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朱亦民:十亭 | 有方讲座44场实录

朱亦民:十亭 | 有方讲座44场实录
编辑:原源、崔婧 | 2019.11.26 15:25

2019年11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广州图岸建筑设计公司创始人朱亦民以“十亭”为题,在崭新的有方空间502开讲。这也是有方讲座总第44场。

 

讲座中,朱亦民以他所设计的十个小建筑,讲述珠三角独立建筑团队如何在对场地、气候、功能使用的注重中,对市场化的建筑材料、工艺和施工条件下的创作进行探索。希望以下的视频与讲座全文,能为你带来一些思考的契机。

 

△ 朱亦民讲座,现场视频  ©有方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工作室最近三四年完成的一些小型建筑。题目是‘十亭’。十个项目也并不都真是亭子,在传统意义上可能只有两三个是。但因为中国过去说的‘亭子’,其实是一个功能不确定的空间,所以这个题目应该也勉强算说得过去。

 

洛阳国花园(共五栋单体建筑)

地点:洛阳市老城区国花路

设计时间:2014-2016

建成时间:2015-2017

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结构 混凝土空心砌块

 

第一个要讲的是“洛阳国花园”,在我老家洛阳为朋友做的一组建筑。下图是城市的范围,项目在白点处,中部河流即为洛河。洛阳是中国最古老的首都,有近4000年历史,当然城市后来的变化也非常大,现在已基本没有古城的样貌、变成一个完全的工业化城市了。这个项目就在城市北边的邙山之上,就是中国古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中的“北邙”。

 

 

我们在一个花园中给业主盖了五栋很小的房子。一开始没有做一个很正式的总体规划,这跟当时面对的城市建设、物业产业的具体情况都有关系。我们实际上是有些被动地被拖着走,是渐进式的、一点一点插空来做。

 

园子是2000年开始建设的一个花园,有近200亩土地。那时这地方还非常偏,离飞机场很近。由农田改造成一个纯粹种牡丹的花园。所谓“洛阳牡丹甲天下”,每年4月花季,园里的牡丹着实艳丽。洛阳人对于本地的牡丹是很自豪的,一直认为这就是国花,所以这园子就叫“国花园”。

 

园中北侧一开始就有一道长廊,东西向,大概200米长。在廊子的北侧,是一片备用并用作隔离带的雪松林,近20年也没有再去移栽它,就形成了一个很密集的树阵。我们决定在长廊旁建两个小房子,一个茶室、另一个稍大的是画廊,因为业主的太太是一位画国画的美术老师,所以有这样的需求。

 

平面都非常简单。茶室是一片L型的墙,加上四跨的钢框架,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钢结构玻璃房子。画廊也很简单,本来想用一个院墙把它圈起来,一半是室内、一半室外;后来觉得室内的空间有点小,所以就把室内往外推了一点。现在的这个平面,室内长大概17米,宽度是4米5。用的材料就是最普通的可承重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但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做法,如果要用这材料去做一个正式的建筑,是无法通过审批的。我们当时觉得这种材料比较容易得到,便宜且施工也相对简单,所以就直接用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业主的趣味跟我们建筑师比较接近,能够接受这种完全没有装修的东西。

下图是院子内的一个很简单的空间,是从院子里往画廊内部空间看。我们在最端部做了一个窗户,所以在最尽头你可以看到一点亮光。回头看院子,雪松已经长得比较高了。

 

 

室内我们也没有做太多设计,为了形成一种洞穴的效果,就在屋顶采取了一个特殊的做法,把墙面的砌块掺杂在混凝土里,做了一个顶部的处理。这一决定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十分担心施工做不好。如果要做一个清水混凝土的楼板,很可能会不平或者有凹凸。中国目前的项目施工大多非常糟糕,在国内做建筑,几乎没有人按照标准来做施工,建筑工程行业中制定的验收标准也几乎没有人执行。不管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如果哪个工程能够达到我们国家制定的建筑工程施工的完工验收标准,那(它)肯定拿鲁班奖。所以大家不要对建筑行业抱有太多的幻想,以我30年的从业经历可以告诉大家:在国内做建筑,(施工)做不好是常态,做好了是小概率事件。

