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师在做什么105 | 王欣: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营造天地?

建筑师在做什么105 | 王欣: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营造天地?
张远博 | 2016.01.06 18:15
采访时间:2015年12月

王欣,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讲师、乌有园社创始人、造园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欣最近的项目,大大小小做了不少,这些项目分别在不同层面上做着各自的探索。王欣很喜欢去工地,很迷恋项目实现的过程,工地的问题太多,他的原则是抓大放小。他现在最大的困惑是缺少人手和工艺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而对于传统的继承问题,他更期待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和过往比,最近做的项目有哪些新的思考或尝试?

王欣:一个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的主体建筑,俗称“红房子”,是一个美术馆茶室。一个是安吉龙山博物馆综合体,包容了几百亩的田园。一个是安吉山里的一个乡村茶庭“松荫茶会”。一个是成都写字楼庭园里的一个小茶室“月明星稀”。还有就是目前的教学《器房录》,刚刚出了一本书《如画观法》。大大小小,小的只有30平米,小到一个匣子。这些项目分别在不同层面上做着各自的探索:如何将传统的材料工艺加入到现代的主流建筑体系中去,从而延续以及重生一种工艺与审美?乡村究竟与城市交换什么,未来乡村以什么立足,承担什么角色,是否将成为一种主体的文化载体?以自建的方式在传统乡村中实现文人园林,藉此身体力行的改换一种生活方式并试图影响乡村风气?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营造天地?怎么在日常器玩中见到中国自己的自然几何?

 

“红房子” 东山墙“出砖入石”
“红房子” 望见月洞图
“红房子” 陪同莫言参观
“红房子” 红瓦海图
茶室“月明星稀”室内效果
茶室“月明星稀” 剖视图
安吉龙山博物馆 效果图

《如画观法》

有方:当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你去现场的频率如何?通常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王欣:我很喜欢去工地,很迷恋实现的过程,一如多年前我迷恋完美的图纸一样。我喜欢一圈一圈的在工地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与工人聊天,带他们畅想一下建成之后这里与那里的诗意,我总是希望工人是带着对诗意的理解来做基本的工作,也期望他们在干活的时候是开心的,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情况下,一周要去一次,进度慢的待一天,进度快的就多待几天,也没有一定。实现的过程是很刺激的,因为看着半成品,自己的想法会变、会恣意的溢出,这是油然而生的,或者加重,或者直接改了,或者留给下一个设计。就是那一刹那,这是一种现场临了的力量,区别与案头,很让人痴迷。工地的问题太多,在中国尤其是,不能什么就较真,我们的原则是抓大放小,但这个“大”不是指大形态之类,而是指决定性的部分。

 

安吉“松荫茶会” 施工现场

有方:工作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教训?

王欣:实在太多了,简单说就是: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有方当下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贺颖:一直比较烦心的事是经营事务所和专注建筑设计之间的精力平衡,也没什么好办法,尽量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吧。

 

有方: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现在的处境?打算怎么应对?

王欣:一个是人手的问题,有太多的研究方面与好的想法,缺少人手发展下去。也不是光是人多就可以,得遇。二是工艺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每一件事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白费。这是中国工艺层面普遍的问题,所以特别的累心,任何事情不打折扣出不来。也没什么折,只能忍着继续做,积累经验。

 

有方:文化建筑日益增多,国内也不乏优秀国外建筑师的作品,只是与公众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你在做此类项目时,如何考虑建筑与公众的关系?

王欣:我其实挺反对“文化建筑”这种提法的,任何建筑都在影响人、塑造人。一个博物馆,一周去几次?一个菜市场一周去几次?一个街边的小花园一周去几次?一个胡同里的小咖啡馆书店可能是你愿意每天都去读书聊天的地方,在那里你也许常常会遇到牛人。我们太需要“日常的文化”了,太需要“日常的文化建筑”了。设计日常化,就是与公众的关系,也是能真正影响公众的。日常即是道。

 

有方: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你认为建筑的社会职能对设计会有哪些影响?

