50的建筑内部细节及空间研究模型。这个模型很局部,也不是非常深入。但是有这个环节。

▲图14

▲图15

2年级图纸一律手绘,时间不够,囫囵吞枣,瞎拍一气。这组设计没有西扎设计中那种破碎的感觉,相反倒是可以看出来有一些以前瑞士的基础训练中做的,“单元重复制造局面”的那种方法(图14~15)。这与任务书的编制有关。我对这种容易产生很好结果的,以单元重复为方法进行训练的任务设计抱有偏见。

三年级:从空间、立面到节点详图的全方位训练

接着说3年级的设计。

3年级是做一个住宅设计。从规模上不比2年级的课题大,但是看样子建筑本身的要求高很多。立面及内部空间的细致推敲,住宅户型的发展,构造节点详图的深入设计。似乎是在技术上通过这个课题基本达到全方位训练。

▲图16:3年纪住宅设计模型照片

这个作业似乎是用功得“一塌糊涂”的那种学生做出来的(图16)。模型从1∶200,到1∶100,到1∶50,到1∶20都有了,真是不得了。可以看出来,设计是在一个平整的基地上。也就是说,场地关系的训练在2年级可以被认为已经解决了,3年级不再在这个方面进行训练,而仅仅集中于建筑形态、内部及技术这些方面。

▲图17

标准完成量的模型照片(图17),看上去是1∶200,1∶50和1∶25的。

▲图18

另外一个标准完成量的模型照片,看上去是1∶200,1∶50和1∶25的(图18)。我们的3年级的设计模型是在1∶500,1∶200,1∶100这样的尺度上进行的。看来他们的规模比我们要小一点,要求的模型也比我们的要大一些,这样才引起了区别。

▲图19

图纸照片,与2年级的作业比起来,图纸深度深了很多,尤其是详图的部分,耐得住仔细看(图19)。我问M老师,详图是怎么训练的?他说,详图就是带设计课的老师自己带出来的。因为带设计课的老师都要做实践,这方面都没问题。看来,不是非常需要构造老师来教太多这方面的东西。记得有课程让构造老师与建筑老师一起带设计课,希望以此增加建筑设计中的构造训练,想想确实也是不太现实。

▲图20

另一个作业图纸(图20)。当然从3年级的图纸上也可以看出,这个训练对于如何灵活地处理建筑在城市中的关系这方面的要求是不高的。虽然可以说这是拆分的训练,目前只追求深度。但是,我感觉到,把城市关系的训练分开的做法不是非常可行,会对学生以后的建筑理解产生消极影响。

▲图21

再来一个3年级作业图纸(图21)。场地比较空旷,建筑位于与城市关系不强的地方。

这次跟着M老师看作业展,建筑都没来得及仔细看,4、5年级的作业也没有时间细研究。留待以后花时间与建筑一起细细考察吧。

RAMOS馆:从窗框到椅子

关于建筑,M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Ramos馆的故事。波尔图建筑学院原来在美术学院里面,分出来时迁到了Ramos馆所在的花园中的那两栋老房子里,后来由于空间不够要造新馆,但是经费严重不足,校方决定造一栋临时建筑过渡一下。西扎接到委托后跟校方说,我能不能用造临时建筑的钱造一个永久建筑呢?当然得到了肯定。于是西扎挖空心思想构造,想出了在当时(1985-1986年)非常廉价的维护墙体的构造。

▲图22:掩映在浓绿中的Ramos馆以及那只著名的匹诺曹门

这栋房子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维护用的双层砖中灌注水泥。今天敲一下墙壁,可以听见空心的声音。窗户都是当时当地流行的钢窗,单层玻璃。M老师说,当时的钢窗窗框油漆处理非常讲究,也很漂亮,虽然今天看来热工性能不太好,但是油漆到了今天都依旧如新,没有维护过。可惜今天已经不能用这种构造了。

▲图23

Ramos馆的窗框细节,30年过去了,竟然没有维护过(图23)。真的假的?怎么看怎么像新刷过的,但是M老师以其资深的身份一再告诉我,这是原装的。

Ramos馆里学生画图时的椅子也是西扎设计的(图24~25)。

▲图24:椅子正面

▲图25:椅子背面

很多年过去以后,这种椅子中的大多数都坏过,被维修过了。修过的椅子面板及靠板都不太一样。这样的原样椅子已经很少了,M老师找了半天才在椅子堆里翻出来的。最近去看的同学一定要抓紧去体验一下这只椅子,估计过两年就全是返修过的了。

▲图26

必是因为手工太贵,后来建筑学院的凳子都变成这样了。没有靠背了。(图26)

设计背后:图纸之外的细节

主馆设计得真好,到底是花了很多心思。据M老师说,西扎当年设计的建筑主馆建成后,有1年没做设计,跑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意大利去介绍他的设计,然后就出名了。建筑里有很多很精彩的地方,这里不多谈了,谈个别在发表过的文章里里没有看到过的东西吧。

▲图27

比如这个墙是一层报告厅与隔壁教室之间的隔墙(图27)。需要的话,可以用一个液压器把墙降到地下去。这个装置在发表的图纸上画得很明显,但是当时读图时疑问是不是真的。经过M老师的指点才知道这个墙这么设计的原因。他说当初建筑学院从美术学院独立出来后,要迅速获得国际的声誉。在做这个学院大楼的时候,需要做个别比较特别的东西。这个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学院抱着一个对社会开放,关心社区居民的愿望。当时这么做也是为了在学院里留一个可以开社区会议的场所。西扎他们早期的设计中也有很多社会关怀的内容,这里不展开了,联想起来就能理解这么一堵墙。

M老师在阶梯教室里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这栋房子的事情。教室的声响效果很不好,原因之一是有太多的硬装吧。M老师告诉我,造房子的时候预算很低,也没有声学设计的预算,导致大教室声学效果不佳。

再比如,从平面上看,图书馆与半圆形评图厅之间的交接非常的不专业,你是你,我是我,一点过渡都没有。M老师说,不是不会处理几何交接,这种几何关系是西扎故意做出来的。他就是希望两个截然不同的几何空间保持高度的自立。两个空间之间的空间则给人一种过渡的感觉。

▲图28

这张图就是两个几何交接处的空间(图28)。西扎没有把这个最具冲突的空间做暗,而是把它做亮。光线从底层进入这个空间,在主要通道一层,光线退晕的效果很强,形成了抽象的空间背景。

原来西扎不是不会控制平面中的几何,而是非常清楚地知道几何的操控与实际空间感知之间的确切关联。操控的目标是感知。当感知在先的时候,几何往往不会在纸面上单独呈现出自立。这是西扎的贡献,但是也是西扎式设计可能会显得柔弱的原因。

▲图29

再比如这个地下室中这处全建筑最核心的区域(图29)。从图纸上很难看出来,在地下室中,西扎竟然创造了这般华丽的空间。两个交通要道在此交汇:一个是坡道,一个是楼梯。他们在同一层服务于不同的地点,在地下室却交汇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通道同时也是楼板上的开口,这两个开口侧面的窗户为地下带来了地面上恰当量的光线。

除了这2个光源外,右手边还有一组从远处地面来的光线。这里是半地下空间,远处建筑可以直接从地面采光。这个来自通往各个教学楼的,具有透视效果走廊的光线,使这处地下空间的中心感加强。平面上似乎毫无生气的地方,实际上却如此的精彩。

这只房子能够给人惊喜的地方很多很多,等待着大家去慢慢地发现。


版权声明:本文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波尔图建筑学院
深度
王方戟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