 

在这个项目中,业主找的施工工人是几个差不多60岁的老街坊。他们做的还是比较认真的,但我必须要预备着做不好的可能。所以当时选择这样处理,一方面是为美学效果,此外则是对实际工艺水准的预计。最后的效果仍然是非常粗的,混凝土的浇筑不甚整齐,但是它已经不影响我们建筑整体的氛围了,反而会形成一种肌理,把材料的质感和它本身的重量突显出来。这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对设计目标没有影响。

 

 

这是下雪的时候。实际上在房子里面,一开始应业主要求做了个壁炉。壁炉不难做,但是它的出风口一定要是斜的,而且要大于45度,否则烟不能很顺畅地往上走。但我们一开始没有这个经验,做完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所以后来壁炉实际上封闭了,只剩一个烟囱在这个位置。

 

 

另外一边的茶室其实也是一个小的接待空间。以裸露的砌块砌了一个L型的墙,然后一个轻的钢结构玻璃房子靠上去、倚住它。茶室中有一个很不起眼,但却很重要的处理,就是我希望这个房子的室内地面和室外是平的,这样你会觉得房子是漂浮着、或者说很轻地放在这了,而且室内外是一个更加连贯的空间。当然,用材本身非常粗放,包括了像欧松板这样很廉价的材料;我们对施工也没做过多的要求。这项目有一个好处是房子位于树林里,夏天不存在隔热的问题,因为基本照不到阳光。

 

下图是从外侧看,结构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轻型框架。我们用了非常细的8X8厘米的方钢来做结构。

 

 

下图是屋顶的构造,但实际上施工的时候把其中的一个板去掉了,做了简化。因为我们比较强调建筑的外观要轻盈,所以它的檐口不能太大,就得把屋顶压得非常薄,实际上这从构造上来说不是非常合理。上面还要做一个坡,雨水从外侧也就是玻璃面这一侧往墙的那面流过去,然后利用墙的厚度在里面开出一个水平的天沟,再排出去。

施工的时候我们是通过一系列草图来跟踪现场的,包括像排水管怎么处理等等,至少有一两百张这样的图去不停地跟现场沟通。这个是我们建筑师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我在华工上本科设计课的时候经常会跟同学说,建筑师真正能拿着6B铅笔,画大师状的草图的时刻,在整个职业生涯里连1%都没有。我们99%以上的时间都要投入在这些看上去琐碎又无聊的事情上。但正是这些琐碎又无聊的事,才能保证最终建造出来的房子是建筑师想要的,才能保证建筑的完成度。我们目前的职业体系还有一些欠缺,在设计到施工的中间缺一些环节,所以我们必须去这样做。

 

 

屋顶用了1.2毫米厚镀锌钢板,并不是特别厚。但是我们用了一种反扣的形式,上面每隔大概1米5分成一块,然后用了一个仰面朝天放的槽钢。它本身可以作为排水排到一侧的水平天沟里,另外还可以作为屋面的板的支撑。这个结构有点像过去的那种青瓦房,片瓦都是一正一反,我们也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就同一个细节、同一个位置,我们也可能要沟通好几次、甚至好几天。

 

 

两个小房子完成后,业主比较满意,就考虑在廊子的另一侧再建些规模更大的房子。我建议他建这么三个房子。右下角这个的背后有一个两层门面房,所以我们用这个四单元联排的房子来遮挡它。中间是一个小会所或者接待中心,是两层的钢结构,把它作为这一组建筑的核心。左上角小房子的用途在当时不是特别明确,只觉得应该在这儿建一个东西。我觉得它很像西方古典园林中那种装饰性的建筑小品(Folly)。

 

 

