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地图182 | 又见南京

建筑地图182 | 又见南京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2.09.15 11:31

继上篇地图(建筑地图 | 南京,南京)发布一年之后,气质恢弘的南京,最近有何新房子可看?

 

本篇地图主要聚焦近两年内新建成的项目,既有大规模的会议中心与博物馆,也有相对小尺度的酒店、驿站、生活基础设施。从扬子江边到老城里、矿山公园、森林公园……建筑坐落之处,风景特点也各不相同。

 

找时间,可一一来看。

 

南京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

设计:墨菲西斯,2021

坐标:南京市浦口区滨江大道299号

 

摄影:田方方

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作为江北新区核心的旗舰项目,旨在打造世界级的会议及大型活动场所,同时彰显南京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会议中心毗邻扬子江,项目设计综合了建筑、景观及流线规划,呼应着南京通江达海、天下文枢的地理及人文特征,与江北新区蓬勃的商业图景、鼓楼区厚重的历史风韵交相辉映。

 

在建筑形式上,起伏的裙楼呼应了长江上的层波叠浪,泛光的钛板屋顶反射着江面粼粼波光。高耸、开阔的塔楼仿佛江上穿梭的中式帆船,扬帆弄影、乘风破浪。不同的功能需求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分区设计:单体塔楼是一座拥有340间江景客房的酒店。裙楼中,会议中心面积超过36,000平方米,由钢框架和空间矩形桁架构筑,形成一系列围绕中央拱廊布局且尺度各异的会议与展示空间。

 

200米的东西向中央通廊将裙楼分为南北两翼。廊内天桥纵横交错,构成裙楼的交通枢纽,同时连通VIP入口及酒店塔楼。巨大的天窗为裙楼主入口及中庭提供自然光,也方便访客仰视塔楼。建筑内外使用相同的金属表皮,在模糊室内外空间的同时,塑造出别具匠心的流畅空间曲线。

 

 

02

南京江心洲排涝泵站配套用房

设计: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2021

坐标: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1#泵站 摄影:时差影像

2#泵站 摄影:时差影像

4#泵站 摄影:时差影像

建筑的在地性不仅仅是对地形地貌的响应,也包含对场所里人的使用需求的反馈,由此产生的“补充性用途”,对建筑师而言是另一份隐藏的“任务书”。不同于行业规范、生产需求,亦或是约定俗成造就的固定范式(建筑的类型化),“在地性”无疑有助于建筑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介入场所,是对基础设施类型化的一种有益的补差。

 

建筑采用了在水平和竖向上“双分离”的功能与空间的组合方式。在水平向,设计将泵站管理用房出入口和公共卫生间的出入口东西分置,内部人员和车辆由环岛西路进入泵站站场,供市民使用的公共卫生间由江堤路下行进入,实现了内外使用流线的互不干扰;而竖向上,通过在建筑与堤岸间的场地上堆土的方式,来进行建筑的地景化处理,化解高差的同时,也利用了站房的屋面空间,在数公里长的江岸上创造出一个相对宽阔的公共活动场地。

 

在不干扰江岸航标灯塔的情况下,设计师利用坡道、台阶等方式对建筑屋顶再进行二次抬升,形成高于江堤的远眺视野,抬升后的下部空间被用作放置自助售卖、图书漂流站、交互式人工智能等设备,为市民提供共享式服务,从而在站场这块有限的空间里为市民创造出下、中、上三种不同的空间体验。

 

 

03

熙南里大师工作室

设计: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2022

坐标:南京熙南里历史街区

©张·雷设计研究

©邱文锏

将原有南京日报社地块改造为熙南里大师工作室,充分反映了建筑在街区持续更新过程中打破产业、文化、生活之间的界限,以设计美学撬动美学经济生产力,激发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创新理念。

 

熙南里大师工作室在空间格局上为南、北、西三面围合,庭院中央面对东侧绒庄街的红台阶是熙南里街区开放的城市客厅和活力场所,台阶下部空间巧妙地布置了大师工作室美术馆。结构方面,原本砖混结构小开间的老房子经过精心的设计加固,被巧妙地转换为满足结构承载和使用要求的框架结构大空间设计工作室,整个建筑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熙南里街区保护规划范围内既包含甘熙故居等保留建筑,也有按传统民居形制重建的院落,街区整体色调为青砖、小青瓦、白墙及栗色木构件。改造后的熙南里大师工作室外立面整体为清水混凝土梁柱墙体及浅灰色陶砖幕墙,浅灰色陶砖尺寸为240×120×60毫米,陶砖之间通过两根12毫米直径的拉筋调节,并和钢板龙骨之间进行竖向拉结,钢筋上下端采用螺母张拉达到预张紧效果,拉筋与砖之间的缝隙填充环氧树脂胶,形成整体砖幕墙系统。清水混凝土和浅灰色陶砖幕墙低调朴实,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很好地融入了熙南里街区的文脉。

