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同济创盟新作:大理永安学堂,乡村教育与公共循环

同济创盟新作:大理永安学堂,乡村教育与公共循环
编辑:宋诗雨 | 审校:原源 | 2025.09.22 12:04

永安学堂  ©是然建筑摄影

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创盟国际工作室

项目地点  云南大理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约86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自2018年起,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团队持续介入云南云龙永安村,通过“规划引领、场所营造、机制嵌入”的路径,探索面向边缘乡村的空间更新策略。作为典型的高原聚落,永安长期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教育资源薄弱与公共空间断裂等复合问题。团队以“永安之心”与“永安学堂”两个关键节点,分别回应村庄在治理与教育层面的公共性缺位。

 

永安村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之心”与“永安学堂”总平面  ©创盟国际

2021年落成的“永安之心”,以一座围合式庭院和一条悬浮于山体边缘的线性长廊,构建起村民聚合与协商的空间基础。“永安之心”村民议事中心:非在地的在地性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有方

 

庭院作为村庄公共议题的承载场所,承接议事、共餐、放映等活动,使日常交往与基层治理在此交织;长廊则作为通往各组团的纽带,不仅强化了空间的流动性,也在路径中嵌入了偶遇、停留与观察的微尺度可能,为分散的村落生活带来连续的公共感。

 

“永安之心”院落供村民日常使用  ©是然建筑摄影

随后启动的“永安学堂”则面向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结构性断裂,尝试以空间和机制双重手段,重建教育与公共文化的协同体系。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在制度尚未抵达的乡村语境中,建筑是否可能作为一种先行介入,构建可持续的“教育—文化”复合型公共场所?

 

 

永安完全小学是区域内唯一的基础教育设施,但其服务对象、空间资源与文化功能却被高度限制在校园围墙之内,难以辐射更广泛的村落公共需求。与此同时,村庄内部也缺乏除学校之外的任何文化性空间,家长、村民、返乡青年均缺少日常聚合与交流的物理载体。

 

学堂选址于校园西北角的一块坡地上,地形复杂但邻接学校主出入口与通往后山的路径。设计团队将其视作一处“边界模糊带”——不隶属于学校,也不明确归属社区,却天然具备打通二者的空间潜力。学堂由此成为重构“校园—村庄—社会”三重网络的切口与触媒。

 

永安学堂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学堂与村路的衔接  ©是然建筑摄影

 

 

场地中央保留了一棵原生榕树。围绕其树冠与根系,建筑空间以三级平台形式展开:第一级平台与村道平接,承载日常集散与等候功能;第二级平台抬升约四米,构成兼具讲演、课程、展演的多功能舞台;第三级平台则顺势延展至后山,为生态教育、自然观察等提供开放可能。

 

依台地布置的永安学堂  ©是然建筑摄影

多功能教室空间位于学堂最外侧体量之中,正好处于建筑最高点观景台的下方。屋面顺应平台高差向上升起,形成带坡度的顶部轮廓,使整个教室如同嵌入山体般自然抬升,回应了由村道至后山的三级平台秩序。

 

学生们在永安学堂平台玩耍  ©是然建筑摄影

高侧窗引入柔和天光,光线沿着斜面滑入室内,在红土质感墙面与木质屋顶上投下流动的光影,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为室内活动带来清晰的节奏感与时间性体验。

 

永安学堂教室内部  ©是然建筑摄影

空间组织以“递进—交错—渗透”为逻辑,在高差与路径引导中生成多维活动节点。这一设计策略不再依赖封闭围护与单一功能空间的划分,而是借助场地特征激发新的公共性构成模式,实现教学活动、社区集会与村民参与的共场并置。

 

永安学堂外部台阶和墙面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学堂大榕树和庭院  ©是然建筑摄影

 

 

在材料系统上,项目采用本地红砂岩毛石与红泥墙为主要围护材料,回应区域红色地貌特征;同时在结构关键部位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完成防震、跨层与跨度要求的技术支撑。墙体以传统夯筑工艺完成,建筑构件尽可能利用原地拆除的石料,实现材料循环与工艺延续的共生体系。

 

永安学堂北立面  ©是然建筑摄影
通往操场的楼梯  ©是然建筑摄影

整个建造过程以本地工匠为主体,设计团队在施工阶段通过参数化构造简图与模具优化,完成传统工法与现代建构逻辑之间的协同转译。这种“低技介入+数字导引”的协作机制,不仅保障了施工精度,也在潜在层面提升了村庄自我更新的可持续能力。

 

室外平台和台阶  ©是然建筑摄影

 

 

学堂的核心创新不止于空间组织,更在于其以时间为轴构建使用权结构。白天服务学校课程体系与远程教育,夜间与周末则由村委、社区组织或志愿团队申请使用,用于农技讲座、文化活动、展览放映等。

 

永安学堂教室内部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学堂会议室内部  ©是然建筑摄影

团队在设计之初即引入“协商性空间运营机制”,实现不同使用群体、使用时段与使用尺度之间的动态适配:

  • 弹性隔断与模块家具的配置逻辑

  • 可控门禁系统与照明策略

  • 共治式管理协议(学校+村委+村民代表)

该机制体现出一种“空间—制度—信任”三位一体的公共性建构路径,使空间不只是可用,更是可管理、可共享、可持续的。

 

永安学堂户外平台一层  ©是然建筑摄影
村民们在户外平台进行聚会和演出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学堂并不以体量、形态或造价标榜“创新”,它的意义在于:在一个资源边界尚未被完全制度化的乡村背景中,通过空间的微介入,机制的精设计与建构系统的可操作性,激活一套真正嵌入日常的公共文化循环。

 

村民们在学堂外的平台上庆祝节日  ©是然建筑摄影

所谓“可持续的乡村未来”,并非仅指生态技术或建筑能效,更应是一种能被社区不断使用、理解、维护并赋予意义的空间实践过程。

 

永安学堂的一层阳台  ©是然建筑摄影

在制度资源尚未抵达之处,建筑是否能作为一种先行的社会结构生成体?永安学堂作为一个微型但真实的样本,给出了积极回应。它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开端。

 

永安学堂夜景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同济大学创盟国际工作室设计、“永安村发表”组织实施的乡村公共项目“永安之心/永安学堂”,荣获2025亚洲建筑师协会“可持续发展特别奖”(Special Award: Sustainability),该奖项为本届3个特别奖之一。

 

 

设计图纸 ▽

 

一层平面图  ©创盟国际
二层平面图  ©创盟国际
北侧剖透图  ©创盟国际
南立面图  ©创盟国际
西立面图  ©创盟国际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永安学堂

项目地点: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永安村

建设单位:同济大学扶贫办、永安村村委

设计时间:永安之心2019-2020、永安学堂2022–2023

建造时间:永安之心2020–2021、永安学堂2023–2024

建筑面积:永安之心930平方米、永安学堂860平方米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创盟国际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袁烽 (同济大学)

项目建筑师:高伟哲

建筑设计:王炬、胡樱子、康乾、谢星杰

结构设计:何天森、王瑞、陈文浩

设备设计:赵时光、石优、张颖、顾春峰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苏圣亮

 


 

版权声明:本文由同济大学建筑与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创盟国际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2025亚建协获奖作品
乡村建筑
云南大理
同济大学创盟国际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