为了方便,我们后来给中间最大的单体起名作“一号宅”。它是两层的钢结构,当然我们是把钢结构做了一些轻量化的处理,因为这栋房子是临建,不存在报批的问题,只要结构能撑得住就可以了。

 

平面中间是居住空间,边上是一圈廊子。上边宽一点是因为挨着花廊,我们想保留边上的树。二层做了四个房间,如果有朋友来可以在这里住。

 

下图是剖面。包括楼梯、屋面板,基本上都是用了比较工业化的手段。稍微有点特殊的是,因为上面有客房、有卫生间,所以必须得做一个走管线的夹层。从外面看不出来,但实际上里面有一个35厘米的夹层。

 

 

 

下图是施工的过程。一开始搭了架子,还是比较纤细的,建筑的结构体系比较小。当然施工过程中也处理了非常多的具体的细节问题。比如在技术夹层中,要先解决排污管、上水管、空调等的管线排布。因为房子太透明了,在二层完全找不到地方放空调,所以就把空调放在一层的角上,通过技术夹层通到四个房间。

 

 

这个房子的框架和一些基础材料的处理都非常简单,甚至会让你觉得很简陋,但实际上里面有一些材料是非常贵的。比如项目使用的接近三毫米厚的铝板,一般在实际工程当中最多用到两毫米。下图是在差不多做完的时候,外面做了一层白色的面漆。建成后有点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感觉。

 

 

最初的室内装修是有问题的,我们在主体完工以后把里面几乎全拆了,又重新做了一遍,花了大概七八个月才全部做完。建筑真正的完工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以下是建成后的情况,可以看到我们没有做任何掩饰。下图是廊子下面的空间,做的比较宽,设计的时候考虑春天、夏秋季都可以在室外活动。但因为花园里蚊子特别多,这个空间实际上使用率很低。

 

 

下面是室内和二层的露台。二层露台上面的格栅也有点像是花架,也是用铝构件来做的。我们想了一些连接的方案,花了非常多的时间。

 

 

另外一个小房子的装饰性和在环境中标志性的功能,要远大于实用的要求。中间的两棵树,是现场已经有的雪松。我们觉得房子夹着雪松会比较有意思,当然如果要是冠冕堂皇地讲,这是在保护自然,尽管我们干掉了边上的两棵树(全场笑)。

 

 

这个房子是用双层的砌块,里面两个立面则完全是玻璃的。如果拆开了看,它的构造层次还是非常多的,里面所有构造的交接都必须要处理好。因为这个设计没有任何装饰,所有的东西,特别是拐弯的地方必须搭接准确,不能有误差。中间我们做了一个很短的钢连廊,把两边连起来。它是露天的,这有点受安藤的住吉的长屋的影响,从一边到另外一边,要经过室外。

 

下面是建成以后的情况,左图是从外面看,右图是进到里面后。然后是室内,藏到墙内的是空调。

 

 

室内只有楼梯是比较特殊的元素。我们用了最简单的形式,踏板就是用的广场上排水的那种钢格栅,跟两边用钢板切出来的折线形的梁直接连在一起,休息平台是悬挂的,用四个一公分的钢绞线悬挂下来,固定在一二层之间的框架上面。完成后人在楼梯上走动会有点颤动。我们希望能让人体验到,建筑并不仅仅是个视觉的东西,身体的体验可能更加基本、更加重要。

 

 

下图是建成后的状态。我非常遗憾一直没有让摄影师拍到有人从中进出的场景,我每次看见有人从里面走出来都有种奇特的感觉。这个房子其实是很高的,大概有七米多,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从缝隙里面出来时,那种情形就是我们专业上所说的“纪念性”。

 

 

后来因为这组房子要在一个建筑杂志上发表,就必须写一篇文章讲讲为什么这样做,解释一下设计的概念和参考。我大致找到了下面这些“影响”。第一个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两半的那个小房子模仿了尼迈耶的巴西利亚秘书处办公楼,或者说是向这个建筑的致敬。秘书处办公楼是一个分成两半的房子,中间有个连廊,建筑轮廓是H形。我们设计的房子把尼迈耶的建筑缩到一个很小的比例。