 

 

04

南京博物院

设计:筑境设计,2013

坐标: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

 

艺术馆 ©张广源
非遗馆 ©筑境设计

©张广源

设计基于“补白、整合与新构”的理念展开,通过对场地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态、功能布置、交通组织和环境景观进行分析梳理,将新扩建的建筑恰如其分的布置合适的位置,从而使得新老建筑以及建筑与场地环境相和谐。

 

设计将仿辽式老大殿抬升了3米,既突出、强化了老大殿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功能、空间、场地环境及交通流线的整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使得老大殿一层原来只有2.2米净高的空间可以真正使用起来,该工程还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顶升、隔震、加固于一体的文物改造工程。建筑立面石材颜色为灰白基调中泛青,夹杂着类似火焰纹的暗红色的线和点。室内外都选用了大量性的紫铜板,铜板的质朴、厚重与典雅既与整体的设计氛围相吻合,又能与仿辽式老大殿的琉璃瓦屋顶取得协调。

 

扩建后的南京博物院地下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设计将4个大小不一的下沉庭院和12个采光中庭及天窗通过精心穿插安排在了地上、地下建筑里,并且经过对采光口的位置、大小及以及遮阳形式的精心推敲,极大的解决了公共空间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并且使得空间极具感染力和戏剧性。新设计的展馆室内中庭空间处理借鉴了老大殿“藻井”的手法,吊顶的梁格采用了紫铜板,形成了既简约现代又古朴典雅的现代建筑“藻井”,使得恢弘的大厅空间有了自

己的个性,而且还调整了玻璃的进光量。

 

 

05

南京大学敬文学生活动中心

设计:Preston Scott Cohen,2007

坐标: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Iwan Baan

项目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其目的是独特地表达两种对立聚合体之间对话形式的象征意义:弯曲的屋顶似乎与景观和更大的校园环境相关,和作为灯塔和观察点的一座塔。建筑设计以当地实践的技术和经济作为一种手段,来开发一种特殊形式。室内采用了非常紧凑的平面,囊括了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房间和礼堂。

 

 

06

江苏园博园珍宝博物馆

设计: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2021

坐标: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圣湖路8号江苏园博园

 

摄影:侯博文

江苏园博园珍宝博物馆(以下简称珍宝馆)位于江苏园博园园区最北侧,功能为传统和民间艺术及工艺品展示,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500平方米。

 

折叠,原本是地质学中的概念——地壳运动挤压岩层产生褶皱,形成折曲变化的肌理。项目所在地隶属于汤山—方山地质公园,其著名的六大地层剖面是地质教学实习的经典剖面。建筑从文脉上承载在地性的记忆,并由此引出“折叠”的设计理念,从地域、场地、路径、材质等多方面入手,思考建筑与场地的关系,规划参观与漫游的路径,融入场所记忆和时间性;折叠概念的运用,将这些思考串联成为外在形态简约、空间内容丰富的整体。

 

珍宝馆有内和外两条动线,对内是观赏展品的参观动线,对外是漫步屋顶平台的游览动线,两条动线共同构成连续的莫比乌斯圈。在方正的形体内引入“折叠”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将动线充分延长、有效引导,内外交叠;另一方面折叠在空间上弱化了层的概念,将地下一层、首层以及屋面层联系在一起,形成连续的漫步动线。

 

 

07

黄花岸酒店

设计:若本建筑工作室,2021

坐标:南京市江宁区园博园路15号

 

摄影:侯博文

黄花岸酒店是坐落于南京园博园东部林地中的一座小型温泉度假酒店,这里东邻园区3号入口,南侧隔山谷与巨大的矿坑相望。项目沿用了现状建筑群的用地边界。红砖平房掩映在高大的梧桐树下,登临地质断面的山路真实记录了地质工作者在这里活动的痕迹。大树和登山路径构成了场地最具特征的物质记忆,尽可能保留这些场地信息成为设计最重要的出发点。

 

