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鳞见设计工作室
项目地址 北京
建成时间 2024年10月
项目面积 336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小院位于北京市郊区,业主是一位首饰设计师和一位摄影师,他们的院子不但要是一个温馨的家,也要包含一个小工作室。
院子的原貌有一个传统的硬山瓦顶北房,西厢房的位置是一个两米宽,南北通长的廊道,没有东厢房,南方位置有一个更小的简易茅厕。院子的北房很正常,跟村里的大部分院子类似;南方太小太简陋,没有保留价值;而这个“西厢房”是个室外廊道,建筑制式颇有传统美感,但是宽度只有两米,空间太窄,属实是弃之可惜、留之无用。设计首先围绕着这个“西廊道”展开思考,希望通过设计不但能解决它的“痛点”,反而还能让它成为亮点。
从功能布局上看,比较适合的改造方式就是:北房整体保留,此处光线最好,功能设置为居住区,以卧室与客厅功能为主,更注重私密性;南房重建并扩大,功能设置为工作区,靠近院门,公共属性更强;西厢房一定程度地扩大,功能以厨房和餐厅为主,有一定的会客功能,也是居住区的延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院子的入户门比较大,是一个具有传统风格的院门,设计希望保留它。那么紧挨着大门的南房,就把它做的简洁现代一些,一方面与大门形成一定的对比,另一方面主人工作室也更适合简洁方正一些,更加实用。
入户门正对着一处毛石砌筑的影壁墙,这里是进门第一印象,设计希望它充满乡村感。进门后的右手边是一处户外小棚,可以临时放置些物品,也可以码放一些木柴等怕淋雨的东西。
“西廊道”这里是整个院子的核心“痛点”,设计首先要把它扩建,因为原本两米宽的空间就只能作为一个过道。扩大之后的空间是一半“老廊道”,一半新房子,希望把这种碰撞展示出来。
设计在新老结合处设置了一个天窗,它一方面能把“老廊道”的屋檐在室内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此处的自然采光;第三方面,这个天窗能让坐在这里的人看见天空,配合朝向庭院的大面通透门窗,这让这个餐厅很有“户外感”,别有一番韵味。
中心庭院是工作区、餐厅区、居住区的视觉中心,它们分别都向这里取景,所以这里需要是一个美丽的花园。院子西南角的银杏树在秋天金灿灿的,东南角的玉兰树在初春第一个开花,南边的象耳芋刚种下的时候也就巴掌大并且只有一叶,没过多久就比人高了,像五六个插在一起的巨大扇子,北边的芭蕉叶子也仿佛不服输的在跟象耳芋比着个儿。这个小花园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惊喜。
工作室的位置是在南房,传统的院子都不会在外墙开窗,所以这里就成了一个背光区域,因此设计在这里的南北两角分别设置了斜天窗。除了夏天通过电动窗帘遮光为主,其他季节的阴晴雨雪、阳光和天空都是工作室的景观画卷。至于为什么做斜角天窗,因为设计想让院子在冬天有更好的采光,冬天阳光角度很斜,高一点的南房都会很大程度的挡光,而南房做了斜角处理之后在冬天就可以让院子照进更多的阳光了。
居住区的北房是一栋传统的砖木结构瓦房,设计把质感最强的木结构房梁裸露出来,并且让木匠师傅把房门也做成了传统的原木门,再配合颜色相近的木地板,这样整个室内空间就形成了一个温馨的居住空间氛围。
壁炉是小院主人第一个设计诉求,冬日里看着跳动的火光发呆,非常治愈。
浴缸是小院主人第二个设计诉求,她很想要一个靠在窗边的浴缸。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廊下之家
类别:老房院子改造、住宅
项目地址:北京
设计时间:2024年1月—2024年4月
施工时间:2024年5月—2024年10月
项目面积:336平方米
设计单位:鳞见设计工作室
主创设计师:赵洋
设计团队:马思彤、任辉、刘钊
主材料:红砖、木材、水泥、毛石、玻璃
摄影师:吕文志
摄影版权:鳞见设计工作室
版权声明:本文由鳞见设计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汇一建筑新作:公寓3E,沉静的变奏|设计手记
下一篇:甲板花园,一块甲板的空间正义 / VIA维亚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