 

另一个例子是意大利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建筑师路易吉·莫雷蒂在罗马郊区设计的“向日葵公寓”,它的立面也是分成两半。这个建筑对文丘里有很大的启发。我觉得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从建筑形式上来说,一般两个元素是比较难处理的,大家通常采用的是一三五七这样的形式。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里,也专门讲到了这种二元关系。

 

左:巴西利亚国会大厦 右:向日葵公寓

另外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价值观是,我们的建筑不管建在哪里,都是人工的东西,那我们就要让它更加像人工的东西,而不是去模仿自然。就像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理查德·塞拉,他在一个花园里做的雕塑或者装置,就是这么一个立在花园里的孤立的物体。更有甚者,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朗直接在花园草坪上反复行走,走了两三天,因此而踩出的草坪步径就是他的作品。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可能过于强化、过于依赖视觉形象这种东西了,但是像基本的物质性的东西,在我们的艺术和建筑中,还是应该起到它的作用。在形式、视觉化的东西之外,还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要注意。

 

意大利佩斯托亚附近公园里的装置,理查德·塞拉
A Line Made by Walking,理查德·朗

而像前面茶室及一号宅那样的房子,它们的来源大家肯定知道,比如上世纪40年代末,菲利普·约翰逊给自己造的一个自宅,这是建筑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玻璃围合的房子。另外在1950年前后,洛杉矶的一些建筑师利用这种轻型的钢结构来建私人住宅,叫作“案例住宅研究”计划,也非常著名。比如案例住宅研究8号即伊姆斯夫妇的自宅和工作室,就是采用很简单的矩形平面和非常符合工业构件和结构逻辑的细部处理。这些先例对我肯定是有影响的。

 

斯塔尔住宅
伊姆斯自宅

对于我刚才讲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下图是很好的具体案例。这是伦敦19世纪建的丘园的玻璃温室,里面收集了许多热带植物,栽培并展出。我认为这就很好地代表了现代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在现代文明中,自然已经是人工化的自然,不再是以往农耕文明下我们所理解的原始、神秘、使人恐惧、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当面对这种人控制下玻璃温室内的自然,我们不应该再假装它是一个自然的东西;盖房子也是一样,不需要刻意去模仿自然的形式,而应该让房子看上去就是人工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认识。

 

伦敦丘园的玻璃温室

下图是古希腊神庙的平面。我觉得像这种外廊及单一空间的东西,也非常重要。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这种比较简单的空间与体验,实际上越来越少了。可能大多数甲方接受不了这样的东西。我记得西扎讲过类似的话,他说现代城市和社会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太亮了,没有任何暗的地方。所以西扎的设计里就从来没有完全玻璃的房子。他非常排斥这个东西,认为太亮。当然我个人也有一个倾向,比如下图是美国的一个极简主义艺术家Sol Lewitt在展览馆内做的一个构筑物,他在1950年代曾为贝聿铭工作过,后来成为了独立艺术家。极简主义艺术家有一个观念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艺术把我刚才讲的那种图像性的、象征性的东西全部去掉了,我们因此会关注到作品最基本的材料和形式,作品的物质感。极少主义艺术家声称一件作品就是它的物质实体,不多也不少,这也是它的全部意义。我觉得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人已不再处于农耕文明时期的那种神话世界,所以艺术家首先是揭露皇帝新衣的这么一个角色,要把艺术形式当成表达真相的一种手段。

 

古希腊神庙的平面
Sol Lewitt作品

 

洛阳国花园改造二期(共三栋单体建筑)

地点:洛阳市老城区国花路

设计时间:2019

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共三栋单体建筑)

结构形式:钢结构 混凝土空心砌块

 