设计在三维向度上梳理了酒店功能:平面上进行动静分区,原始地势相对平坦的西侧规划为公共空间,安排酒店大堂、全日餐厅等公共性强、面积较大的功能;东侧坡地上则根据地形规划为依次跌落的联排客房单元,在客房和东侧山体间安排各种类型的室外温泉汤池。在垂直方向上,将登山路的基面标高适当抬升,使酒店东西两部分的功能可在其下方连通,保证登山和酒店内活动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

 

酒店用地整体呈东西长、南北短,近13°的坡度造成场地南北两端约12米的高差。基于共生的考量,建筑屋顶在整体轮廓上延续场地作长坡覆盖的趋势,屋顶倾角与场地坡度基本一致,客房体量阶梯状逐次降低,建筑剖面布局呈现出台地式的山地建筑。与此同时,由于对场地内的梧桐树进行了避让处理,三组客房单元在东西方向上也有错动。结合酒店西侧大堂的公共空间,黄花岸酒店内的人员活动基面分别位于四个标高上,各部分间由楼梯及垂直电梯连接换乘,住客通过高差的变化及立面和屋顶开口可以感知到坡地与山体的存在,体会到山野之间的自然趣味。

 

 

08

温泉小屋

设计:MONOARCHI度向建筑,2021

坐标:南京市江宁区泉韵路西100米

 

鸟瞰 摄影:王大元

一号小屋 摄影:陈颢

二号小屋 摄影:陈颢
三号小屋室内 摄影:陈颢

四座温泉小屋坐落在南京汤山的东南一隅。根据现场的地貌特征,建筑师选择了四个最具特色的位置放置小屋,由隐匿在树林深处,逐步过渡到石阵之中。

 

树林中盘旋的藤蔓是第一类小屋形态的概念来源。大自然预留出不同大小的空间挤压出木屋内部的功能房间:客厅,卧室与卫生间。滑梯与台阶构成的廊桥穿越树木之间狭窄的缝隙,将三个主要的房间缠绕成一栋完整的建筑。卷曲的形态围绕出一个不规则的天井,并在保留的树木旁开辟一潭五平方米的温泉泡池。

 

另两个小屋与石阵纠缠在一起,平坦的卧石用作建筑的基础,拔地而起的峭壁撕裂了每个功能空间彼此直接的联系,致使小屋的轮廓如同树枝般遗落在自然之中。建筑的每个分支都根据功能的需求定义了空间尺度,卧室与客厅面向野生的自然景观,卫生间则会避开视线上的骚扰。

 

室内空间圆润的倒角与同样的橡木材质模糊了地面、墙面与屋顶的界限,主要的家具延续了自由的曲线造型,作为室内功能中必要的一部分。四栋小屋造型相似,却以两种不同的材质表达对自然的态度:树林中的两栋小屋使用了炭烧木作为表皮,另两栋暴露在石阵之上与树林边缘的小屋,以原木色的

质感包裹了身躯,缝合自然环境与人工空间的距离。

 

 

09

无想山秋湖驿站

设计:米思建筑,2021

坐标:南京市溧水区无想山大道南京市无想山景区

 

摄影:吕晓斌

项目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侧是环山道路和高耸的水杉林,一侧是竹林密布的连绵山峦。因景区发展更新需要,拟将原有的林场中队办公场所进行重建,并拓展出小型售卖服务、游客咨询和休憩等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园区管理和游览的节点驿站。同时业主在设计伊始就提出要求,希望能以一个合院为原型来进行操作。

 

设计起始于相对确定的空间布局和功能之间的整合。建筑师在回字形合院体量的基础上把功能拆分成两个L型的部分,一个部分是办公为主的对内空间,另一个部分是游客服务为主的对外空间。两个部分由两个角部翘起的L型坡屋面所统领,它们互相交错咬合,并在内院螺旋转折为檐廊。最终形成了带有传统山林前后层叠意向的屋面体量。

 

逐渐升高并隐藏围墙的景观地台和交错折叠的屋面成为了组织空间的主体,建筑的立面消失了,沿路的游客对于建筑的感知变为了顺应地形的景观台地和延展飘浮的层叠屋顶。“天窗”做为一个改变内部光照并指引空间趋向的要素被引入设计中。在入口、公共区域相关的体量中,平天窗和梯形的洞口引入了天光,使得立面弱化的情况下依然能较为清晰地指引主要空间的所在。而侧向天窗则被使用在办公、餐厅等功能房间,它能更好地满足采光要求同时又能减弱直射光线对空间使用的影响。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南京
建筑地图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