王欣:当然是“下乡”,当然我更加认同一种民间性的“下乡”,私下的,温和的下乡。这些年乡村经历的太多,脆弱不堪。我和我的学生在村里和一个有文人梦想的乡村教师一家人,正自建一个茶庭,从泥水、木匠、水电、监理等,都是家人亲戚,所谓“全家老小齐上阵”,虽然进度缓慢、磕磕绊绊,但热闹非凡,气势动人。一个乡村邀游茶会的想象,惊动了多少村里人,每天都有人来看,问这问那,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批评几下,或者想象将来的样子……一个80平米占地的茶庭园,不能再小了,却扰动了一个几百人的村子,不少村民也开始思考喝茶的空间问题了。

 

有方:是否有对你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请简述理由。

王欣:对我言传身教的有三位。在本科与工作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张永和老师。张老师的“顽念设计”思想与空间思辨方法对我影响很大。在研究生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董豫赣老师与王澍老师。董老师拽我深入传统中国文人园林的研究,王澍老师携我展开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实践与教育的探索。

 

有方: 最近读的有趣的书是什么?简单阐述理由。

王欣:最近因为在教《器房录》,这是我目前开的新课程,简单的说就是在器玩中寻找中国造园的自然几何。因此重读了三联编的《忆往说趣》,是从王世襄的《锦灰堆》中摘选出来的一个小集子。三联的做法很好,你看看那个目录就特别的有意思,正经事、玩的、吃的,都搁在一起,事情不分大小,有点晚明小品的意思,都是生活琐事琐感,都是人的神经最敏感的事情,感觉最容易消逝的那些细微的地方,好似现代版的《长物志》,这些似乎没用的东西,其实都是从根本上最滋养你的东西和环境。这里隐含着强调的东西就是“情趣”,一个根源性的东西,没有情趣,就不会生活,不理解生活,那怎么设计?这本书是我们课上的教科书,在我的教学里,“情趣”成为一个极高的标准。

 

器房录 “镜匣”
《忆往说趣》 封面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王欣:最近帮有方带了日本京都的庭园旅行。京都每年都去,这几乎就是一个理想城市的现实版本,对京都的深爱,其实源自对我内心的中国传统应该具有的现实的寄托与激励,是对我心中的“故园”的追忆假借。

 

有方: 除了专业外,你还有哪些兴趣?你的兴趣是否与专业有所结合?

王欣:从小习山水画,书法与印章。是先有这些兴趣,后学的建筑。所以,个人的建筑观念基本取决于先在的那些兴趣。单说“兴趣”其实太小,兴趣最终养成的是情趣,情趣却是最大的,带着世界观,带着态度的。我似乎觉得我并非为了那个“建筑学”,而是为了“情趣”的实现与延伸。

 

王欣的书房

有方在常规学院教育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欣:我最喜欢上设计课。美院的好,在于你怎么上课上什么内容,都是老师自主自由。我将我个人研究与设计教学完全捆绑在一起,每年都在转,每年都在变,持续保持着新鲜与兴奋。我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更像一个研究社团。中国建筑学教育要改得地方太多了,首先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就很不够,传统的师徒制没有,本科的工作室培养制度没有,长线教育很少……制度结构依旧很紧张,于是作为主体的教师的活力显然是难以生发的。

 

有方: 送句话给将要毕业的同学吧……

王欣:这个时代看着不好,其实挺好。干多偏门,多小的事情都能干出来,都能有大的价值。别光是想着大,多想想小。

 

 

建筑师简介

王欣

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 讲师

乌有园社 创始人

造园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

从事传统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研究与教学,致力于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设计的探索与创新。代表设计与研究作品有:《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红房子”》《介词园之卷》,《西江二号园》,《苏州补丁七记》,《五十四院》,《破境·密林雅集》,《如画观法二十四式》等。著作《如画观法》,编著《乌有园·第一辑:绘画与园林》。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建筑师提供。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人物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王欣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