在上面这组房子即将落成的时候,就传来了要拆迁的消息,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地块离市中心非常远,但是很不幸,它在一条城市南北干道上,政府后来决定要修一个高架,结果正好就要在门口修一个大立交,花园大概有一半被圈进去了,包括我们盖的这几个房子中的三栋。最后我们拿到的平面是下图这样,我们的房子只有两个幸免。

 

 

 

我们的业主非常执着,决定把房子和茶室都搬迁到红线内。于是就把钢结构的外围护、内墙都全部拆掉,然后固定好,吊起来移动了大概70米。这个搬迁动用了一台500吨的吊车,据说整个河南省也只有这一台。

 

△ 搬迁过程

 

目前房子都重新就位了,我们打算对其做一个改造,将来可能会作为客房,类似民宿那样来用。改造后的一层有两个客房、一个公共的生活区;上面是四个房子。下图是我们最近研究的一个处理办法,在上面再加一个系统、做一个遮阳帘,顶上整个把它罩住。其他的构造和材料结构都是原来的,当然外墙做了一些变化。另外在它的西侧和南侧,要做两个围栏,用阳光板这样的轻质材料做一个室外屏风,阻挡一下噪音和马路方向的视线。

 

 

 

洛阳国花园接待中心及画廊

地点:洛阳市老城区国花路

设计时间:2019

建筑面积:380平方米

结构形式:混凝土空心砌块

 

在新的花园西南侧边界要新建一个接待中心和画廊,现在已经设计完了,很快要进入实施。下图是实施方案的模型。这个建筑有两个院子,前面一个是开放型的,中间一个相当于内院,往北和往西是打开的,通向花园。另外在上面设了一个走廊和一个露台,可以从二层俯瞰牡丹园。其他房间包括游客接待中心,一个小的展览空间和一间办公室。

 

 

下图是模型的正立面,由一个24米跨度的钢桁架和两侧镂空的墙体组成了一个抬高的屏风,主要是对抗外部的高架桥,把它从视线中遮蔽掉。因为想在内院中搞一些类似文化沙龙和讲座,就做了一个小剧场。

 

 

 

颐园接待中心

地点:广州海珠区晓园北路

建成时间:2017

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结构

 

基地位于广州的海珠区晓园北路,是比较有历史的街区,离广州美院不远,北边有一个农贸市场。这里三栋旧楼被改造成养老院,我们就在中间做接待中心,作为庭院的核心,同时也是养老院的标志。

 

基地原状
建成后 – 鸟瞰图

在4000多平方米的院子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功能性不那么确定的亭子。它的规模非常小,大概170平方米。考虑到南方的气候,我们做了一个大屋盖,把水池、户外平台覆盖在下面。中间的通道保证建筑有非常好的通风。

 

鸟瞰

接待中心处在一进入院子就能看到的核心位置。建筑结构接近重钢结构,使用了尺寸比较大的H型钢。从正面看,我们仍然是用了常用的工业风格做法,比如使用了铝板网。两面石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但这一红一绿的选色并不是我最初预计好的。

 

建成后

现在社会的审美之粗俗和低劣,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它会影响到所有的产品端。想找一个合适的材料,一个灰的,或者乳白色的,甚至是稍微偏蓝的石材都找不到。能选用的材料只会让建筑显得像夜总会,或者洗脚城。最后我们只能将就地选择更接近我们审美的材料。这个房子虽然小,但是用了大约六种石材。

 

光影处理之类的小手法我就不讲了,任何一个建筑师脑袋正常,都想得出来。这个房子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主要是甲方非常认真,一定要把它做成完成度非常高的房子。我们很多年才碰上这样好的甲方,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也是产业链配合的结果,包括施工和技术服务等等。比如这个建筑中钢结构要悬挑三米,必须用重钢型材来做。钢结构材料和节点的详细知识,我们建筑师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配合。

 

施工过程

我们珠三角一带,做室内装修是全国一流的,能够和长三角比上一比。广州的装修师傅最早是在1980年代,由参与白天鹅饭店、中国大酒店这些五星级酒店施工的香港师傅培养出来的。但是珠三角做土建施工,浇混凝土、砌墙这些就不太行。这个房子是钢结构,大多数材料施工是在室内装修的范畴,因为我们这方面的优势,所以施工比较可控。

 

建筑中平直的檐口、圆形的天窗洞口,这些工艺都是靠专业的厂家处理的。要是你做法不对,多厚的钢板都做不直。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相关产业链。

 

平直的檐口、圆形的天窗洞口

关于石材加工,大家有空可以去云浮看一下,一条14公里长的路,两边全部都是做石材加工或者销售石材的,大概有6000到8000家加工厂,非常壮观。在石材选用上,建筑师必须到工厂去看,指定其中哪一片石材是可以用的,哪一部分是要避开的,最后签字确认,否则最后拉回来的材料很可能就不是你要的了。

 

在珠三角,装石头是令人放心的一件事,大部分施工队都可以装得非常精确。

 

石材市场
“提货时有一部分并不是我选定的,对方说石材加工的师傅觉得这些更好看,就替我做了决定。但实际上这个东西是不太行。”

装修效果

 

洛阳周山工作室 

地点:洛阳周山森林公园

设计时间:2018

建筑面积:63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结构

 

基地所处的公园是周朝一个王子的陵墓。基地前后是两个不同高度的台地。建筑大概600多平方米,也是用钢结构。

 

洛阳1950年代建设工业城市时参考了苏联的模式,新城区有一大部分是受那个时期的影响,为街坊式建筑,三到四层红砖墙坡屋顶,不做装饰。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街坊的意象。

 

曾经的规划图
案例研究

建筑采取坡顶的形式,两个业主,一人一栋。台地大概有两米的高差,中间是个院子,到了后面有一些下沉。建筑后来没有实施。

 

轴测图

 

海岛展厅

地点:珠海

建成时间:2019

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结构形式:装配式钢筋混凝土

 

建筑位于珠海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小岛大概有两三平方公里,政府准备做旅游开发。建筑前期作为施工配套用房,后期将作为沙滩的服务用房。

 

海岛鸟瞰

我们去年4月份在设计这个房子的时候,岛上几乎没有任何永久性的建筑物,我们这个应该是第一栋。这里不可能使用大型混凝土搅拌装置,所以这个房子必须要预制,构件要用船拉到岛上,拼装起来。

 

台风和海洋气候决定了这个建筑不适合用钢结构,否则用不了两年,建筑的面层就会被腐蚀,维护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甲方决定用混凝土来做。这是一个单层的房子,上面有一个露台,平面也很简单,有点类似于颐园项目的钢结构房子。

 

轴测图

采取十字形的平面形式,并不纯粹是形式上的一种偏好,而是因为这样的形式有利于通风。建筑作为施工用房,有展览、会议、办公功能,有一个小食堂和三间宿舍。但是之后它要变成商店,要有男女更衣室,许多墙体要改动。房子虽然看上去简单,规模只有400平方米,但近期远期的功能变化对于技术的要求还是比较繁琐的。

 

平面图 – 建筑作为施工配套用房
平面图 – 建筑作为沙滩服务用房

最后我们用BIM完成了平面的施工图,并建模来测试它的安装,包括电、水在内的所有管线都考虑好。除了柱子,每一个构件都是预制的。项目直到今年的5月份还没有完全结束,过程非常漫长。

 

分解轴测图
施工中

 

花都展厅

地点:广州花都区广花二路

设计时间:2018

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中空墙体及屋面

 

这是我们去年做的一个未能实施的展厅,面积350平方米,在广州北边靠近机场的地方。我们采用了简单的形式,用混凝土现浇。一开始是想用预制的办法把构件拉到现场拼装,但实际上里面有运输、材料施工等等问题。我们把建筑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转化成建造的问题,同时形式简单,一目了然。

 

轴测图
剖面图 – 屋顶采用双层中空结构

广州秀颐养老院屋顶花园改造

地点:广州越秀区大德路

建成时间:2019

改造面积:45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结构,砌块

 

针纺大厦是一个15层的旧楼,我们改造之前屋顶上做过两层钢结构的加建。我们把加建的大部分都拆除了,把它变成屋顶活动平台和花园,只保留了大约60平方米的一小块。屋顶平台分成两个区,从电梯厅走出来,左边是活动区,右边是相对安静的休息区。房间作为活动和会议空间使用。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的屋顶平面图

我们在这里没有做前面方案中那种“极简”“现代”的东西,而是借鉴了一些传统的手法,如广东园林,并把它们统一在现代的材料和空间模式下。屋顶加建了一个卫生间,因为老人在上面活动时不可能到下面上厕所。考虑到老人怀旧的心理,设计采用了一些老的材料,也保留了一部分原有建筑的立面。花池的做法是在石头里面直接加入旧砖。最后呈现的是一种混搭、拼贴的效果。

 

借鉴传统手法,呈现拼贴效果

另一边的空间保留了原来加建的钢框架,它的切断痕迹都保留在上面,我们给它重新喷了漆。女儿墙等旧的痕迹,我们都保留了下来。这个60平方米的房间原先是两层,我们把中间的楼板拿掉,变成一个5米高的空间。外立面的表皮用了一种不算很贵的玉石,里面的小空间仿照了日本传统建筑中壁龛的做法。

 

翻新过的空间

 

问答环节

观众提问 朱老师好!第一个问题是,您的设计概念中常有“外廊空间”。如果用理论的语言,如何来解释这种空间美学?第二个问题是,您是做建筑时把室外的景观一起做了,还是把景观单独分出去做?

 

朱亦民  首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围绕建筑,来设计景观的。景观处于配角的位置,配合建筑。

 

至于第一个问题中的廊道空间,我可能没想那么复杂。廊子在我们的建筑体系里没什么功能,它是一个艺术性的处理。在全世界你都能看到这种廊子,不管是回廊也好,还是外廊也好,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建筑师,都经常会去用这种元素,就是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功能。

 

它可能并不是一个经济的做法。你做这么一个东西,功能是什么?一平方米多少钱?开发商都要算这个账。在“经济学的暴政”之下,“没用”的东西越来越少,空间被同质化,越来越干瘪,越来越无趣,城市生活环境就会越来越枯燥。如果所有东西都是有用的,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文化?文化就是由“没用”,或者比仅仅是“有用”更多一点儿的那些东西组成的。廊子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不用太过于神秘化。 但是我还是建议,你在做设计的时候别“想”太多。 

 

 

观众提问 老师您好。洛阳冬冷夏热,但是我看您有一些建筑以玻璃和金属材质为主。请问一下,它的建筑能耗是怎样的?夏天可以用遮阳板,但是冬天怎样让室内物理环境更舒适?

 

朱亦民  你问得非常好。我也不觉得这个问题难以解释。这些建筑非常纤细,屋顶的保温肯定是有问题的。我当时为了美学的效果,让房子看上去是一个架子,用了超白玻璃。它基本上是透明的,没有什么反射,特别是在暗处。我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美学在这里绝对压倒了所谓“可持续”“绿色环保”。调节室温可以用空调,这听上去有一些“反动”,但我认为环境的危机根本不是用空调这样的事情造成的。可持续性是个政治问题,是资本和社会权力运作决定的。和这些因素相比,大多数专业技术问题都称不上问题。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我肯定也会更多地考虑节能和环保。

 

另外,世界本来就是参差多态的,如果要把一些说法当作教条,甚至当作敲打异己的棍子,那就太糟糕了。

 

 


 

本文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主讲人PPT,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朱亦民
现场视频
行走中的建筑学
视频
讲座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